“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新思路与实践论文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新思路与实践论文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新思路与实践

董丽萍,敖天其

(四川大学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创新实践的重要场所,“双一流”建设、“双创”人才培养对实验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四川大学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根据学校学科特点,结合“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出教学实验室建设新思路,并探讨创新实验室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取得阶段性进展和预期成效,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及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实验条件支撑。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管理体制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这是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1],开启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实验室的支撑。“双一流”为高校实验室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强化内涵式发展,才能更好地助力“双一流”建设。

1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验室地位逐渐凸显。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实验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提升[2]。然而,按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室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实验室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互不往来,制约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不能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特别是多学科交叉创新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3-4]。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受传统“配角”观念的影响,地位低且不受重视,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加之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未能与时俱进,实验资源的潜能得不到最大限度释放,无法充分满足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异想天开”的创新实验的需要,制约了其在“双一流”建设及“双创”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6]

2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实验室的新要求

“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一流的师资队伍围绕优势特色学科方向,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需求,培育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成果,支撑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序列[7]。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第一阵地,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双一流”的重要基石,而一流实验室是高水平人才、先进仪器设备的有机结合体,其建设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8],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必须促进实验资源效能最大化。因此,高校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目标,强化实验室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从实验条件、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3方面,软硬并举形成合力,共同支撑“双一流”建设。

3 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新思路及实践

我校在一流大学建设开局之时,制订了“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方案”,明确了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中长期规划和改革方向。2016年,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工程——大学生“双创”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建设(共投入2.2亿元)为契机,围绕“双一流”建设、办一流本科和“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并逐步实施了全校各级各类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新思路,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实施“异想天开”的创新实验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撑。

3.1 实验室建设“四新”原则

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实验室建设需坚持以下4项原则。

推进辽东湾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产业升级,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专项补助资金及产业扶持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大力培植和壮大税源。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探索不同方式的融资模式,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引领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辽东湾新区建设。

(1)建立新标准。实验设备条件、智能化管理水平达世界一流。

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能保障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我校不断完善强化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实施了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实用技术队伍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等30余项规章制度。2018年,以全新的思路和理念出台的“大学生‘双创’智能化自主实验室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设备、人事、教务、财务、后勤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为实验室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同时,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共享,实施了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1个顶层和4个配套文件,为实验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开放共享提供政策保障;构建师生双向激励机制,出台实施激励大学生参与开放共享的8条措施,并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纳入二级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和单位领导班子任期考核指标体系。

我校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自2016年起,分期分批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四新”思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预期成效。今后,全校各级各类教学实验室均按此思路和标准进行建设,每年建设3个左右学科交叉融合度高、学生受益面大的“双创”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

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作为实验室的“大管家”,在实验室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明确了“双一流”建设和“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同国际接轨的实验设计师和实验管理师为导向的建设思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考核管理和队伍能力提升等方面,从进人、培训、考核、晋升等阶段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确保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全面实施以实验设计、设备功能开发为主要特征的实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标准,特别是明确和强化了实验技术队伍服务“双创”、保障“双创”的努力方向和业绩评价标准,充分满足“双创”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加强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功能与作用、提高实验资源综合效益,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积极探索实验室智能化运行管理模式,依托物联网、“互联网+”、智能传感与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一个校级智能化综合运行管理系统,在实验方案与设备操作远程指导、实验室预约、实验安全、实验材料管理、实验过程记录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

Wolverine销售和营销副总裁Suzanne Johnson表示: “我们看到许多使用不含PFC的服装产品。消费者现在正在寻找其他用于皮革防水剂的技术。将我们的高性能猪正绒面革与用于皮革的HeiQ DuPont ECO-LED无氟拨水剂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途径。我们渴望为我们的品牌合作伙伴提供具环保防水性能的皮革”。HeiQ北美Brandforce副总裁Colin Lantz补充道:“这种非PFC防水处理的创新技术实现了Wolverine以HeiQ标誌性环保永续配方闻名的行业领先防水性能”。

3.2 实验室智能化运行管理新模式

(4)建立新成效。为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异想天开”的创新创意实验提供全天候、智能化、安全环保的条件支撑。

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批70间智能化实验室改造。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学生自主”全覆盖,最大限度释放实验资源潜能,为学生提供智能化、全天候、安全环保的自主实验条件。此外,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房间为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环保评估认证、动态挂牌,促进各级各类实验室安全与规范管理,为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提供了安全保障。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计算了半模试验段侧壁简化模型的附面层厚度, 分析了涡流发生器安装角度、 结构尺寸、 安装位置、 个数等参数对减小附面层厚度的影响规律. 通过模拟各参数变化情况下涡流发生器的影响效果, 得到最优的参数组合结果: 反向双叶片分布的8个梯形叶片, 安装角度12°, 安装位置距旋心20δ, 后缘高度为1.2δ. 利用这种涡流发生器在Ma=0.4~0.9范围内, 模型旋转中心处的附面层厚度可减小66%左右, 其对核心流影响小于0.003.

