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建构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预设与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建构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预设与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内容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范围的拓展及实施水平的提升,有关内容建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难点和热点。本文拟就此做些讨论,希望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成功推进。

一、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寄予着教育改革者美好的理想,人们期望它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形成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甚至,一些理论工作者还期望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和学方式的整体变化。

的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学生学习状况,甚至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也正遭遇着越来越多的现实复杂性,一些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步伐也日渐缓慢,人们甚至将此归结为“热情递减”现象。

热情递减,原因众多。师资、安全、评价、内容、资源、投入等均可以列入其中。较之学科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困难尤其表现于内容的建构。在相关调查中,很容易发现教师对“完全由教师建构内容”普遍感觉困难。

应该说,理想状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自主建构。然而,此种理想有效地落实于实践并非易事。

第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依据大纲、教材、教辅材料进行教学,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详细课程标准、国定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客观事实,暂时很难适应。

第二,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改变方式,在实施初期容易导致工作负荷过重,致使教师用于开发课程内容的时间投入难以保证。

第三,教师在过去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很少学习“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缺少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

第四,由于历史上各次课程改革均以“国家本位课程开发”为主,学校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依“纲”靠“本”,依据课程纲要,完成“课本”教学任务,没有课程开发的要求,因而,缺少相关课程开发实践体验,相应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第五,安全和评价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有所顾虑,影响教师开发课程内容的积极性。

第六,课程本身的难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切入这个有机整体,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条线索进行。我国教师长期致力于“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吃透课标”三大任务,要求尽快、彻底转向于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关系的整体把握,难度不小。

第七,课程资源缺乏。有研究者曾对新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4.2%的教师认为“缺少课程资源”是“遇到的主要困难”,而且,课程资源缺乏在我国镇及乡村的学校中更加明显[马云鹏、唐丽芳:《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部分实验区评估结果的分析与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课程内容难以建构,有效教学难以进行。正如无“米”难成“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期待优质之“米”。

二、预防:过渡性策略

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需要一定过程,需要一定条件。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论,完全由教师自主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仍然有一段距离。

但是,等待丝毫缩短不了距离,建构才是出路。

建构,有教师自主建构,也有在专业人员引领下,教师群体合作建构。

合作建构的体系化活动内容,可以理解为一种预设的“教材”。对于此种“教材”,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在目前,二者似乎均有道理。对于反对者而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境界,自然没有错误。对于赞成者而言,考虑较多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无可厚非。

实际上,这种教材仍然介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现实与理想之间,仍然需要寻求“教材”恰当的定位。

1.以过渡性策略为前提。预设教材只是一种过渡手段,不是终极追求。

2.倡导区域性合作,开发“地方性”教材。地方外延越小,越有利于学校参考;地方范围越大,距学校有效参考半径越大,越不适合学校教师寻找适合的内容。

肇庆市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

六年级(上)

 六年级(下)

第一单元:农业

 第一单元:保卫绿色

主题一:成熟的季节 主题一:绿色在消失

主题二:蔬菜与生活 主题二:居住区的绿色面积

主题三:小水果大学问

 主题三:绿色的学问

主题四:农业与学习 主题四:领养绿色

第二单元:异性交往 第二单元:生态平衡

主题一:学习异性的优点

主题一:美丽的生态家园

主题二:异性交往的方法

主题二:生态断裂游戏

主题三:异性交往与“恋爱” 主题三:生态宣传车

第三单元:自我成长  主题四:保护生态行动计划

主题一:网吧的诱惑第三单元:我自豪的侨乡

主题二:网友观察  主题一:侨胞与潮汕文明

主题三:与亲友师长说句心里话  主题二:侨领简介

主题四:学习方法探讨

 主题三:侨胞的贡献

第四单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主题四:侨乡明天会更好

主题一:家乡变化

第四单元:成长中的我

主题二:家乡环境的“杀手” 主题一:成长的轨迹

主题三:家园设计  主题二:成长的名片

主题四:美化家园  主题三:回望小学历程

主题四:憧憬初中生活

3.专业引领。保证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反映课程本质属性,做到有效利用区域性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地方历史、文化,体现地方教育发展需要,考虑地方教育现实条件。

4.教师主体。以地方学校教师为主体。专家替代,难以贴近地方、学校实际需要。

5.合作开发。有共同的开发宗旨,开发思路。集群体之智慧,共同开发、合作建构。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为帮助教师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能力,正在寻求类似“教材”建设的思路,组织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多元教材建设共同体,结合地方本土实际,开发供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参考的资源包。个中道理,值得分析。如肇庆市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大致坚持专业引领、教师主体、合作开发,列举如下,权做参考。

