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浅析论文

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浅析论文

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浅析

夏睿聪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四平130000)

摘要: 本文通过“理论知识与实习相关性”课题研究,进行了基于100名大四师范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并总结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规律,探讨影响效果的因素。发现高达73%的同学认为大学四年所开设的课程在校外实习中没有帮助,他们仅承认在校所学课程中仅有一小部分会有作用。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辅以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等多维度的梳理,结果显示学生理论学习的频率与教学实践的频率存在显著正负相关,以及不同的个体因素对两者效果产生影响。

关键词: 教育实践;理论学习;师范生实习;学术知识;实践知识

一、引言

根据笔者做过的“理论知识与实习相关性”课题的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认为,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除某些科目有一点用处外,大部分课程均无用处;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竟然没有实习几周跟指导老师所学的知识多,甚至有同学得出“大无用”或“读书无用”的结论。教育实习与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广义上来说,是“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问题。难道“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真的是这样吗?

二、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溯源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许多学科存在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如何提高学习和提高当前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我国教育应做出相应的改革。笔者认为,当前当务之急是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统一。理论学习作为实践者知识的丰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实践对于理论学习而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阶段,而忽略实践的意义。与此同时,处于基层实践者又对理论的了解相对薄弱。这是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可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何相辅相成,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的效应,是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对于以上问题,应该研究的内容有:如何让教育实践者更好的了解理论知识和科研研究成果?如何更好的让理论学习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如何从实践出发选择和调整研究的主题?本文将以这些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索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更好的结合方式。

三、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统一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阅读文献、个人观察与体会,笔者给出的答案是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第一,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统一关系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哲学上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源于实践”。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也不例外:“教育实践是检验理论研究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源于教育实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通过临床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著名的“相互作用论”,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次都得到论证,也再次证明了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具有统一的关系,也说明其理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儿童的人类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理论源于实践”,诚然,理论学习也源自教育实践,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等理论也源自其个人教学实践。当有人发现教师的情绪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便有教师和学者潜心研究,通过观察、访谈、阅读文献等方法来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在论文中提到教师该如何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所以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并不是矛盾的,它们是相互依靠不可分割的。

(3)起步晚、适用性不强。迄今为止,我国各大医院的成本核算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明显差距,主要由于我们起步晚、弊端多。一些医院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借鉴其他医院做法,结果适得其反。

四年的师范熏陶对于在校师范生踏上工作岗位、做一名合格教师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就解答了刚刚提出的问题,理论知识学习并非无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在理论知识中都能够找到答案。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这里的两种“学”都是为对方提供素材从教育实践中学习,从理论知识中学习。只要“学”就有用,因此,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说,要认真掌握学术知识和实践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教学实践的反思;而教师也要时刻不忘学习,因为从书本上和从实践中学到的是不同的知识,教师需要认真吸收和消化这两种知识,因为这两种知识总会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运用。从教育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也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将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为接下来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教师教育实践提供基础。同样,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他们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经验,信念,知识和优缺点的分析密不可分。反思这些问题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四、依据

本研究采用单一颈内静脉入路血管内根治性栓塞法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治疗前需分析患者的出血部位、脑血管畸形Spetzler-Martin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等信息;再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组技术,准确定位引流硬膜窦位置,并根据供血动脉的数量差异,采取降压和(或)Onyx措施。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完成根治性栓塞,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3分降至治疗后的0~1分。

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应鼓励学生到小学和中学实习。为了避免实习的正规化,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将对中小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体验中小学办学理念,了解不同的教师和教学方法,整合理论与实践,并且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师范生在大一主要是理论奠基时期,可以在二年级安排实习。在此期间,大学生最初进入中小学实习。因此,他们应该在讲座和助理期间观察各类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工作。制定教学计划,以帮助教师修改作业,制作课件,组织活动,并为“超出生活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第二阶段,第三年,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应在中小学教师的帮助下,开始定量的独立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学期,高校可以同时教授教学方法,主要是如何写课程计划,如何写反思性教学笔记,如何进行师生互动等,并组织学生交流教学经验。在第三阶段,高年级处在密集的实习期间。此时,高校应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员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包括听课,评估,写作指导,与中小学教师沟通。合作中小学还将选择教师,为实习生提供指导,评估和书面反馈。鼓励学生通过教育实践观察和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促进科学探索,提高教学效果。

师范院校应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建立学习型社区,通过中小学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对话探索教育实践,达到相互教育和教学。相对一致的观点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独特的教学,让处在宏观教学目标下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学有所得。就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景也得到了新的亮化。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学校,如此构成的有机体使得其所在的教学环境,学校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和进一步的发展。

在基础教育的不断验证中,都证明理论学习对于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作用,而教育实践又对理论学习具有反作用。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和名校长都是教师出身,说明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够得到和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又在教育实习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学生真实的反馈,这将为青年教师走向教育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2008~2009学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给在读研究生开设“东方讲坛系列讲座”——“教师教育与教育领导”。前来作报告的有市教委主任、教委副主任、上海各个区教育局局长、各位中小学名校长等,他们给教育学院的研究生留下了太多感动和震撼。教育家和名校长一致认为:只有当你做好了一名教师,你才能做好一位有一定权威的领导。他们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耕耘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走上了管理岗位,在他们看来:只有亲自经历教育实践,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和教育领导的心理,才能够为自己今后踏上管理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做好领导准备素材。因此,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导岗位上做出了一番成就。同时,世界上诸多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优秀的教师。如著名教育家杜威,他的“从做中学”被世界各地的教师效仿,他的理论学习源自他自己对生活和教学工作的细致观察,而正是他这种善于观察和学习的优点成就了他在教育理论方面的成绩,也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即便是今天,许多教育家和名校长依然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因为那是他们的根基,他们的理论知识的提升需要教学实践的支持,而在他们得出理论知识结论后,又可以与众多的教师和教育领导分享。因此,教育家和名校长的经历也说明了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两者是统一的。

