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与内外政策--略论尼克松的“超越和平”_尼克松论文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与内外政策--略论尼克松的“超越和平”_尼克松论文

美国冷战后的战略意图和内外政策——简评尼克松所著《超越和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尼克松论文,简评论文,美国论文,战后论文,意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4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完成其生前的第十本著作《超越和平》(BeyondPeace)后不久逝世。这就成为他的最后一本遗作。本书中文版已于1995年4月问世。全书内容分三部分:“超越和平后我们面临的挑战”、“超越和平后的新世界”和“超越和平后的美国”。全书主要论述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调整,对俄罗斯、欧洲、亚洲、日本、中国以及波斯湾等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并以一半以上的篇幅探讨美国大量棘手的国内问题。该书内容丰富,论点鲜明,敢于面对现实,直言不讳地反映美国各派冷战结束后在国内外问题上的分歧,因而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我这里只能有选择地评介本书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重点放在对外政策部分。

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各阶层认为,应腾出力量解决美国国内问题。尼克松承认,在45年的冷战期间,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担任“世界警察”的角色,美国已感到精疲力尽而使“国内问题更趋恶化”,而只有把国内问题调整好才能“支持强有力的对外政策”。

二、大肆宣扬美国取得的冷战胜利,重申领导世界的责任非美国莫属,反映了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基本战略。尼克松在书中鼓吹“唯有自由市场经济才能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美国必须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领导角色”等等。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演说中曾经承认世界存在“五极”(指美、苏、中、西欧和日本五个力量中心),美国不再能主宰世界了,如今美国却成为唯一的霸主,于是要世界各国唯命是从。美国这种独霸世界的思想和政策做法必然四处碰壁受挫;加之美国不得不更多关注国内问题,推行霸权主义又会受到国内经济和政治的诸多牵制。譬如,尼克松在书中承认美国出兵干涉索马里的内战是失败的,同时,还列举美国“要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是“前苏联问题、欧洲的未来、波斯湾的稳定、避免核扩散等,”强调这些问题都不是美国发号施令就能解决的。

三、对欧洲力主北约东扩,认为既可以此作为控制欧洲国家的工具,又可用以针对俄国。其步骤是先与东欧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以后陆续把捷、波、匈等国拉进北约,矛头直接指向俄国、对获得独立的前苏联共和国如乌克兰等则鉴于它们同俄国的历史联系,主张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以进一步孤立俄国。

尼克松认为,尽管俄当前经济脆弱,但其核武库仍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摧毁美国的国家”,而且“俄国不可避免地将重新强大起来”,美国“必须尽一切努力使强大的俄国成为西方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因此,美国的对外政策依然要“把它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他强调俄国有对外扩张的历史记录,美国应大力支持其亲美的民主派,坚决防止俄国建立独裁专制政权或恢复公有制。

四、美国应更重视亚洲,认为其经济的飞速发展会给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今后应采取欧亚并重的战略;继续把日本拴在美日安全条约上,借以抑制日本和保持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应视亚洲“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区域”,他估计到本世纪末,东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的30%,10亿人将达到中产阶级生活水平,为收入达到西方平均水平消费者人数的两倍。目前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已比与欧洲的贸易额多50%,今后亚洲将创造出与西方贸易新的广阔市场。

尼克松认为,东亚三大国——俄、中、日“尽管不是天然的敌人,但也不是天然的朋友”,因而美国可以居中左右逢源。“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潜在朋友,也是最大的潜在对手”,随着苏联威胁的消失,美日之间的“经济竞争和不同的政治利益将使这种联盟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然而,日本对中、俄拥有核武器和朝鲜图谋发展核武器心怀畏惧,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另一方面,美国需要在日本保持驻军以抑制日本并利用日本的军事基地镇住亚洲,在此背景下美日安全条约即使需要修补仍可维持下去,美日在经济上既相互依赖又在增加矛盾,对解决美对日巨额贸易逆差,除美应增强其商品竞争力之外,日本还应对美不断开放市场。看来,在可预见的将来,美日之间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主要的,尚不致因各种磨擦走向破裂。

五、承认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是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美中之间有许多理由应加强合作,对抗对美国不利,批驳了美国攻击中国的某些谬论;在台湾问题上,主张大陆同台湾在政治上维持现状,经济上密切结合,但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反对大陆以武力统一台湾,旨在制造事实上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

尼克松带有讽刺地驳斥了美国攻击中国的一些舆论:说中国搞武器扩散是“贼喊捉贼”,美国拥有武器市场的50%,年销售额达130亿美元,中国只有8亿,美国焉有资格批评他人。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提出抗议是可以的,但是不应以取消最惠国待遇和中止经济合作来惩罚中国,其结果是使美国企业遭受损失。也许有一天,如美国不改善底特律的哈莱姆和洛杉机中南部贫困区的条件,中国可能会威胁取消给美国最惠国待遇。邓小平指示中国政府同美国交往的原则是:“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避免对抗”;而克林顿的反应是“增加不信任,制造麻烦,威胁不予合作,酝酿对抗”,这“几手危及两国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尼克松说,中国以其巨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可避免地将在下个世纪成为经济和军事超级大国”,美国不应现在伤害美中友好关系。中国在“经过几代人的分裂和外国剥削之后,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的恢复是了解本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中国不会吃美国最后通牒这一套,而“应给中国一个大国应有的尊敬”。但在台湾问题上,却暴露了美国欲长期霸占台湾的底盘。尼克松认为,大陆和台湾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政治上的分离是永久的,但在经济上却同床共寝”。美国不应冒破坏与北京关系的风险,在外交上承认台湾。然而台湾是美第6大出口市场,为美对中国大陆出口的两倍,因此美应“在经济上承认台湾”。美还应“坚决支持”台湾成为国际组织成员,给台湾官员外交礼遇;同时让北京知道,对台发动军事进攻会破坏美中关系。在这里,尼克松未强调美中关系应按三个公报行事,说明美国妄图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并利用台湾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牵制我国。

标签:;  ;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与内外政策--略论尼克松的“超越和平”_尼克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