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_增长速度论文

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更长期的观点来看,2001年的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可能标志着 世界经济一个新阶段的到来。战后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 10多年是发达国家经历滞涨和调整的时期;90年代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重新取得主导地位 ;目前美国经济可能又再次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世界经济可能要暂时告别90年代的高速增长 ,而进入一个经济增长速度较低的新时期。对此我们应有所准备。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关于2001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字还未发布。 但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2001年的世界经济将是近10年 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见图1)。在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会有所好转,但恢复到1995 —2000年这一时期的增长水平则是不大可能的。

自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经济 就已徘徊在衰退的边缘。“9·11”事件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第三、四 季 度美国经济将出现负增长。这就意味着,2001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衰退(注:根据定义,一国经济只要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该国经济即陷入衰退。)。“9·11”事件的 作用仅是把滑向衰退的美国经济顺势重重推了一把。日本经济在2001年第二季度即已出现负 增长,从而进入了近十年来的第四次衰退。日本政府对于本国经济问题的处理可以说是一筹 莫展,日本经济在近期内出现好转的希望几乎为零。欧洲经济虽然差强人意,但到2001年第 二季度时,欧元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已明显下降。年初人们的乐观情绪已经一扫而空。一般认 为,欧洲经济虽然能够避免衰退,但增长速度将比上一年低许多。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 拉丁美洲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全球如此众多国家的经济形势同时急剧恶 化,是70年代以来所少见的。在2001年,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唯一亮点。

IMF在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发布会上宣布,2001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6%,2002年将 回升到3.5%。这几年IMF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一直偏高。(注:见DEVELOPMENT PROSPECTS,INTERNAL BANK DOCUMENT,2000—2001年各期。IMF则把20 01年增长率预测由最初的4.2%下调到后来的3.5%(见达沃斯2001年世界经济论坛的有关报道) ,现在又降到了2.6%。)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2001 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比IMF的预测数还要低一些(在2.5%以下)。更令人担忧的是,2 002年世界经济可能仍无法扭转目前的颓势。以“9·11”事件为标志,世界经济可能已告别 9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图1),而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显著放慢的所谓增长衰退(growth reces sion)期。换言之,在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将只能维持2.5%左右。

一、2001—2002年的美国经济

(一)“9·11”事件前的美国经济在衰退边缘徘徊

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经过近十年的经济繁荣之后(图2),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大幅 度下跌。2000年12月,美国GDP的增长速度已接近于零。由于美国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在2 001年1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两次降低联邦基金利息率,降幅达 1个百分点。美联储的这种降息措施是历史上少见的。即便在1998年第四季度,当美国经济 和世界经济面临陷入衰退的紧急关头,美联储也没有采取这种异乎寻常的降息措施。

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尽管比美联储原先所担忧的好一些,但形势仍然十分严重,经 济增长速度仅达到1.3%。2001年3月20日,美联储再次降息,把联邦基金利息率由5.5%进一 步 下调到5%,以防止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但是,美国经济2001年第二季度的增长速度进一步 下降到0.2%,创下8年来的最低纪录。经济学家本来预计,第三、四季度的增长速度将回升 到1%左右。但“9·11”事件彻底打碎了美国经济将在下半年恢复较高增长速度的希望,大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在第三、四季度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图3)。

在90年代后半期的高速增长时期,消费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推动力。自2000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消费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急剧 下降,从而造成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 长速度由当年第一季度的7.4%下降到1.3%;企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则从当年第一季度的21%暴 跌至-1.4%。(注: J Makin,Recession Denial Will Prolong the Downturn,March 2001,zcui@ MIT,EDU.)2000年12月的企业投资下跌是9年来的第一次。自2000年年底以来,美国经 济出现了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可能进入衰退的一系列迹象。

到2001年8月为止,美国经济已处于衰退的边缘(甚至已经进入了衰退)。2001年8月,美国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比7月份下降了0.8%;制造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5 %,比7月份下降了1%;设备利用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3%,比7月份下降了0.7%。(注:EPI Issue Brief,No 166,October 4.http://www.epinet.org/issuebriefs/ib166.htm l.)事实上 ,美国制造业已经连续十几个月下降。换言之,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美国经济早已陷入衰 退。根据IMF的预测,2001年和2002年,美国GDP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1.3%和2.2%(图2)。

消费需求疲软

2001年,占美国GDP三分之二的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非常缓慢。前半年的增长速度按年率计算 还不到2.5%,(注: The World Wobbles,Financial Times,Sep.13,2001.)7月仅为0.1%,为2000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注:美国商务部(The Commerce Department),2001年9月13日。)7月份,消费品支出比上年 同期上升了3.2%,比6月份上升了0.3%;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比7月份上 升了2.1%;住宅开工率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2%,比7月份上升了0.4%。(注: EPI Issue Brief,No 166,October 4.http://www.epinet.org/issuebriefs/ib166.htm l.)自2000年第四季 度以来,美国经济完全是靠居民消费的缓慢增长才勉强躲过了负增长。消费需求成为决定美 国经济是否会进入衰退的关键因素。

