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何龙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412000

【摘 要】目的:探究针灸配合耳穴揿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并分别为其进行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与西药治疗。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睡眠质量评分等观察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实行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睡眠质量,获得比西医疗法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耳穴揿针;配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临床效果

失眠症在中医中被归属到“不寐”范畴,被认为是阳不入阴而导致的不易入寐病症,病情较轻的患者入睡困难,或是入睡后容易惊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或是时睡时醒,病情较重的患者则会整夜难以入睡。按照其病因不同,可以将失眠症分为心脾两虚型、痰热内扰型以及阴虚火旺型等多个分型,对于不同证型的失眠症患者,临床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来进行治疗。本文选择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试探究针灸配合耳穴揿针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相符。排除患有精神障碍或躯体性疾病的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分别为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为采用西药治疗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与采用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对比:研究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1岁,平均(56.52±13.3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1年,平均(6.25±1.34)年。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2岁,平均(56.88±13.56)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0年,平均(6.39±1.58)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如下基线资料——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长短等,差异全部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药物为艾司唑仑(生产单位: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H33020353;规格:1mg/片),用法用量为:每日1次,每次1mg,晚睡前服用,疗程为30日。治疗期间,告知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不要有忧虑情绪或恼怒情绪,日常应注意劳逸适度,起居有节,食物应易于消化,多进食新鲜瓜果蔬菜,晚餐不可过量进食,浓茶与咖啡等可引起神经兴奋的饮料要禁饮。研究组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各项护理措施,同时接受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具体操作为:①针灸:取安眠穴、神庭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百会穴、内关穴、神门穴、心俞穴、脾俞穴等穴位,对穴位进行消毒,随后以平补平泻法为安眠穴、神庭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百会穴、内关穴、神门穴进行针刺,而心俞穴则斜刺0.8寸,脾俞穴直刺半寸到1寸,如此1日1ICI,每次留针40分钟左右,连续针刺6日后可停2日,随后继续按照如此标准针灸。②耳穴揿针:每次选择5个穴位,无需按揉便使揿针贴合耳穴,每24小时换一次耳穴,如此双耳进行交替揿针治疗,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与睡眠质量评分,其中睡眠质量评分取决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越高则患者睡眠质量越差[1]。而质量效果的判定依据可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具体为:

(1)显效:总睡眠时间≥6小时,不再多梦易醒,醒后精神状态良好,停止治疗后睡眠依然正常;

(2)有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至少延长2小时,多梦易醒症状有所改善,患者醒后伴随症状也有明显好转;

(3)无效:睡眠质量较差,睡眠状况不甚理想,相关症状无改善[2]。

※有效率加显效率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到实验研究中的患者其所有临床数据均以21.0版本的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检验。其中的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而睡眠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则以( ±s)表示,行t值检验。若两组数据在统计计算后得到P<0.05的结果,则分组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见表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1,P=0.019<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症是“失寐”与“不得卧”,现代人因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而更容易发生失眠,受失眠导致的白日精神状态不佳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若不及时治疗,将有可能引发脑功能退化,影响患者的智力,降低患者对外界的面敢赌,引发暂时性的记忆丧失[3]。因此,临床应及时有效治疗失眠症。而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病位在心,操劳过度、心肌受损、心神失养、思虑过多是引发此病的主要原因,临床若要进行中医治疗,需要为患者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将失衡的阴阳调节回正常状态[4]。而本文中研究组所使用的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正可以达到如上治疗目标,针刺内关穴与神门穴可以宁心安神,针刺心俞穴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安脏腑、疏通经络;针刺足三里可以足养胃经;针刺脾俞穴可以补益心脾,而耳穴揿针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大脑皮层,抑制异常放电,使患者得以在放松状态下入眠[5]。为研究组患者联用这两种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治疗效果,结果中研究组获得了92.5%的治疗总有效率,其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等睡眠质量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正是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显著疗效的直接体现。

结语:

耳穴揿针配合针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显著疗效,临床可使用此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霞.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02):18-19.

[2]梁肖媚.耳穴揿针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06):719-722.

[3]常晶莹,韩思龙.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09):79.

[4]郑秋枫.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269-270.

[5]宋奎云.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2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06):118-119.

论文作者:何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何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