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流派的形成、特点及影响_维也纳论文

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流派的形成、特点及影响_维也纳论文

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形成、特点和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也纳论文,交响乐论文,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响乐为大型器乐曲体裁之一。

交响乐一词(Symphony英)源出自古希腊语(Symphonia ——共同发声)。“Sym”是“共同”的意思,“phonia”是“声音”的意思,当时表示“和谐”与“和音”。十五、十六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结构形式多为单乐章的风俗性器乐合奏曲获得蓬勃发展,遂用该词作为这类作品的称呼。直到十八世纪中期,始将其作为“奏鸣曲——交响套曲”的专用名称,即现在所说的交响乐。

交响乐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是世界文化园地中开放的一朵绚丽鲜花。本文试将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交响音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起源、形成、特征及其作用与影响作一论述。

一、交响乐的起源

1、社会背景:十七世纪时, 欧洲各国的社会音乐生活实际上是控制在封建统治者——国王、宫廷、教会,及贵族公爵们手中。音乐艺术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和供其娱乐的私有财产,而作曲家与从事演唱、演奏的人都处于被雇用的奴仆地位。当时的器乐合奏往往是几类乐器的临时组合,视音乐艺术为私有品的王公、贵族们根据自己所好各搞一套,在对音乐家的选择、作品的体裁、内容与乐器的使用等方面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音乐的这种从属地位,使当时的音乐活动多局限于各自的庄园与领地范围之内。

然而,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和艺术思潮正在影响着社会,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之风正在成长,而音乐戏剧的形式正适应了社会向前发展的情势。这类艺术形式有着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特点,要求有更多的人来接触音乐艺术,甚至要求跳出王公、贵族的小圈子。随着文化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尼》的诞生与公共剧场的开设,由管弦乐伴奏的结合声乐与戏剧的大型音乐作品形式便在欧洲各国兴起。

2、形成前的发展脉胳

交响乐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着直接的联系。十七世纪初,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蒙泰威尔第,在他的歌剧《奥菲欧》的创作中,首将乐器中的管弦乐器分组演奏,被视为管弦乐形式的先始,到稍后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时,管弦乐队的编制也得到了确立,在其代表人斯卡拉蒂创作的歌剧《波罗与德米特里奥》等作品中,创立了快——慢——快三个部分构成的意大利序曲;而后来管弦乐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交响乐套曲形成的结构,即在此基础上加进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发展形成。

当十七世纪的歌剧艺术在意大利蓬勃发展时,法国的歌剧也于十七世纪中期兴起,其代表人物为吕利,在他的歌剧创作里首先采用了法国序曲,与意大利序曲相反,由慢——快——慢三部分组成。后来交响乐曲开头部分常采用的缓慢前奏,便是以此序曲为依据的。在其歌剧里管弦乐队独立演奏的比重加强,乐队弦乐组具有高、中、低的五声部结构完整体。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期,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拉摩,在乐队的运用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加强了管弦乐队的情感表现力和对剧情的描绘,提高了乐器运用的技巧性,并开始有了较多样的配器法,弦乐组也具有新的四声部结构(类似现代乐队中的Ⅰ、Ⅱ小提琴和中提琴及大提琴组的声部结构)。

到了十七世纪后期,已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器乐重奏,小型合奏,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盛行于意大利的《三重奏鸣曲》的体裁形式,这是介乎重奏与小型合奏之间的一种器乐作品,由两架小提琴、一架古大提琴与拨弦古钢琴组成。在其三至五个乐章的结构中,已可看到后来交响乐套曲结构的戏剧对比因素了。

在《三重奏鸣曲》的基础上,在歌剧乐队音乐的影响下,一种主要由弦乐器演奏的、独立性的乐队作品体裁出现了,这就是科莱里等人所写的套曲形式的《大协奏曲》。而到了十八世纪初,由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维瓦尔第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的体裁形式,并写出了如《四季》等标题性的作品,成为后来标题性交响乐作品的早期典范。

