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剂联合ARB治疗肾性尿崩症1例论文_龚晏萱,李敏,何争

1.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730002;2.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 710000

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NDI)是一种由于肾小管不能浓缩尿液所致的少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血浆浓度的抗利尿激素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正常或代偿性的升高,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烦渴等症状[1]。现将我院收治的1 例患者报道如下,经3年来多次随访观察,效果满意。并结合相关文献做进一步深入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意识,从而避免漏诊、误诊甚至误治。

1病历资料

患者方XX,男,13岁,学生。于2015-04-17因“间断性胸闷、气短9月”在我院门诊确诊“扩张型心肌病”入院治疗。追问既往病史,其母诉患者自出生2月起便表现为烦渴、多饮,尿量大,体型偏瘦,因其父有“隐形尿崩症”病史,否认其他家族及遗传性病,故未予以重视,一直未正规治疗,于2013年3月起其母亲发现患者尿量增多,每日尿量可达10000ml以上,并发热、纳差,无畏寒、寒战,体温最高可达38℃,物理降温后自行消退,多饮、多尿并轻微浮肿。当时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就诊,监测尿量9000ml/24小时,行头颅核磁检查排除颅脑病变,拟诊“肾性尿崩症”。此后先后在上海儿童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经头颅核磁检查、禁水试验及加压素试验、并行AVPR2、AQP2基因检测,明确诊断肾性尿崩症,于2014年2月起规律服用盐酸阿米洛利7.5mg/日,氢氯噻嗪75mg/日,维持口服约5个月后,尿量逐渐降至约6000ml/日,未再有明显下降,继续上述药物口服,由于治疗依从性差,于2015年3月开始自行减药并间断停药,直至因“扩心病”入我院治疗时,已完全停药1周。入院时患者仍多饮多尿,精神差,无焦虑烦躁,无尿失禁,轻微活动即出现明显胸闷、气短、乏力,基本卧床,24小时尿量6500ml。入院时查体:神清,精神差,发育正常,体温36.6℃、脉搏10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5/5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8次/分,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检查如下:尿常规示尿液呈无色,尿相对密度1.003;血浆渗透浓度 315(mmol/l),尿渗透浓度91(mmol/l),Pro-BNP 1639(pg/ml),钾离子3.35(mmol/l),钠离子136.8,(mmol/l),氯离子97.8,(mmol/l),肌酐84(umol/l)。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前后、左右、长径S/D)58/62 56/62 67/79mm 全心大 左室壁搏幅普遍减低。泌尿系彩超提示双肾、双侧输尿管均未见异常。诊断:扩张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3级;肾性尿崩症。入院后首日给予的治疗方案如下:厄贝沙坦150mg/晚,氢氯噻嗪25mg,3次/日,盐酸阿米洛利2.5mg,3次/日,(琥珀酸美托洛尔、盐酸曲美他嗪片、辅酶Q10、地高辛、氯化钾等治疗不做详述)。当天患者24小时尿量7500ml。次日开始逐渐调整药物剂量,并观察各项表现,于治疗第6日,患者小便量及饮水量明显减少,心功能恢复至2级,好转出院。建议患者养成定时排尿习惯,减少残余尿留存,叮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后患者定期复诊,于2015年5月8日复诊时尿量基本在2700ml/h,各种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再未出现高热、嗳气、呕吐等症,身体发育及智力等同同龄人(表1、2)。

表1用药调整及监测各项指标

讨论:本例患者经临床表现、基因检测以及禁水加压素试验的结果,诊断肾性尿崩症。在来我院治疗之前,患者已经接受利尿剂治疗1年余,尿量较治疗前已经明显下降,但尚不理想,近半年时间尿量保持在6000ml左右未再有继续下降,后期依从性差,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间歇把服药量减少或者停药,最长停药时间持续1周,均未发现尿量有明显改变。后因诊断扩心病后来我院寻求进一步治疗,我们根据心脏增大的程度、心功能水平、尿崩症的尿量表现等情况,综合考虑,继续予以利尿剂治疗,并同时联合ARB类药物,一方面起到逆转心肌重构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其对?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尿量,使利尿剂的作用增强。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肾功能及离子等均有变化,依据变化间断调整ARB及利尿剂的剂量及种类,约4个月后,患者尿量已逐渐减少至2000ml左右,乏力、纳差、烦渴、多饮、多尿等症也明显好转,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心功能恢复至2级,未再出现发热、大便硬结、怕热和水肿等症状,病情稳定。1年后复诊时,患者自测日尿量及饮水量每日约1500ml左右,肾功能较前改善、电解质未见异常,患者尿崩症治疗有效,心功能也改善明显。

