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思想思想探析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马克思早期思想思想探析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思想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意识形态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居有重要地位。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 十分概括而疏广的。但在马克思那里,标志其哲学思想诞生的著作不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 》命名,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以及在对同时代形形色 色意识形态思潮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形成并确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 形态》不仅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各种思潮,即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所谓“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了分析批判,而且马克思还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一般意识形 态”的概念,并对“意识形态”作了哲学的批判。那么,马克思到底是如何论述“德意志意 识形态”以及“一般意识形态”的?在马克思那里,“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意识形态 ”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早期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同唯物史观的创立有何内在联系?马克思是如 何揭破意识形态虚幻的秘密的?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与批判体现了怎样的方法论特 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辨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注: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请参阅杨百成、邢燕:《“德意志意识形态”辨析》,《马 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

自从法国学者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以来,许多思想家对这一 问题都给予了极大关注。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创立过程中也接触到了意识形态学说的一些观 点 ,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837年3月2日,马克思的父亲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曾谈到拿破仑对“ 意识形态”这一荒谬之词的理解。[1](P861)这也许是马克思最早接触这一概念。1844年,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读过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之后,在《詹姆士·穆勒<政治经 济学>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马克思 对特拉西意识形态观点的批判性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则集中研究了意识形态问题。

马克思在1845年前后集中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当时正是德国思 想界,由于黑格尔哲学的解体,绝对精神的瓦解,民族精神受到打击,人们思想迷茫,各种 学说和思想竞相宣扬达到顶峰的时期。一时间,形形色色学说的泛滥不但在思想上迷惑了不 少人,更严重的是,在德国可怜的现实面前,面对这种思潮,许多想干但又干不好的人们却 失去了理论的支点,找不到进一步前进的路标。对此,马克思不能不给以揭露和批判。马克 思着重从总体上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理论和学说,揭示了它们的实质,指出了它们 的危害性,特别是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点:

其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真正的思想基础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二,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

其三,他们把意识的一切产物变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 现存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把莱茵河颂歌变为圣歌并征服阿尔萨斯和洛林,“其办法 不是剽窃法兰西国家,而是剽窃法兰西哲学,不是把法兰西省份德国化,而是把法兰西思想 德国化。”[2](P96)

其四,在他们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分离的。

其五,他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但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其六,这是一种神秘和思辨的思维,他们歪曲人和自然的真实关系,要么把哲学、神学、 实体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要么把人和自然这一经验的事实变成产生了“实体”和“自我意识 ”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

其七,这种思想体系不过是一种“民族偏见”。在马克思看来,这些唱高调、爱吹嘘的思 想贩子,自认为无限地超越于任何民族偏见之上,“其实他们比梦想德国统一的啤酒店庸人 带有更多的民族偏见。”[2](P96)因为,这种民族偏见是同认为德国人超越民族狭隘性和一 切现实利益之上的幻想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傲慢的和无限的民族妄自尊大是同极卑贱的、 商人的和小手工业者的活动相符合的。”[3](P555)更危险的是,他们打着理论的世界统治 的 旗帜,事实上主张德国的世界统治。

为了认清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质,马克思还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提出并从哲学上论述了 “一般意识形态”(die Ideologie ueberhaupt)的概念。所谓“一般意识形态”,正如有些 学者认为的那样,可以说是指从总体上对各种意识形式的概括。不过,更准确地说,它是指 从一般意义上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考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所作的一 般考察主要包括:对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意识形态形成的认识根源、意识形态同语言 的关系、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意识形态同科学的关系、意识形态同社会的关 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以及意识形态的消亡等问题的考察。马克思具体研究了这些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同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某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普遍意识 之 间”的关系[2](P82—83)它们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 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 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3](P16)这说明, 无论在德国,还是在其他民族那里,占支配地位的思想体系,都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 想和概念看作是物质世界的秘密。只不过在德意志民族那里,这样的意识形态获得了更多的 地域局限性和民族狭隘性罢了。

二、意识形态“虚幻”的秘密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虚幻的。其虚幻的秘密主要有二:其一是, 在哲学上,意识形态家们没有区分“共同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关系,而是将二者混 为一谈。其二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阶级利益”(或“共同利益”)和“普 遍利益”之间的分裂与对立。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共同利益”(gemeinschaftliche Interesse/Gesamtinterresse)是 指“真正的共同体”的利益,这种共同体是个人的自由联合,人们作为自由的个人处于共同 的关系中。因此,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实际是“单个(特殊)利益”的全体,它由全体的单 个(个人)利益构成。在这种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的“单个(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获 得了充分的一致。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真正的共同体逐渐为“虚幻的共同体”或 “冒充的共同体”[2](P119)所取代,共同体中的单个利益和共同利益产生分裂,共同体的 共同利益也逐渐脱离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而变成“虚幻的共同利益”,即“普遍利益 ” 。这种共同体不再是单个人的自由联合,而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这种共 同体的成员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共同的关系中。马克思写到,个人利益 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 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而在这个矛盾中既然被 确定为普遍利益,就可以由意识想象成为理想的,甚至是宗教的、神圣的利益。这是怎么回 事呢?