五、双向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中的高师院校实施策略

(一)高师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应“走出去”

大学教师习惯于在研究中“研究”。在高校教师学习中向我们展示的教育思想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就实践而言其操作性未必完善。该研究中的思想对于教学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问题未做较为详细的预判,同时也未能分别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去进行把控。该思想输送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但是就实操性而言未必尽善尽美。高师院校应该在合理的情况下设置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积极深入中小学,学习中小学教育。

理论知识学习是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术类与师范类的知识是师范生踏上工作岗位的必修知识。学术类知识是指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并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大量阅读专业书籍而获取的知识,即在“班队管理”、“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中隐含的知识,以及硬笔书法、粉笔字、朗诵等课程中习得的技能。所以,大学四年,师范生获得的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行为表现的能力。比如在教育实习期间,经常遇到小朋友向老师告状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该怎么处理?这就可以用到平时所学“班队管理”的知识,比如可以让他将要告状的内容写下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的写作能力,时间久了,他自己也会觉得麻烦,这样就改正了他经常告状的毛病。

(二)师范院校应接受中小学教师“走进来”

这是两个独立的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每个被试都需要完成中性材料、羞耻情绪材料下的实验。实验分为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两部分,采用e-prime程序呈现。每个trail的具体流程如下(见图1):首先呈现注视点“+”800ms,然后同时呈现与羞耻情绪事件配套的图画和音频材料,持续时间以各个故事录音时间为准,大约为70s,接着呈现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问卷题目,五级评分,按键消失后播放放松音乐120s,最后呈现1000ms的空屏,进入下一个trail。 实验结束后, 与被试进行简单的访谈,了解实验中被试的羞耻情绪是否得到激发,以及听完放松音乐后心情是否得到平复。

双向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中的中小学实施策略。教师作为讲台这一舞台上的领舞者,其拥有着独特的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三合一的教育者对比在教育领域颇有建树的教育学者相比并不十分完善。在教育改革中,中小学教师经常遇到“不知道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上”的问题。然而,作为教育改革的真正实施者,实践者和建构者,他们拥有和建构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优势是山外人士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基于实践背景的实践理解才能在专业领域真正有效,理论与实践才能真正统一。中小学校应接收师范生“走进来”。中小学校不只是提供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的场所,在实习的同时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促进师范生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师应及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对话,沟通和协调;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师应该互相交流,分享专业经验,促进共同反思,形成教师教育专业成长。一种以校本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中小学教师应给予正常学生个别指导,“帮、带”的做法把师范生培养成专业教师,以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的形式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指导。

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理论学习对现实生活的实践支持性要相对很低,并与教育实践相关性很小。一方面,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也没有认真学好大学课程。大学生目前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是著名教育家或者学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对于未来教师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只是“领进门”,介绍和讲解一些学术用语或者理论术语,学生课外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借助书籍理解术语和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领悟分析所学知识,所以,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些符号,而缺乏实际感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课程设置需要不断优化,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将抽象的理论学习生动化。可以将师范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实践交叉进行,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触,反过来,提高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比如《班队管理》课程教给师范生如何控制和管理班级以及开展班级活动的步骤,在理论学习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课堂,亲身体验课堂,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师范生一定会运用到所学理论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后,又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形成自己关于班级活动组织和开展的系统理论知识。

(三)中小学教师应“走出去”

随着基层教师的经验不断增加,对于学生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教材开发中应具有参与性。发挥其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实际效应。中小学教师应该和高师院校教师共同参与教师教育教、学研的合作机制。中小学教师应该重视学习总结分析反思,积累和提升,不断完善教学评估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学、研合的职能。中小学校应该定期安排优秀的教师到高师院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学术课程的教学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使他们能够为高校带来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使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计划蕴含新的资源。中小学也可以邀请高校的学生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安排教师实习和交流,并为教师建立专业的成长档案。双向合作教师教育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一次探索,该模式涉及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在其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调动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共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将教师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师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02).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04).

[3]张晓东.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04).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5]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02).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Learning

XIA Ruico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Jilin 130000)

Abstract: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00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evanc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Analyze,study and compare the data,and sum up the law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and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t was found that as many as 73 percent of students thought the four-year course would not help them in an off-campus internship,and they only admitted that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course would work.Through investigation,analysis and discussion,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and social surve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students'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the frequency of teaching practice,and that different individual factors have an impact on the effects of the two.In view of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supplemented by literature and social survey and other multidimensional combing.

Key words: educational practice;theoretical learning;normal student internship;academic knowledge;practical knowledge

doi: 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30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2019)05—0123—04

收稿日期: 2019—03—17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及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H180257。

作者简介:

夏睿聪(1996—),女,吉林磐石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生“互动解疑”过程中,教师要穿插到各个小组中根据组内交流讨论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重点关注技术动作重难点的解决情况和需要展示的问题。

刘国新(1975—),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 辰]

标签:;  ;  ;  ;  ;  ;  

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浅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