8月份,消费需求明显恶化。其中,消费品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比7月份下降了0.8 %;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9%,比7月份下降了1.5%;住宅开工率比上年同期下 降了0.2%,比7月份下降了6.9%。住房建设开工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在7月和8月分别比上月下 降了1.8%和0.7%(但高于2000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缓慢是在由于减税措施而收入有所增长(0.4%~ 0.5%)的情况下发生的。换言之,居民的个人储蓄率正在提高(2001年7月达到2.5%)。(注: The World Wobbles,Financial Times,Sep.13,2001.)

导致消费需求疲软的首要原因是失业率上升造成的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不足。美会 议委员会(Conference Board)发表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其编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由8月的1 14点猛降到9月的97.6点,一个月内下跌16.4点,创下自1990年10月以来最大单月跌幅,下 降到1996年1月以来最低点。(注:金融外汇信息参考,《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2001年9月27日第73期(总265期)。)其次,股市自2000年达到最高值之后,持续下降,负向的财 富效用正在发生作用。

投资需求急降

通常的情况下,衰退是从居民减少消费支出开始的。但是,在2001年,企业减少投资支出 成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的最重要原因。2001年8月,企业设备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 了6.9%,比7月下降了1.6%;信息处理设备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9%,比7月下降了0.5%; 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投资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但比7月下降了0.5%。(注: EPI Issue Brief,No 166,October 4.http://www.epinet.org/issuebriefs/ib166.htm l.)

导致投资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90年代后期过度乐观所导致的过度投资。生产过剩现象在2 000年开始突现。生产过剩必然导致赢利状况恶化。9月份的数字显示,美国非金融业的公司 利润(profit margin)已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水平。(注: JP Morgan,Global Data Watch,September 21.2001,Page 2.New York.)赢利状况恶化,促使企业压缩生产 、减少投资。其中(高)技术部门(the technology sector)投资的降幅最为明显。2001年第 二季度,高技术部门企业投资的增长率下降了14.6%,其中设备和软件投资增长率下降15.1% 。这种投资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为1982年来所仅见。

失业明显增加

2001年美国失业增加。2000年,美国增加了176万个工作岗位。但是,2001年仅在3月到7月 期间,私人部门的失业人数就增加了39万。这种情况是近十年来所未曾有过的。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的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在2001年3月以后停止了 增长。全国的失业率由7月的4.5%上升到8月的4.9%。失业率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比7月 上升了0.4%。失业救济申请量达到了9年来的最高水平。(注: EPI Issue Brief,No 166,October 4.http://www.epinet.org/issuebriefs/ib166.htm l.)9月份,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9% 的高水平。为了阻止利润的进一步下降,许多企业在解雇工人的同时还减少了雇员的工作时 间。失业率的上升使消费者信心进一步恶化,恶化的消费者信心必将使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 。

道-琼斯和纳斯达克股指持续下跌

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公司赢利状况普遍恶化,失业不断增加,道-琼斯和纳斯达克股指在波 动中持续下跌。道指在2001年4月和7月两次跌破1万点。纳指更是一蹶不振。由于投资者对 于经济早日恢复增长势头的信心逐渐丧失,特别是由于对失业担心的增加将进一步导致消费 者信心的恶化,从而使美国经济陷于衰退,自2001年6月到“9·11”事件发生之前,道指和 纳指分别下跌了65%。应该说,在“9·11”事件发生前,美国股票市场早已进入熊市。纳指 泡沫已经破灭,道指泡沫正在进一步走向破灭。2001年第三季度,道指下跌了15.8%,创下1 987年以来的最糟糕记录。纳指下跌了30.65%,仅次于2000年第四季度的32.7%。(注: R.W.Stevenson,President Wants Tax CUTS equal to Spending Package.The New Yo rk Times,October 6,2001.)

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有限

“9·11”事件发生之前,美联储已7次降低联邦基金利息率。“9·11”事件之后,在纽约 股市重新开盘前夕和10月2日又进行了第8次和第9次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息率已由年初的6 .5%降到了2.5%,为美国39年来(196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长期利息率(如抵押住房贷款 利息率)仍然保持在高于2000年底的水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2001年已经显得越来越无效 。事实上,自2001年第一次减息到“9·11”事件之前,早已超过减息应能对经济发生影响 的6个月的滞后期。可是,这种影响并未发生。经济学家指出,在消费者信心低落的情况下 ,给企业提供廉价货币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况且随着利息率的急剧降低,利用 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余地也将越来越小。