在这一发展中,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约·塞·巴赫与乔·弗·亨德尔都为不同的乐器和管弦乐队写下了众多作品如《勃兰登堡协奏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其结构形式、表现手段,调性布局等都为古典交响乐的出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形成

1、前期交响乐:

从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前期的近百年内,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美学观念扩展了管弦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与内容。揭示戏剧性的矛盾(作品中两种不同音乐形象的冲突及其发展过程)成了当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创作内容的充实与多样,也引起了对音乐形式和体裁的改造,由此产生了以戏剧性矛盾为特点的典型的“奏鸣曲——交响套曲”形式。当时意大利、法国、德国、捷克等国的许多作曲家都在从事这种体裁的创作。

十八世纪中期前后,德国的曼海姆宫廷汇集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从事着古典交响乐的创作与演奏,代表人物有施塔米兹(捷)等。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将初期交响乐的三个乐章的结构逐步扩展为四个乐章,从而首先确立了古典交响乐“快——慢——稍快——很快”的四乐章套曲结构原则。并在演奏中通过“强”与“弱”的音响对比,增强艺术表现力和作品感染力。

其后,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有一批音乐家涌入了革命的潮流。以戈塞克为代表所创作的交响曲突出的表现了法国的民族风格和革命时代的音乐特点:雄伟壮烈,旋律突出,音响宏伟。

曼海姆乐派和法国戈塞克的艺术实践对后来交响乐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诞生:

十八世纪下半期至十九世纪初,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中心——维也纳出现了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为代表的古典交响乐派。它吸取了前人音乐文化的精华,借鉴了曼海姆乐派与戈塞克等人的经验,运用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创作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他们以交响乐的大型器乐合奏形式来表现以前只有在歌剧、清唱剧及宗教题材的大型作品里才能表现的哲学思想与社会重大生活内容;以形式严谨、逻辑分明的交响乐体裁,更宽广、更深入、更概括地反映当时人民大众的生活情景与进步思想。

有“交响乐之父”称号的海顿,最早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体裁结构特点。其四个乐章为:用快板奏鸣曲式写成的充满活力的第一乐章;缓慢抒情充满暝想的第二乐章;有乡土风味的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有快而活泼的民间舞曲性质的终乐章。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各种节奏的创造性、发展部分的宽广性和生动活力的连贯性。“我们可发现最恬静的优雅和质朴的柔美,感到一种大森林中散发出来的芬芳清新及纯真的天然本性、……甚至还有诗意的境界”。(引海涅语)

海顿一生共创作了一百零四部交响乐及其它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时间长达三十六年之久,通过长期实践与辛勤的劳动,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谐将原属日常生活消遣用的器乐合奏,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大型音乐体裁形式的维也纳古典交响乐。在海顿的交响乐中具有情感表现稳重,格调典雅,结构严谨的特点。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即以《伦敦》命名的十二部交响乐,正是“自由的海顿”(摆脱了公爵贵族控制)时期的作品,人们在评价他在交响音乐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时说道:“没有海顿,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

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代表人之一的莫扎特,自小被誉为音乐“神童”,在其短暂的三十六年中共写了近五十部交响乐,还有大量其它的音乐作品,其创作领域几乎涉及所有音乐艺术体裁。

由于莫扎特写了大量的歌剧,使戏剧化的矛盾对比手法直接影响了交响乐本身的创作,因此在交响乐创作中他的创作手法也比海顿更为大胆和对比强烈,而从世界观和美学观点来看,莫扎特的创作反映了十八世纪后期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进思想,其艺术视野和思想幅度更为宽广。莫扎特的交响乐特点如:在音乐主题中表现出了抒情的“歌唱性”,无论在他的慢板乐章或快板乐章里,都尽可能运用“如歌的旋律”来表达自己的乐思,旋律线条的进行,有时还延伸到主题陈述之外的乐器声部之中,(最典型的代表作是《g小调第四十交响乐》, 此作品的所有主题都是歌唱性的)。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时,莫扎特曾师从过海顿,并仔细研究过海顿的创作手法,而莫扎特的交响乐风格较之海顿更为新颖与成熟,莫扎特继承并突破了海顿的成就而又预示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中所具有的某些特性。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莫扎特在听过贝多芬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海顿也一下子就察觉到贝多芬那与众不同的独立性格与不凡见解,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恩格斯和列宁也曾对贝多芬的作品有过高度的评价,列宁说:“真是了不起的、超凡绝俗的音乐。我一直自豪地、也许是天真地在想:人们竞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来啊”。

