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和常规放射治疗用于宫颈癌的临床观察论文_向五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肿瘤医院 湖南湘西 416000

【摘 要】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和常规放射治疗用于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妇瘤科收治的54例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放射治疗,观察组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宫颈癌治疗效果标准进行判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88.89%。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直肠反应、膀胱反应、皮肤粘膜损伤发生率,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相近,但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较常规放射治疗明显降低了患者直肠反应、膀胱反应、皮肤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调强适形放射;宫颈癌;常规放射

宫颈癌在妇科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已经严重危害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治疗宫颈癌临床经常采用的放射治疗主要有常规放射治疗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1],此次研究主要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和常规放射治疗用于宫颈癌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妇瘤科收治的54例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妇瘤科收治的54例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45.6±3.3)岁。所有患者均经包括盆腔检查在内的临床检查与宫颈病理检查确诊,并经过MRI、CT、B超等设备检测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宫颈癌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ⅡA 期患者4例,ⅡB 期患者29例,ⅢA 期患者7例,ⅢB期患者14例;54例患者中腺癌患者6例,鳞癌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以根治性放射治疗为初始治疗,同时给予TP方案化疗,化疗方案一致无统计学意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2组,每组27人。2组患者年龄、分期类型、病理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两组均采取盆腔体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体外照射均采用Siemens Primus高能双光子直线加速器,以6MV-X 线进行照射,每次肿瘤量200cGY,每周5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均于外照射2周后同步进行,采用同一机型,每周1次,每次A点剂量600cGY,共5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当日不做体外照射,腔内照射剂量分布可以根据患者肿瘤消退情况做适当调整[2]。

1.2.2对照组进行常规放射治疗。

使用x线模拟定位机确定体外照射野,野上界为腰3腰4椎体间正中旁开4cm,野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下4cm正中旁开6cm,两边以真骨盆最宽处为界向外水平旁开1.5-2cm,连成六边形不规则野,前后两野等中心对穿照射,体外照射总量为4800cGY。

1.2.3观察组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使用Siemens Plus大孔径CT模拟机扫描定位,定位前1小时嘱患者自行排空膀胱后于10分钟内饮水500ml再度充盈膀胱,患者取仰卧位并用定位架与体膜固定体位,对膈顶到坐骨结节下缘5~6cm进行层厚5cm的无间隔增强CT扫描。扫描后得到图像输入上传到Panical 9.2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靶区进行勾画,临床靶区(CTV)包括子宫、宫颈、阴道等原发肿瘤和宫旁、阴道旁组织及周围5-10mm区域以及髂总、髂内、髂外、骶前、闭孔的淋巴引流区,髂总、髂内、髂外、闭孔的淋巴引流区定义为盆腔血管及周围7mm区域以及所有可疑淋巴结,淋巴囊肿[3],以临床靶区(CTV)为中心均匀外放7mm形成计划靶区(PTV)。使用Siemens Primus高能双光子直线加速器,采用等中心固定野技术,以6MV-X 线进行方向均分的5-7野照射,处方剂量95%PTV 达到4800-5000cGy。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日观察2组患者照射区域皮肤黏膜、膀胱、直肠反应以及食欲、精神等情况,每1周进行血常规检测,每2周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美国肿瘤治疗协作组(RTOG) 放疗毒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对症给予治疗。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每月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复查一次,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第3个月进行包括全腹及胸部CT,腹膜后淋巴结B超在内的全面复查。

1.4判定标准

近期疗效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宫颈癌治疗效果标准进行判定[4]。治疗后,经检测患者所有病灶区完全消失,维持至少1个月以上,为完全缓解;治疗后病灶区范围较原来缩小≥ 50%,且至少维持1个月,为部分缓解;治疗后病灶区范围较原来缩小≥25%,但﹤50﹪且没有出现新病灶,为好转;治疗后病灶区无变化,也无新病灶出现,为稳定;治疗后病灶区域增大,肿瘤有转移,为病情进展。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相加。

1.5统计学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与复查,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88.89%。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常规放射治疗(体外结合腔内放射治疗)是国内宫颈癌临床放疗最早的治疗方式[5]。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放射治疗也是突飞猛进,现在的放射治疗已经达到精准放射治疗,其中的调强适形放疗已经成为精准放射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临床上运用的越来越多。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88.89%。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直肠反应、膀胱反应、皮肤粘膜损伤发生率,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治疗宫颈癌比较,两种方法的近期疗效相近;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较常规放射治疗明显降低了患者直肠反应、膀胱反应、皮肤粘膜损伤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对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剂量均匀地传递到病灶区域而使周围的正常组织接受最小的剂量,在保证靶区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使患者顺利实施同步放化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曼妮,李明辉,吴令英,等. 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J]. 癌症进展杂志,2009,7(4):435-441.

[2] 马松,安琳. 1996-2005 年中国女性宫颈癌死亡水平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47-50.

[3] (美)南希·李,陆嘉德主编;章真等译.肿瘤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与射野设置:适形及调强放射治疗实用指南.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165-172

[4] 任俊丽,范立,李莉莉. 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2,32(07):1337-1338.

[5] 叶森林,梁廷,王志令,陈华万. 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J]. 医疗卫生装备,2011,9(06):60-63.

[6] 张建华. 宫颈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8(10):91-92.

论文作者:向五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和常规放射治疗用于宫颈癌的临床观察论文_向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