据估计,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赢余将分别达到1200亿美元(注: Shail A Murray,Consensus Builds Among Lawmaker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ur ope,September 28-29,2001.以上为财年数,美国的新财政年度由每年10月开始。)、1760 亿美元和1720亿美元(注: EPI Issue Brief,No 166,October 4.http://www.epinet.org/issuebriefs/ib166.htm l.),因而美国政府拥有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较大余地。假设美国劳 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2%,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为1%,为了避免失业增加,产出的增长应为3% 。由 于未来12个月中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大概只有1%,投资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不会超过1%。在此 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布什政府上台不久便提出 10年内减税1.6万亿美元(国会希望将其限制在1.35万亿美元以下)的减税计划,但这一计划 的初衷并非为了刺激经济。面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这一计划开始与扩张性财政政策 联系起来。布什在6月7日签署了总额为1.7万亿美元的减税法案。(注: http://www.house.gov/slaughter,August 30,2001.)根据这项法案,2001 年9月底美国1亿多纳税人平均每人将得到300美元的退税款。2001年的退税总额为380亿美元 (有些报道中简称为400亿美元)。(注: H Steward,Bush tax cuts put US $51bn in red.The Guardian,August 1,2001.)该项法案由于对富人极为有利而不利于穷人,因而遭 到舆论强烈批评。

在“9·11”事件后,国会授权政府拨款近600亿美元以处理“9·11”事件的善后事宜(其 中400亿美元用于重建、救灾、情报和军事开支以及救助航空公司(注: R.W.Stevenson,President Wants Tax Cuts Equal to Spending Package,New York T imes,October 6,2001.JP Morgan:Global Data Watch,September 21,2001,Page 11,New Yo rk.))。10月5日,政府又 提 出一项高达600至750亿美元、占GDP1%左右的旨在刺激经济的预算计划(注: Economist.com,October 7,2001.)。在这项计划中 ,大约一半用于增加政府支出,其中包括国会已经批准的将在2001年支出的(注: R.W.Stevenson,President Wants Tax CUTS equal to Spending Package.The New Yo rk Times,October 6,2001.)重建、救灾 、情报和军事开支以及救助航空公司的400亿美元。另一半用于减税,其中主要包括四项内 容:对纳税的贫穷美国人实行一次性退税,(注: R.W.Stevenson,President Wants Tax CUTS equal to Spending Package.The New Yo rk Times,October 6,2001.)提前对高收入层居民实行减税(根据6月通过 的法案,大部分减税本应于2004年以后开始实行),废除公司替代最低税(corporate altern ative minimum tax,AMT)(注:废除AMT可使企业在利润下降时少纳税。),对企业投资进行永久性减税(注: R.W.Stevenson,President Wants Tax CUTS equal to Spending Package,The New Yo rk Times,October 6;P Krugman,Fuzzy Math,Oct.7,2001,New York Times.克鲁格曼认为 布什政府的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反倒可能妨碍经济的复苏;提前减税的政策是为党派(富人) 利益服务。)(这种减税可以通过改变税 收规则实现。例如,允许公司用当前的损失冲抵此前的应缴税款等)(注: Economist.com,October 13,2001.)。国会认为,在2 002年,注入经济的财政资金应该达到1000亿美元,即应相当于GDP的1%。(注: Shailagh A.Murray,Consensus Builds Among Lawmaker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September,28-29,2001.)

应该看到,尽管美国政府有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但这种余地是有限的。由于经济 增长速度的下降和扩张性财政支出,2001财年和2002财年的财政赢余将低于原来的预计 。据估计,由于实行新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002年美国联邦财政赢余可能将由原来预计的17 60亿美元下降到360亿美元。(注: Shailagh A.Murray,Consensus Builds Among Lawmaker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September,28-29,2001.)美国政府担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导致长期利息率上升 ,从而抵消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功效。事实上,美国30年期的政府债券收益率已出现上升趋势 。最 后,需要指出,美国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大部分要在2002年和2002年以后实施。因而,财 政政策对2001年经济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

(二)“9·11”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直接损失巨大

“9·11”事件对美国经济的直接打击是十分严重的。

据JP摩根估计,曼哈顿区由于世贸中心大楼和其它建筑被毁所造成的损失大约为250亿美元 ~ 300亿美元。保险公司财产和生命保险赔付额达到400亿美元(注: Louis Uchitelle,A Wide Swath of Economic Damag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 e,October 1,2001.)。纽约市政府称,由于财产 损失和相应的税收损失,在今后两年内纽约市的累计损失将达1200亿美元左右。

纽约是世界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在遭到恐怖袭击之后,数千名金融界和商界精英殒命 ,金融交易陷于混乱和停顿,纽约股市停盘4天。一些投资银行不得不停止部分工作,委托 纽约之外的银行代其收取代理费用。

