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观察论文_苏静,宋远杭,张旭,刘敬红,陈晓钰,姚旖旎

大庆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注射用腺苷钴胺治疗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降糖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腺苷钴胺)治疗及相关知识普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各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改善焦虑、抑郁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是临床上值得推荐的一种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理干预;腺苷钴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焦虑抑郁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加,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显著升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对称性疼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疼痛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或钻凿样疼痛等,患者常难以准确描述,且易引起患者产生悲观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有效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尚缺乏针对性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病及对糖尿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4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在6~15年之间,伴有显著的自发性神经疼痛、麻木等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以下肢为主,呈烧灼样、刀割样和针刺样疼痛,常伴有夜间加重和/或睡眠障碍;10 g尼龙丝检查压力觉、128 Hz音叉振动觉缺失;神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排除其他病变。经精神心理科诊断为焦虑或抑郁状态。4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5.78±8.74)岁;平均病程(6.43±1.92)年。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1.1±8.71)岁;平均病程(6.12±2.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予以降糖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腺苷钴胺)治疗,讲解饮食运动的重要性,讲解降糖药物的应用,普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每2周由内分泌科医生电话随访一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治疗(包括对疾病认识的干预、行为干预、情绪干预、人文关怀干预和音乐疗法等),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细致地讲解饮食运动的重要性及降糖药物的应用,让患者了解糖尿病为可控性疾病,痛性神经病变是可以得到缓解的,指导患者做自我心理调整放松,积极面对疾病,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每个月内分泌科医生进行糖尿病方面的讲座,每2周由精神科的医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进行一对一的专题指导,必要时配合调整睡眠药物。了解患者的血糖、血压、神经病变的缓解情况和患者的心理状况等,并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1.3 疗效评价

治疗后2个月行肌电图检查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情况,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是指临床症状及疼痛消失,神经电生理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m/s以上或正常;有效是指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疼痛存在但有减轻,神经电生理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m/s;无效是指临床症状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无改善。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但普遍认为其产生的背景是长期高血糖。可能与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糖脂代谢紊乱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非酶促糖基化产物的积聚、多元醇旁路的激活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损伤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其中,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特点是疼痛,疼痛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电击样或刀割样痛等,夜间休息时明显,穿鞋袜衣服、盖被子也使疼痛加剧。也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胀痛或麻痛。部分患者疼痛感非常严重,这种严重的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忍受,甚至导致彻夜不眠。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减轻患者痛苦,寻找一个简便依从性高且疗效佳的治疗方法便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使用营养神经药物(腺苷钴胺)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后,疼痛感、灼烧感和麻木感等大部分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效果显著,且有效率更高。同时在观察组患者中SAS、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改善,焦虑、抑郁的缓解程度均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促使患者的康复,是临床上很值得推荐的一种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蔡洁,董继宏,汪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7,14(3):302-305.

[2]谢宝强,周青美.甲钴胺与法舒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49-950.

论文作者:苏静,宋远杭,张旭,刘敬红,陈晓钰,姚旖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观察论文_苏静,宋远杭,张旭,刘敬红,陈晓钰,姚旖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