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背后的十字架--论儿童的早期智力发展_早期教育论文

儿童背后的十字架--论儿童的早期智力发展_早期教育论文

孩子背上的“十字架”——谈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开发论文,儿童论文,孩子论文,十字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望子成龙,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材,最好是个“神童”。

但是,是不是个个孩子都是“神童”?是不是能够做到“神童走进千家万户”?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对孩子应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一点似乎认识都是一致的。然而,怎样开发?是不是学习时间上的无限制地提前;是不是只有认字、背诗,以至于学琴、学画专业教育,才算是智力开发?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也有待于专家和有识之士进一步探讨。

这里发表的赵忠心教授的文章,只是作为一家之言,提供大家思考。

——编者

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不太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年轻父母们大开眼界,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说法。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时完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更使人后悔不迭:“婴儿生下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

年轻的父母听到这些说法后,大为震惊,迫切希望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中国有人提出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具体指标:“0岁认字,3岁扫盲。”并且武断地说:“婴儿个个都是神童!”

这种说法,使一些年轻父母非常振奋。他们不相信,“神童”都出在别人的家里,左看右看,自己的孩子也是“神童”。于是,一个开发儿童智力的热潮就掀起来了。

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那就是“过度”开发,有的甚至实施“掠夺性”的开发。有的在孩子一两岁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教孩子认字、算算术、背古诗、学外语;有的在孩子刚刚三四岁时,就买来了钢琴、文房四宝,延请老师教钢琴、书法、绘画;也有的以小学课本为教材,提前教孩子学小学生才学的知识,还不到上小学的年龄,就迫使孩子提前实现从以游戏为主到以学习为主的过渡。家长下这么大的功夫,孩子要是学不好,不愿意学,就拳脚相加。也有的对“不打不成材”的说法深信不移,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残酷地进行强制开发。在有些父母看来,儿童的智力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狠狠地开发,绝不能手软!

应当承认,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他们的大脑接近发展成熟。学龄前儿童具有潜在的智能,有待于开发。但是也必须明白,儿童毕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智能的潜力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的。要开发,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欲速不达”,超过了儿童可以承受的范围,实施“掠夺性”的开发,会伤害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不及时开发,会影响儿童智力正常的发展;同样,“过度”开发,也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社会上确有天赋很高、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特殊才华和智能的孩子,那是人们常说的“神童”。不过,“神童”毕竟是极少极少的。有人说:“婴儿个个是神童”,“神童走进千家万户”,那不是事实。有的父母听说有的孩子两三岁就能认一两千字,就以为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也照方抓药,不惜花重金实施什么“工程”、“方案”,“照葫芦画瓢”,企图也把自己的孩子造就成什么“神童”。其实,婴儿并不个个都是神童。如果家家户户都对孩子进行“神童教育”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孩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呢。

家长不要一看到有的孩子两三岁能认多少多少字,就坐不住了,就眼红,头脑要冷静,不要发热。尽管有人吹得神乎其神,已经造就出了多少多少“神童”,我们这十多亿人的泱泱大国,在几亿儿童中出那么几十、几百,就是有几千个“神童”,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况且,两三岁能认一两千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古时候就有。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几百个。即或是“神童”又怎么样?也不见得个个成材。宋朝有文字记载的“神童”就达上百个,然而,最后成材的却是寥寥无几。王安石写的方仲永,大家比较熟悉,最后是“泯然众人矣”。名噪一时的蔡伯郗,3岁时便被捧为“神童”。当时的宋真宗特别喜爱他,曾为其赐诗:“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亲自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他不能说不“神”吧,可就是他,却是终生一无建树,甚至连生活能力都没有,靠皇帝恩赏苟活了80岁。后人叹之曰:“碌碌无为,乞食终生,三岁之‘神童’安在?”

不可否认,及早进行智力开发,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可把它任意夸大。任意夸大,势必导致强制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我在前边所列举的那几位外国人,他们的说法都是针对传统的忽视早期教育的现象,采取极而言之的说法,以为警示,不能用绝对化的态度对待,就是说不能去“叫真”。如果真的是5岁以前就完成了90%的教育,3岁就是人的一生,那么,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岂不成为可有可无的?终身教育更属“画蛇添足”了。况且,他们所强调的早期教育,并不仅仅是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有的人所理解的“认字”、“算算术”之类,而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像巴甫洛夫所说出生3天以后开始进行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了,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是指“识字”、“算算术”之类。然而,近年来,我国有的人就是以这几位外国人的话做“理论依据”,到处宣扬“早期教育决定论”,推行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神童教育”,这未必是正确的。现在,国际教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人从出生到65岁之间,都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时机。人们推崇的不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而是终身教育。对于所谓的什么“神童教育”,在我国的理论界,特别是教育、心理界真正的正直的理论权威,几乎没有人赞同。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94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召开的全国学前班试点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端正办园指导思想,解决学前班“小学化”的问题。他说:“我们的幼教工作者头脑要清醒,要自觉抵制所谓‘神童教育’、‘超常教育’的影响,那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玩中学,而不是教他们识字。”

我不反对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我主张开发要适度,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可盲目攀比。要开发,必须讲究科学,不可强行开发,鲁莽行事。要激发兴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学,不能幼儿教育“小学化”。早期教育不能和早期智力开发划等号,早期教育要全面实施,不能“单打一”,不能搞“一半的教育”,不能只抓智育不抓德育,更不能把早期智力开发仅仅理解为识字读书。要指导孩子尽量多地学习自然和社会生活常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掌握理性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龄前家庭教育应当是非正规的教育,不能过早地正规化。每天让两三岁的孩子像上学那样,把“课程”安排得满满的,那是有害的,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一定要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要过早地让孩子们背上生活的“十字架”。

标签:;  ;  ;  ;  ;  

儿童背后的十字架--论儿童的早期智力发展_早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