航空业是损失最为严重的部门。航班停飞、减飞,航空公司纷纷裁员,裁员人数已达10万 之众。(注: Louis Uchitelle,A Wide Swath of Economic Damag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 e,October 1,2001.)飞机制造公司的股票也应声暴跌。旅游业亦受到严重影响,迪斯尼门庭冷落。

商品零售业受到严重打击,百货公司和超市无人问津。美国人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百货公司高档消费品的销售量下降。WAL-MART商店的生活必需品如蜡烛、牙膏、罐装食 品、鞋类、卫生纸和卫生巾销售量上升。高级餐馆门庭冷落但快餐外卖急剧升温。在各行业 中 ,医药业的销售状况良好,安眠药和抗抑郁药销售量明显增加。(注: Louis Uchitelle,A Wide Swath of Economic Damag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 e,October 1,2001.)

汽车销售普遍下降。由于加强了边境检查,汽车部件的运货出现延误,迫使一些汽车制造 厂关闭。

根据JP摩根的分析,受“9·11”事件导致消费支出减少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为旅游业、航 空业和证券业(因为stock brokerage charges减少),其次是餐饮业、服装和珠宝业、家具 和装修业、汽车和轻型卡车业、业余爱好耐用品业、视听和计算机业和惊险娱乐业。这些行 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如下表所示:

表 受“9·11”事件影响的消费行业及其占GDP的比重

亿美元 占GDP的百分比(%)

消费者支出总额

6728468.2

受严重影响的

旅馆 281 0.3

航空 358 0.4

证券业收费

487 0.5

小计 1126 1.1

受影响较重的

餐饮3780 3.8

服装和珠宝 4162 4.2

家具和装修 2396 2.4

汽车和轻型卡车 3006 3.0

业余爱好 583 0.6

视听和计算机1069 1.1

惊险娱乐 273 0.3

小计 1526915.5

提示:GDP98729 100

资源来源:JP摩根,SEP,21,2001.

应该指出,尽管损失惨重,同日本阪神大地震相比,“9·11”事件对美国经济所造成的直 接损失可能要小一些。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为12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日本GDP的2.5 %。(注: Guardian,September 26,2001.)“9·11”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

对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造成冲击

首先,美国消费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可能因“9·11”事件而发生改 变。在“9·11”事件后的第二周,密西根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到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最低 点。(注: Louis Uchitelle,A Wide Swath of Economic Damag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 e,October 1,2001.)换言之,由于不安全、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居民的储蓄偏好可能会上升。根据调查 ,尽管抵押住房贷款利息率是30年来最低的,到年底,新房销售将比上年下降6%。其次,“ 9·11”事件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是投资者天堂的神化破灭。“9·11”事件后美 国股市暴跌,一周内资产缩水1万亿美元以上便是一个极好证明。在“9·11”事件一周之 后的调查显示,87%的公司不能确定今后是否要减少投资。第二周的调查显示,53%的公司打 算削减投资。(注: Louis Uchitelle,A Wide Swath of Economic Damag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 e,October 1,2001.)应该看到,“9·11”事件导致的重建开支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美国经济也 具有刺激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消极作用大大超过了积极作用。“9·11”事件大大 恶化了早已处于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

汇率和资本流动

在“9·11”事件之前,美元就一直处于脆弱地位。目前,美国每月需要吸引300亿美元的 国外资金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如果国外投资者对风险变得更加敏感,美国吸引外资来弥补 经常项目逆差,即进一步增加外债的能力将会明显下降。如果美国既不能减少经常项目逆差 又不能保持原来的对于外资的吸引力,美元就难以保持目前的水平。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从 竞争力的角度来看,美元严重高估。只是由于日本经济十分疲软,欧洲经济的表现也不令人 满意,大量资金流入美国,才使美元维持在业已高估的水平上。资金之所以大量流入美国又 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资本回报率高、安全性强。“9·11”事件彻底打破了美国是投资天堂 , 安全性绝无问题的假象。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资的流入必然减少。资金流入的减少 或流出,必将对美元造成比以往更大的贬值压力。事实上,当“9·11”事件发生后,外汇 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立即下降。由于各种安全防范措施的增加,美国同世界其它国家的 金融和贸易往来必将受到严重阻碍。换言之,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资本、人员和商品 的正常流动必然减少。全球化进程将严重受阻。

(三)美国经济的中期前景

应该指出的是,在“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即已处在发生经济衰退的边缘或实际 已进入负增长。“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进一步严重恶化了。“9·11”事件并不是一 个简单的“事件”,它可能标志着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开始。“9·11”事件对美国经济和 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如何,还要看下一步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如何开场和收场。如果这场 “战争”能够速战速决,战争的深度和范围都有所限制,“9·11”事件的经济影响将是有 限的。但是,如果“9·11”事件后的“反恐怖战争”失去控制,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则可 能是灾难性的。在美国政府内显然有两派意见。一派急于报复,主张“打了再说”。另一派 主张慎重。从美国政府目前的行动来看,主张慎重的一派似乎占了上风。如果这样,“9·1 1”事件的影响将会逐渐淡出。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是否能较快走出衰退阴影的决定性因素 ,还将是美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面的状况。