贝多芬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已臻成熟,而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启发下,更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在他的交响乐作品中,多将英雄性主题放在首位,以英勇斗争的思想作为这些作品总的构思,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烈信心。贝多芬的革命精神(也是时代精神)正是在他的交响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贝多芬吸收了以往的一切优秀音乐成果,尤其是德国、奥地利的宝贵音乐遗产。如巴赫严谨的音乐发展逻辑和庄重的音乐风格;亨德尔通俗的音乐语言、形式和英雄气魄;以及曼海姆交响乐派和法国革命音乐的成就,并总结了从格鲁克到海顿、莫扎特的早期维也纳古典音乐成就。形成了贝多芬本人所特有的创作手段与艺术风格。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之宽广,形象之宏伟,感情之深邃,对比之鲜明,都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形式。贝多芬的交响音乐较之海顿、莫扎特来说,他几乎对所有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写法、节奏、和声、复调、体裁与曲式等都尽量采取了革新、创造。如在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中,海顿、莫扎特是把第三乐章外理为风俗性的乐章,多用小步舞曲(或其它舞曲)写成,并未使它具有对交响乐主题思想的深化作用。而贝多芬则把它提高到重要地位——把原来只是舞蹈性的“娱乐休息”的乐章,变为富有戏剧矛盾发展的乐章(多用诙谐曲写成)。又如他常将第三与第四乐章不间断的连续演奏方式,使连接部的作用成为音乐形象转化的重要过渡等。贝多芬的许多发展手法对浪漫派交响乐以至今天的交响音乐创作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是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音乐“圣人”。恩格斯对贝多芬在德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创作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写道:“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昌盛的时期”。

三、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特点与影响

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三位艺术巨匠的交响乐作品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形式巨大,结构严谨。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遍特点:

1、 在结构形式上:他们创立了成熟的古典“奏鸣曲——交响套曲”结构形式。尤其在贝多芬的交响乐里,音乐形象的发展始终贯穿在整部交响曲中,使四个乐章成为音乐戏剧性矛盾发展的一个完整体。

2、 在音乐语言上:海顿与莫扎特在他们的交响乐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当时农村与城市中流行的通俗歌曲、舞曲等音乐素材。而贝多芬的主题音调不仅根植于民间音乐,而且还采用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体裁风格(群众歌曲,进行曲等)。

3、 在风格特点上:海顿的交响乐受时代与所处环境的影响与局限,内容多以描写风俗性的日常生活为主。莫扎特则着重揭示了作者与人们深刻的内心世界,充满欢乐与热情的格调。贝多芬的交响乐突出地表现了置身于斗争之中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时代精神,抒发了对自由和美好理想的向往与渴望,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有着“交响乐之父”美誉的海顿把原来多供日常娱乐、消遣用的器乐合奏,发展为具有完美艺术性的大型音乐体裁形式——交响乐,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莫扎特则使这种交响乐体裁的表现功能更为多样化,创作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多彩的交响乐作品。而贝多芬却把以前这种表现日常生活为主的作品体裁,注入了反映重大社会斗争的内容,使交响乐成为充满矛盾与斗争的戏剧性作品,并把古典交响艺术发展至顶峰。他的很多音乐素质与表现手段为后来的作曲家们大量吸收运用,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浪漫派交响音乐开辟了道路,成为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先驱。

收稿日期:1997—04—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流派的形成、特点及影响_维也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