3.3 实验室运行管理新机制

正当我想对病患的康复提出注意事项,病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能走动的病人都起身簇拥在病房门口向外张望,议论纷纷。

3.4 以实验设计师、实验管理师为导向的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建设

(3)建立新模式。跨学科/专业、争取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一是多学科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平台;二是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合作,互惠共赢。以实践教学为立足点,结合学科发展及企业项目拓展、技术研发创新的需求,利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同时,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为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4 实践成效

(2)建立新理念。“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四位一体。在充分满足实验教学课程的基础上,瞄准前沿性、战略性问题,实验方法与手段5~10年不落后。

该竹栽培品种已于2017年12月通过了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新品种国际登录认证,国际登录号:No. WB-001-2017-024;活体保存地:国际竹类栽培品种(中国·成都)登录园;命名范式保存地: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ICRCB)[5]。

(1)第一批,2016—2018年。依托临床、口腔、人文社科综合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了现代医学双创实验中心、人文社科综合双创实验中心、电工新技术与物理前沿双创实验中心和1个校级智能化综合运行管理系统。

(2)第二批,2018—2019年。围绕国家重大前沿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搭建2个新兴学科智能化实验平台:智能航空航天技术双创实验平台和网络靶场双创实验平台,成为国内首创的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实战平台,同时,将与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对接,在成飞、成发、5719厂等重点单位设立2~3个分中心,与企业共享人才和设备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创新源泉。

(3)第三批,2019—2020年。围绕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按照“优势、特色、创新”的思路,结合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群),通过资源整合,2019年,启动了5个跨学院、跨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双创”实验平台建设:水利土木与地球科学双创实验平台、绿色化学与创新药学双创实验平台、生物医学双创实验平台、“新工科”材料类双创实验平台及绿色化工特色工程双创实验平台。

目前第一批“双创”实验平台已经全面投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良的实验环境及智能化的运行管理手段,为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异想天开”的创新创意实验提供了一流的条件支撑,在支撑大学生“双创”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预期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年受益学生数超过45万人学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600余项,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及以上奖500余项,支持大学生初创团队80个,通过培训、参观等形式接待校外大学生或社会人士1.6万余人次。

5 结语

实验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办学条件之一,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9]。新形势下,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深入挖掘实验室综合改革内涵[10],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创新实验室建设标准、建设理念、建设模式及管理运行机制,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实验平台,借助智能化技术提高实验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11-1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熊宏齐.“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持续发展之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 35(9): 7–9.

[2] 吕淑平,赵玉新,王显峰,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 37(12): 245–248.

[3] 朱榕.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 37(3): 278–282.

[4] 杨茹,吴长伟.“双创”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理论·研究,2018(5): 5–6.

[5] 高铃铃,方瑜,于晓云.教学实验室优化建设促高校“双一流”建设[J].新校园,2017(7): 47–48.

[6] 武芳.髙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9(7): 206–209.

[7] 朱金龙.“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途径探究[J].科技创业,2017, 24(3): 1–3.

[8] 凌辉,张媛.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实验室作为支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31(3): 217–219.

[9] 夏有为.实验室功能:发现知识传播知识(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36(7): 1–3.

[10] 何碰成,王斌楠,黄文豪,等.“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策略与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36(12): 261–264.

[11] 贾振元.建设“双一流”实验室支撑至关重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11): 1–3.

[12] 夏有为.一流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保证(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36(11): 1–3.

New idea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laboratories under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DONG Liping, AO Tianqi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the double-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come up with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laboratories. In the long-te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ichuan Univers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discipline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double-innovative talents, has established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laboratories, innovated the opera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laboratories, achieved periodic progress and expected results, which has provided the solid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university develop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ode;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4956(2019)11-0026-03

DOI:10.16791/j.cnki.sjg.2019.11.007

收稿日期:2019-04-21

作者简介:董丽萍(1982—),女,湖南衡阳,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建设及运行管理。E-mail: 34781903@qq.com

通信作者:敖天其(1964—),男,重庆铜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与水文学领域,实验室建设及运营管理。E-mail: aotianqi@126.com

标签:;  ;  ;  ;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新思路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