2000年底和2001年初,经济学家对美国是否会出现衰退或经济增长减速会维持多长时间的 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前景估计可分为三种不同看法:V 型,U型和L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是,美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或年底之前有力回升,因 而当前美国经济的下跌是V型的。少数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的下跌是U型的,即美国经 济恢复增长势头要有一年以上的时间。极少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较长的经济衰 退 。因而是L型的。估计不同的基本原因在于对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同看法。

从长期来看,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取决于该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或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 增长速度。而一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又取决于劳动力大军的增长速度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速度。如果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4%,而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则政府可以使用扩张性的 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上升到4%。如果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使用扩张性的财政 货 币政策,在不使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将无法使经济增长速度上升到4%。

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IT革命确实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 献 。到目前为止,美国IT革命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只还发挥了一半,这次科技革命浪潮对 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还有5~6年的时间才会用尽。其次,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十分健康,不 存在任何潜在的金融危机。最后,美国政府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余地还很大(2000 年初美国的联邦基金利息率是5.5%,至少可以再减少两个百分点。美国的财政预算是黑字, 实行减税并无困难)。因此,只要美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当前投资和消费需 求下降的趋势就可以迅速扭转。

然而,在2001年8月,美国政府公布了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修正数字,认为在经济增长势 头最高的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只有2.6%。(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90年代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只有2%。)一些对美联储观点持批评态度的经济 学家认为,近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表面上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是因劳动时间增加造成的。(注: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报告,90年代美国工人平均每年工作49.5周。美国工人每年 比日本工人多工作137小时,即3.5周。

12 GRETCHEN MORGENSON,Companies'Big Debts Now Carry Big Risks,New York Times,Oct.7,2001.)最近美国著名投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公布了一项历时一年才完成的,据说是迄今为止关 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最为详尽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1995—2000年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几乎完全集中在6个部门:零售、批发、电讯、证券、计算机装配和半导体生产。计算机的 使用使某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对另外一些部门则毫无作用。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 告认为,在90年代后期,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只有2.5%,而在今后则可能降到2%左右 。应该指出,美国的经济统计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准确。美国政府经常事后对已公布的统 计数字进行大幅度修正。例如,年初美国政府所公布的2000年GDP增长速度为5%,2001年8月 这一数字被修正为4.1%。(注: P Krugman,Don't Count on It,New York Times,September 5,2001.)修正幅度之大令人瞠目。

如果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美国GDP的潜在增长速度被“市场”(政府、投资者、 消费者和生产者)高估了,那么,美国过去几年GDP高速增长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就可以归 结 为“非理性”的股市、过度的投资和建立在过度负债基础上的过度消费。这样,或迟或早, 美国将面临泡沫经济崩溃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较合理的判断是,美国目前正处在泡沫经济崩溃的阶段。由于严重 夸大了IT革命导致的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把周期性因素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企 业利润水平和收益率的提高都归结为IT革命,因而产生了对经济增长前景的盲目乐观。宽松 的货币政策使这种乐观情绪在股市得到充分表现。股票价格的狂升使企业(特别是IT产业)的 筹 资成本大大下降,从而为企业的过度投资提供了资金条件。股票价格的狂升还通过财富效应 使消费需求大大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急剧增加所导致的GDP和企业收入的迅速增加 ,使利润水平和收益率超常提高,而后者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泡沫经济的发展。泡沫经济 的发展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掩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限度,使收入水平和收益率不断提高。 但是,投资的过度增长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并最终导致利润水平和收益率的下降。