为帮助地方开发过渡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需要确立如下规则。

1.编写资源包的最终日的是帮助教师放弃“资源包”。编写教学资源包不是要限制教师的开发思路,相反,是引导教师生成开发思路。通过教师利用资源包展开教学的过程,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确立、活动领域/主题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活动展开过程等,熟悉材料开发的基本思路,最终抛开资源包,自主建构“教材”,达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目的。因此,资源包的编写,需要从总体上注重“引导教师开发”,而不是“限制教师使用”。

2.让学生最大限度享有体验、探究、感悟、表现、欣赏和制作的机会。活动领域/主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主题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重视活动达到的“终点”,但更重视沿途的“风景”。资源包设计需要强化活动“沿途”,让学生在途中充分享有各种活动学习机会。

3.让教师最大限度领会活动领域、活动主题生成的内在机制。资源包设计注重引导教师学习活动领域、活动主题开发的方法,帮助教师学会自主自觉分析资源、自主研究课程需求、自主确立课程目标、自主反思和改进。

4.让教师领略主题活动展开的教学思维路向。帮助教师熟悉活动展开过程,学会陈述活动主题生成背景,恰当表述主题活动目标,灵活组织活动环节,及时收集活动过程中的信息,合理评价活动绩效,并及时反思、提出改进活动的策略。

5.让活动(领域、主题、过程)散发出本土气息。本土显现特色,特色彰显本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本土化与“联系学生生活”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的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本土气息的散发,需要在“领域庄题选择”、“活动过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手段与方法使用”等方面,尽可能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从本土/校历史优势、现实状况和未来远景规划等出发,做可能的、现实的和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开发。

三、生成:必要与方法

“预设”作为过渡,“生成”仍然是理想的必要追求。学校需要为这种理想持续努力。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使然。毋庸置疑,课程内容定位与课程性质密切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过程、强调整合、体现开放、力求综合、追求实践。完全像学科课程那样提供系统教材,由教师教教材,必然有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最终是由学校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而确定,国家、地方不可能也不应当像对待各学科那样预设具体内容。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生成始终是必要的、必然的。

其次,只有学校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内容,才能使内容更加有效。所谓有效,可归结为:与学生距离最近,教师参与其中,课程实施条件所允许。有效的课程内容,容易建构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有效的课程内容可能为学生所体验,具有可接受性;有效的课程内容,结合学校课程实施现实条件,保障其可行性。换言之,只有教师自主开发的内容,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坚持学校本位内容开发,才能有效利用学校课程开发现实资源;只有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内容开发,才是学生有效体验的课程内容。

此外,学校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内容还具有诸多优势。诸如,可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有助于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有利于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便于联系学生生活等等,这些优势均为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的努力方向。

生成,作为理想的内容建构策略,有着一般的方法,需要课程内容开发实践者掌握,并持续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生成的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由学校教师组合而成的课程开发共同体以群体叙事的方式选择和确定的。群体叙事的相关步骤主要有共同叙事、记录关键词、比较归类、概念提升、横向沟通、形成体系六个主要方面(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载张廷凯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由于“学生关心什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是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学生不是为课程而存在,相反,课程应植根于学生的教育需求。因此,群体叙事全过程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社会现实热点、结合跨学科学习焦点展开。透过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典型事件、事实以及不同教育阶段特殊的“教育需求”的群体叙事,围绕学生发展的“意义”发现,建构学生活动内容。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鸡蛋”活动主题的确立,就是围绕学生生活事件叙事而确立的。(邓小群:《校园诞生“鸡蛋网”》,载《深圳商报》2003年6月20日)对于学生在厕所里砸了一颗鸡蛋,引发教师们关于“鸡蛋的价值”思考,引发对“同学吃东西挑食,爱吃的就吃,不爱吃的就不吃”等生活事件,对“各种不值钱的小东西也一样不屑一顾”等现象的思考,经过综合分析,决定利用网络和其他各种资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鸡蛋的科学知识、意义价值,达到自育,并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得到更多感受,更多收获。于是,引出了一个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有关鸡蛋的专题网站的制作,最终形成了一个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信息多学科联动的课程。

一些类似“鸡蛋”活动主题实例已经表明,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运用群体叙事方法,由教师自主开发,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在学校本位课程开发过程中生成,正日益成为现实。

可以想像,持续“生成”的结果,“预设”必然成为过去。

标签:;  ;  ;  ;  

预设与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建构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