原来,“在一定的、当然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内,总有某些异已的、不仅不以分散 的个人而且也不以他们的总和为转移的实际力量统治着人们”。[3](P273—274)为什么会如 此呢?这是由于“个别人的私人利益和所谓普遍利益,总是互相伴随着的。”而“普遍的东 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2](P84)因此,在个人利益变为阶级利益而获得 独立存在的过程中,个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同时又表现为不依赖于个人的、通过 交往而形成的力量。由此造成了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分裂与对立。为了克服这 种分裂与对立,统治阶级一方面通过以国家姿态出现的虚幻的“普遍”利益对特殊利益进行 实际的干涉和约束;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 益,亦即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外观,并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进而再把这种思想实体化为物质世界的本质。例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关于资本 主义生产永恒不变和绝对完善的资产阶级幻想”。[4](P727)马克思的这一分析真正洞穿了 意识形态的本质。

造成意识形态虚幻性的根源,表现在哲学方法上,首先是由于意识形态家们非历史、非唯 物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他们从未想给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始终没能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 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 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 态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4](P726)其次,“正是国家制度、 法的体系、各个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独立历史这种外观,首先迷惑了大多数人。”[4 ]( P727)

其实,除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发展以外,在历史中起作用的意识形态领域,并没有自己独立 的历史发展。例如,“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同样必然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反映。这种反 映是在活动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的,然而 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4](P702)即使在人类史前时期,各种关于自然界、关于人 本身的性质、关于灵魂、魔力等等的形形色色的虚假观念,“多半只是在消极意义上以经济 为 基础”,因为,“史前时期的低级经济发展有关于自然界的虚假观念作为补充,但是有时也 作为条件,甚至作为原因。”[4](P703)就现实来说,和他们所处的落后的社会状况、不发 达的政治关系以及本身是颠倒了的世界有关。在马克思看来,反映现实社会关系的意识形 态所以是虚幻的,是因为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5 ](P938)

三、马克思的方法论特点

在意识形态问题上,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批判和对一般意识形态的论述,不仅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全新的方 法论特点。概括地说,体现于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论中的独特方法主要有:

第一,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一切从幻想的联系出发不同,马克思将现实的个人、他们的 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定为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认为,这不但是理论的 前提,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马克思确认的作为一切理论基础 的第一个事实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问题,并明确肯定,“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 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P67)要正确认识人类社 会,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这种研究方法,使对社会 历史的认识,获得了现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马克思提出要“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2](P71)。这 实际也就是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貌及其产生的条件来理解事物,把深奥的哲学问题归结为经 验 的事实。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实际就是 对德国的社会现实和一般社会状况的批判,或者说是这种批判的一种结果。这也印证了这样 一句名言:唯物主义是哲学认识史中超越一切幻想的代名词,哪里诞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哪里就会树立起唯物主义哲学的丰碑。

第三,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各种不同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 艺术等等。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市民社会”,也就是“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的一切物质交往”。[2](P130)从“市民社会”出发实际就是从物质实践和社会现实联系出 发,这样会发现各种意识形式的经验基础和事实根据。马克思明确指出,不管各种意识形式 如 何神秘和思辨,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都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 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马克思认为,归根到底,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构成意识形态现实基础的 东西。

第四,揭破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在理论方法上的秘密。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 所以陷入幻想和虚幻的境地之中,是由于他们毫无例外地都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生产方式 的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分割开来,并由此得出历史上始终是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结论。 马克思还具体考察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编造各种意识形态怪论所使用的手法:其一,从个 人隶属于阶级发展成为个人隶属于各种各样的观念;其二,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个人强加于先 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给先前的个人。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最终把历史 的发展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再次,不考虑各种思想意识产生的基础,特别是个人和历史环 境因素,而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

四、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新世纪观的创立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内在的联系,不但从方法论上来说是如此 , 从理论发展的逻辑来看也是如此。

首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来看,其意识形态批判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共处于同一过程 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绝不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开始的,而是很早就开始了。 马尔库塞曾指出,马克思在19世纪30、40年代对现存秩序的批判是从意识形态的批判开始的 。马克思走向社会、接触现实,便认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欺骗性。流行于德国的各种意识 形态思潮是认识社会现实的迷障,使许多想干但又干不好的人们失去了理论的支点。从意识 形 态批判开始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是很自然的。没有意识形态批判,唯物史观的创立就是 不可想象的。而唯物史观的发现,又使其意识形态批判奠定在新的坚实的基础上。