当企业发现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利润水平增长速度下降和收益率下降之后,便会减少生产 ,压缩库存和减少投资。与此同时,企业还将解雇工人,缩短工作时间。其次,企业还将减 少投资。投资需求的减少又迫使更多企业压缩生产,解雇工人。就业状况的恶化、收入的减 少必将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减少。在实物经济处于收缩状态的同时,股市价格因经济状况恶 化而出现暴跌。股市暴跌通过财富效应和成本效应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状况进一步造成巨 大冲击。整个经济出现加速暴跌的恶性循环。实物经济的危机往往还将伴随以金融危机,从 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美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不仅仅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是生产过剩的问题。消化过剩产出和 过剩生产能力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解决生产过剩问题的作用是有限的。 日 本的经验说明,一国经济一旦处于泡沫经济崩溃的状况,该国经济一般是难以在短时期内恢 复正常增长的。现在看来,V型论显然是错误的,而U型论则是较为正确的,L型的可能性则 大大上升了。无论有无“9·11”事件,美国经济都极不可能在2002年结束以前恢复较为“ 正常(3%~4%上下)”的增长速度。不仅如此,如果在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还伴之 以金融危机,则经济的恢复将更加困难。美国是一个高负债的国家。在泡沫经济期间,大量 居民借债消费,公司也大举借债投资。据报道,到2001年7月份为止,美国消费者的债务余 额为1.6万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1倍(7830亿美元)。2001年,在每一美元的可支配收入中 ,14.35美分要用于支付利息。而在1995年,相应数字为12.35美分。与此同时,美国公司的 债务/股东权益(debt/net worth)比已由1995年的73%上升到2001年的77%。到8月份为止,高 收益债券的毁约(default)率为9.6%,超过了1990年的8.7%;债务毁约额为560亿美元,是20 00年的两倍。许多公司已由于无法还本付息而寻求破产保护。(注: C Morgenson,Compamies'Big Debts Now Carry Big Risk,New York Times,October 7 ,2001.)尽管美国公司的资本结构 还是稳健的(债务融资与证券融资的比重已由1988年的90∶10下降到60∶40),还未出现众多 公司陷入债务危机的状况,但许多公司的资信等级已经被降低。因此,此次美国高科技股经 济泡沫破灭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不良债权,从而对美国金融体系将造成什么影响仍是一个 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事实证明,尽管历史是不可重复的,但是,历史的经验必须注意。迄今为止的所有历史经 验都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周期性波动中发展的。在一段繁荣之后总是伴随着一段衰 退和停滞,任何技术革命都不曾改变过这一规律。在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人们都 曾普遍相信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已经不复存在。但极度繁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长期衰退。 几乎可以肯定,美国经济将在2002年进入衰退。尽管这次衰退的性质到底如何还有待观察, 但是对于美国经济出现较为严重的衰退,从而对世界形势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我们 必须作好充分思想准备。

二、2001—2002年的日本仍将在衰退中徘徊

在过去的十年中,为了摆脱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不景气,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1999年4月以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缓慢回升,但从2000年8月 开始重新出现滑坡。特别是从2001年年初起,受美国经济减速和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日本 的出口和设备投资减退,个人消费低迷,物价持续下跌。2月份,日本CPI的增速为-0.6%, 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3月16日,日本政府宣布日本经济已陷入战后以来从未出现过的 通货紧缩状况。(注:日本政府对日本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持续下跌,而不是物价下跌+景气衰退。日本内 阁府《月度经济报告》。www.cao.gv.jp)2001年3月8日日本财政部长(大藏相)宫泽喜一公开宣称,日本财政目 前正面临崩溃的边缘。后来修正过的数字显示,日本在2001年第一季度取得了微小的正增长 率。但是,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收缩了3.2%,从而宣告日本经济在十年中第四次进入了衰退 。

日本经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内需不足,不良债权居高不下,股市持续暴跌,财政状 况继续恶化。自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占GDP60%的私人消费需求呈负增长状态。进入2001年 ,由于对经济情景看法悲观,日本私人消费需求始终处于十分疲软的状态。日本企业的设备 投资自1999年开始增加,成为支撑景气回升的重要因素。但在2001年,设备投资的增长也十 分疲软。2000年度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1.2%。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和私人机构都预测,2001 年度日本经济将收缩0.5%左右。由于美国经济减速,欧元贬值,日本对美、欧出口趋减。另 外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亚洲出现经济滑坡,引起日本对亚洲的出口也相应减少。日本贸易顺 差减少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日本9月份公布的数字显示,在7月份,日本的经常项目 顺差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8%,从而使人们对日本经济的前景更为悲观。日本出口的30%依赖美 国市场,而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1%。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必将对日本经济产生重大不利 影响。(注: Bayan Rahman,Weak demand hits Japanese trade surplus,News and Analysis Worl d,Tokyo,Sep.13,2001.)经济不振导致了失业形势的不断恶化。失业率上升到5%,为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日经225指数从2000年3月开始直线下跌,到2001年3月16日跌 至16年来的最低点(3月底为12999.7点),一年间下跌36%。9月12日,日经指数跌破10000点 ,回到了1984年1月9日的水平。(注: Nikkei Weekly,September 17,2001.)