肾性尿崩症(NDI)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种,遗传性NDI是由于定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编码基因突变所致,主要表现为AVPR2 受体基因的突变,先天性远端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敏感性低下或缺乏,常在婴儿期发病,治疗主要是保证水量并予低盐饮食,使用药物改善症状。早期诊断及治疗,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及避免患儿身心发育迟滞。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多因各种疾病或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导致的肾小管损害和代谢紊乱所致。

治疗方面,本文采取了利尿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治疗的方案,分析如下:

1 利尿剂的应用:大剂量利尿剂的使用,增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增加,致密斑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邻,此时致密斑部位Nacl含量升高,致密斑发出信息刺激颗粒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局部生成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 II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口径缩小,阻力增加,从而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水平,是一种负反馈调节[2]。同时血管紧张素 II增多,醛固酮释放增加,保钠储水,也会使尿量减少。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的应用:血管紧张素Ⅱ(Ang II)是Ang I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酶解作用生成的,是RAAS主要活性肽,其主要作用是收缩血管[3],Ang II可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ATR,目前已明确,ATR 至少存在两种类型,即 AT1和 AT2。在生理情况下,这两种受体在体内维持一个动态平衡,在疾病状态或者药物作用下,这种平衡被打破并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AT1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大脑、肾上腺、心脏、血管、肾脏、肝脏等组织和器官;AT1受体介导包括动脉血压、电解质、水平衡、口渴、激素分泌和肾功能的调节[4]。AT2仅分布于肾上腺、心脏、脑(神经元)、子宫、卵巢、肾脏和肺脏等,与AT1仅34%的同源性,其主要功能抑制细胞生长、细胞分化,并介导血管扩张。ARB竞争性抑制AngⅡ与其受体结合,且主要与AT1结合,阻断Ang II引起的血管收缩、交感兴奋、醛固酮分泌增多等作用,但是,大剂量ARB可使组织局部的AngⅡ大量堆积,激活AT 2 受体,Lo 等研究发现,在维持肾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状况下,阻断AT2R 可快速显著地增加大鼠肾小管水、钠的排泄。Madrid 等也发现,激活AT2R可通过上调一氧化氮(NO)、环 2 磷鸟苷酸(c GMP)的表达,减弱压力性利尿作用。在血流动力学作用方面,ARB有效降低系统血压,同时扩张出球小动脉> 扩张入球小动脉,血流很容易从出球小动脉流走,降低球内高压,单位时间从肾小球滤过的水就减少,从而起到减少尿量的作用。后期加用ACEI联合治疗,ACEI通过阻滞ACE途径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合成;同时ACEI抑制激肽酶Ⅱ、激活激肽和(或)一氧化氮(NO)系统,实现对肾脏的保护。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联合应用ACEI 和ARB 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联用的降蛋白尿及延缓肾功能下降的作用强于单一用药,且耐受良好。

本例确诊为遗传性肾性尿崩症,观察利尿剂联合大剂量ARB治疗的结果,与单纯利尿剂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明显,综合上述文献报道的原理分析,表明两药合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为治疗肾性尿崩症的一种有效而方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Maghnie M..Diabetes insipidus [J].Horm Res,2003,59Suppl 1:42-54.

[2]姚泰,生理学,(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供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专业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3]Kim EJ,Jung YW,Kwon TH.Angiotensin II AT1 receptor blockade changes expression of renal sodium transporters in ra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J Korean Med Sci 2005;20(2):248- 255.

[4] De Gasparo M,Catt KJ,Znagamz T,et al.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armacology,ⅩⅩⅢ.The Angiotensin ReceptorsⅡ,Pharmacological Reviews 2000.

论文作者:龚晏萱,李敏,何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利尿剂联合ARB治疗肾性尿崩症1例论文_龚晏萱,李敏,何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