其次,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实际是对德国的社会现实和一般社会状况的批判。 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即使是颠倒了的意识形态也只能是颠倒了的社会现实的反 映 。因此,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实际也是对德国的社会现实和一般社会状况的批 判。特别在当时的德国,由于其可怜的现实,为了满足自己的民族偏见和虚伪的自豪感,德 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只有拼命去编造各种虚幻的意识形态,把主要精力放到这个世界之外的事 物上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无疑沉重打击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成为“德国的民族 污泥分解的标志”。[6](P18—19)

其三,深化了对“市民社会”的认识。意识形态批判为什么能深化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原因 就在于,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人们不仅是以社会地位,而且也是以思想意识来划分的。更 重 要的是,在当时,马克思对社会的批判,主要还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进行的,而不完全 是经济学的批判。尽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开始研究经济学, 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并第一次尝试把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统一起来思考,而 且马克思从对国民经济学批判伊始就发现了其所由以出发的那个前提——土地、劳动、资本 分离——的虚假性和不合理性,从而在理论起点上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学,但毕竟此时马克 思还没有发现作为资本秘密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此,即使对资本主义进行经济学 批判(当时马克思确实这样做了),这种批判的逻辑力量和理论力量也不是很充分的。到《德 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这种情况还没有完全改变。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马 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当时还只是一个还没有得到经济学 证明的理论假说。但它深化了对市民社会的认识。

意识形态批判深化了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实际是深化了对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人们的关 系的认识,这对于从整个社会结构中找出一种根本性的决定关系——生产关系,从而对揭示 各种意识形态的经验基础和事实根据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也才能说明整个 社会结构的整体,完成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最后,更深刻地认识人和自然的真实联系。马克思批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要么把 哲学、神学、实体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要么把人和自然这一经验的事实变成产生了“实体” (以F·施特劳斯为代表)和“自我意识”(以B·鲍威尔为代表)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 题。马克思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其实,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 所谓的“实体”不过是脱离人的抽象自然,“自我意识”不过是脱离自然的抽象人类精神。 二者的争论实际是以曲解人和自然的真实关系为前提的。马克思明确指出:“每个个人和每 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 ’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 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分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 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扰。”[2](P92—93)

通过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更深刻地认识了人和自然的真实联系,并把人同自然的关系 问题确定为一切理论基础的第一个事实,明确肯定,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 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在社会中观 察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认识社会,这就奠定了社会历史观的真正唯物主义基础。事实上, 也正是在分析人改造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 的结论。[2](P88)

五、结语

从根本上说,对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思想的考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 ,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现 实社会的发展而独立进行。

人类的20世纪是一个“意识形态世纪”[7](P12)。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 意识形态,这一点,并不会随时代主题的转换而削弱或改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建设在一定 意 义上取决于理论工作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它绝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美 国学者M·Plattner这样认为:“比经济上的失败和外交上的困境对共产主义造成更大危害 的是其意识形态上的自我怀疑。”[8](P4)他认为苏联的垮台,根源于领导人在同西方进行 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等于缴了械。亨廷顿也深刻指出:前苏联败在了意识形态上,败在了对 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信仰、信念的动摇上。这是十分清醒和深刻的认识。

罗纳德·H·奇尔科特也认为:“意识形态在过去和现在都继续关涉着工业化进程以及伴随 这个进程而出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伴随着工业化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迅速变化的时代 ,特别在欧洲和美国,现代意识形态蓬勃兴旺。”[9](P31)他还发现:认为美国社会的本质 是正确的、好的,认为进步是美国体制演变中所固有的,认为美国对其它国家的政治关系就 是要保卫和扩展自由并在互惠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繁荣,这种信念是理解美国政治学当前流行 的意识形态的基础。显然,只要世界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只要还存在着国家利益和民 族划分,只要人们在所有利益上还不能取得完全一致,那所谓的“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1 0][11][12]就不过是一句空话,有关意识形态的争论也永远不会停止。

人类的21世纪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还会继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改变了已有的 面貌,出现了新的形式,但也获得了更加特殊的意义。无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方式已多么 不同,但人们通过意识形态表达自己的愿望、认识自己的处境、实现自己的利益、把握自己 命运的作用并未根本改变。

我相信并赞同Werner Blumenberg的话:“不仅东西方之间从未间断的有关意识形态争论的 著作的大量涌现表明卡尔·马克思远没有成为过去,相反,它却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 纪最强大的精神力量直到今天仍在发生着影响”[13](P7)。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早期思想思想探析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