股票价格的暴跌,使银行的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使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下跌,形成需 求和金融资产价格盘跌的恶性循环。股票价格的暴跌使金融机构的“隐藏利润”减少。2000 年,日本主要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多年来将第一次出现“隐藏损失”。(注: Nikkei Weekly,April 2,2001.)根据日本的会计制 度,“隐藏”利润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被记入银行资本中的二级资本项下。通常情况下, 日本商业银行可以出售股票,用实现的隐藏利润冲销不良债权。据计算,对于日本的16家主 要商业银行来说,持有股票的损益平衡点是13000以上。股票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 二级资本金的减少,从而使银行冲销不良债权的能力下降。目前,一度有所好转的不良债权 问 题重新恶化。自1992年到2000年前半年,日本的主要银行已经核销了56万亿日元的不良债 权。与此同时,日本主要银行的经营利润仅为30万亿日元。(注: Nikkei Weekly,April 2,2001.)四月下旬,日本首次全面公 布不良资产数据。截至2000年3月底,日本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总额为150.922万亿日元,占日 本金融机构贷款额的22%。(注:财经通讯,外管局,4月22日。)不良债权再次成为日本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严重障碍。

为了防止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日本政府采取了极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2001年,日本银行

首先把贴现率由0.35%下调0.25%,以减少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的上浮波动。3月,日本重新 采取了使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为零的政策。但是这一次日本银行不再把零利息率作为货币政 策的操作目标,而是通过向同业拆借市场注入远大于实际需求的流动性。其具体做法是,加 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大大增加了国债和其它金融工具的购买量(日银每年购进5万亿日元 长期公债(每月4千亿日元),使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由过去的4万亿日元 增加到5万亿日元,大大超过了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需求。9月份,日本银行又向货币市场注 入了2万亿日元,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并帮助维持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同业拆借市场的利息率必然保持在零的水平上。日本银行宣布将一直使短期利息率保 持在零的水平,直至物价水平恢复正增长。日本银行实际上是转向以一定通货膨胀率为目标 的货币政策。日本实行零利息率政策的目的,是迫使居民减少储蓄存款,使其转而购买商品 和股票,从而使商品和资产价格得以恢复。同时,日本银行还希望这一政策将能降低长期利 息率。但是,在银行系统仍然存在大量不良债权的情况下,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是否能导致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刺激实物经济的增长,是值得怀疑的。到目前为止,这种政策 只是对股市的上涨产生了一定作用。

由于日本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且日本国债余额对GDP之比已超过130%,进一步采取扩张性 财政政策的余地已经不大。日本小泉政府上台之后,一度表示要重新实行先由桥本提出、后 被小渊放弃的财政政策。但是,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小泉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 时,不得不继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由于日本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穆迪公司再次降低 了日本国债的信用等级(AA3)。许多日本经济学家指出,日本的经济问题已无法通过宏观经 济管理来解决了。不经过痛苦的结构改革,日本经济是无法恢复健康增长的。但是,日本政 治家有无勇气推行结构改革,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

三、欧盟经济增长显著放慢

1999年和2000年,欧盟(欧元区)(注:欧盟和欧元区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基本相同。在无大差别的情况下,本文将不对两者 进行区分。)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2.7%和3.4%。但是,自2000年 年中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IMF和UNCTAD预测,欧元区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8% 。JP摩根预测,从2001年第一季度到2002年第二季度的6个季度中,欧盟的GDP年均增长速度 将为1.1%(2001年为1.5%)(注: JP Data Global Data Watch,Watch:Euro area,p49,Sep.21,2001.)这些预测都明显低于2000年欧盟的经济增长率。欧盟经济增速 下降可归结于以下诸原因:贸易条件恶化(石油价格、食品价格提高和其它输入的通货膨胀) ,过去几年高技术领域投资过度和世界贸易速度的下降。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实际收入下降, 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疲软。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电讯领域)的过度投资,通过利润的减少和股 市的下跌同时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尽管欧盟区内贸易的比重很高, 全球性贸易增长速度的下降对欧盟经济增长仍然有重要影响。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官员认 为,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降低是导致欧洲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的最主要原因。自1997年以 来,欧盟地区的失业率一直在稳步下降,但依然远远高于美国(欧盟的失业率目前仍高于8%) 。最后,应该指出,欧盟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自1998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始终高于 欧洲中央银行所设定的2%的通货膨胀目标。欧盟地区各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平衡。它的三 个最重要国家(德国、意大利和法国)2001年的经济状况都很不理想。特别是德国,由于投资 需求急剧下降,2001年经济增长率大概只能达到0.8%,大大低于2000年3%的水平。其它国家 的增长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注: IMF,World Outlook,2001,October,P22.)但是,欧洲国家在过去数年中并未出现美国式的泡沫

经济,因而经济、金融形势都较稳定。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经济学家认为,2001年欧盟经济 有陷入衰退的危险。

在过去两年中,ECB的货币政策始终是偏紧的,把防止通货膨胀放在重要地位上,金融形势 稳定。直到2001年第二季度,ECB才把利息率由4.75%降到4.50%。8月17日,在美联储第9次 降息之后的数小时之后,ECB把利息率从4.25%降到3.75%,以配合美联储的行动。(注: Financial Times,September 18,2001.)欧洲 各国政府几年来也一直努力追求财政平衡,因而财政状况良好。欧洲各国比较保守的财政、 货币政策,保证了欧洲经济的稳定,但也遭到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这些经济学家认为,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欧洲政府刺激经济的手脚,从而未能使欧洲经 济在不利的全球环境下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

四、世界其它地区经济形势也十分严峻

2001年,世界其它地区的经济形势也十分严峻。东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不少国家和地区 已经陷入了衰退。例如,新加坡由于美国IT产品市场的不景气而陷入衰退。我国台湾省也由 于类似原因而陷入了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衰退。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等国家已经或正在进 入衰退。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阿根廷随时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巴西等 国的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2001年,除中国和印度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时陷入严重困难。

五、2001—2002年的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巨大,美元强势最终是不可持续的。预计2001 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占GDP的4.3%,累计外债已超过1.5万亿美元。而欧元区经常项目逆 差 占GDP的0.2%,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将占GDP的2.3%。同时,根据贸易加权汇率计算,到2001 年3月21日,美元贸易加权值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9%,而日元贸易加权值下跌了10%,欧元贸 易加权值下跌了1.1%。由于贸易加权汇率能够衡量汇率波动对出口竞争力影响,上述结果表 明,美元出口竞争力在下降,而日本和欧元区出口竞争力在提高。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 经济学家》的Big Mac Index),目前欧元低估4%,欧元值有向均衡水平调整的余地,日元接 近均衡水平,因而从长期汇率均衡值的角度来看,美元对日元和欧元都应有不同程度的贬值 。但是,在现实中,决定当期汇率变动的因素往往要复杂得多。

2000年,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特点是美元持续升值。进入2001年,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尽管 有短期的大幅波动,但直到“9·11”事件发生之前,强势美元的基本趋势没有出现根本性 改变。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首季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美国经济减速、美欧日利差的缩小和 美国股市下跌等,并未导致美元贬值。尤其是2001年首季,美国股市的大幅度震荡似乎也没 有对美元强势产生逆转性影响。“9·11”事件之后,美元对日元一度有较明显下跌,但由 于日本银行的大力干预,很快又企稳回升。

由于目前国内的经济困难,日本希望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日本企业非常希望看到日元 贬值而不是升值。考虑到日本将极不愿意看到美元贬值,同时,在通货收缩状态下,日本银 行完全可以无所顾忌地买进美元放出日元。因而,除非美国政府希望让美元贬值而对日本政 府打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应能大致保持在120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

2001年前期,欧元区相对良好的经济增长未能巩固2000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对美元回升的趋 势 。对此经济学家有种种不同解释。一种观点认为,2001年以来,由于美国股市下跌,欧元区 资本从欧洲股市大量流向看涨的美国债券市场(股市看跌的同时,债市往往看涨),从而导致 欧元对美元汇率出现回落。另一种说法是,由于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将要正式进入流 通,俄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黑社会把作为黑钱的各种欧洲货币换成美元,以避免在2002年把 这些欧洲货币兑换成欧元时可能会遇到的麻烦。“9·11”事件发生之后,欧元有所升值, 但并不太明显。但是,考虑到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贸易差额、利差(目前欧洲的利息率高于 美国) 和投资安全性等因素,欧元在今后一年中应该对美元有较明显升值。估计欧元至少会恢复到 2000年年初的水平,即回升到0.98美元兑1欧元。

2001—2002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于“9·11”事件所造成的种种不安全性和 由此所导致的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的提高,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必将有所下降。根据国际 金融研究所的预测,2001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净私人资本流动额将由2000年 的1670亿美元减少到2001年的1060亿美元,其中净直接投资额将由2000年的1300亿美元减少 到2001年的1240亿美元。(注:但是,应该指出,不同来源的国际资本流量的统计差别很大。见UNCTAD,Global Econ omic Trends and Prospects,Oct.1,2001.)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将会有所下降。根据WTO10 月份的预测,2001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将从2000年的10%降到2001年的2%。

总之,2001年是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会有 所好转。但是,考虑到世界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迎接 2002年世界经济出现所谓增长性衰退的挑战。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下降必将对中 国出口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特点(中、低档),中国出口产 品的收入弹性可能较低。因而,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产品结构单一的邻国(地区)相比,世界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中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可能要小一些。此外,同1998、1999年的情况 不同,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可能要小得多。另外,由于中国目前是世界经济的唯 一亮点,再加上中国入世在即,FDI对中国的流入很可能会有较明显增加。因而,对2001—2 002年中国外部环境的估价不必过于悲观。2002年,尽管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会有较大下降 , 甚至有可能出现逆差,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不会受到严重影响。只要我们善于趋利避害, 增速下降的世界经济也可能会给中国提供增长与发展的新机会。2001—2002年的世界经济将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截稿日期:2001年10月1

标签:;  ;  ;  ;  ;  

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