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汉卿“杂剧”的两大贡献_关汉卿论文

论关汉卿“杂剧”的两大贡献_关汉卿论文

论关汉卿杂剧的两个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杂剧论文,贡献论文,两个论文,关汉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关汉卿杂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此外,它还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它能站在人生意识的高度,揭示刚毅坚强、不屈不挠是人生旅途中必要之精神,鼓励人们在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人定胜天、变革现实的意识;二是它颂扬人类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美德。关汉卿的杂剧是响亮的号角,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进。

关键词 关汉卿;杂剧;贡献;变革现实;崇高美德;号角

关汉卿是我国一位卓越的戏曲作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作了60多种杂剧,就现存的18种(其中《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尉迟恭单鞭夺槊》、《山神庙裴度还带》、《刘夫人庆赏五侯宴》为存疑作品)来看,其思想内涵之深刻,表现手法之精湛,可以说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赢得了广大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关于关汉卿杂剧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硕果累累。本文亦想就关汉卿杂剧(存疑作品除外)谈几点认识。

研究者大多认为,关汉卿杂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揭露了封建特权阶级的横行霸道、凶暴腐败”①,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命运及遭遇,“描写了被欺压人民的反抗”②,全面、形象地再现了元代社会的真实,“对元代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批判与揭露”③。确确实实,关汉卿杂剧在反抗封建权势和封建道统,张扬人民意志和民主精神方面,是具有典范意义的。不过,这并非关汉卿杂剧的全部,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关汉卿杂剧还具有更深层的意蕴。换句话说,关汉卿杂剧的更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在表现上述主题的同时,能站在人生意识的高度,揭示刚毅坚强、不屈不挠是人生旅途中必要之精神。鼓励人们在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极力强调人定胜天、变革现实的意识。

首先,从关汉卿杂剧的情节结构来看。

翻开关汉卿的杂剧,我们便可看到忠臣义士、官绅士民、书生妓女、才子佳人……等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呼之欲出。然而,不难发现,剧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名抗争者,他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最后马到功成,以胜利告终。比如《窦娥冤》中负屈衔冤的窦娥,为平反昭雪,她不断地与市井无赖张驴儿斗,与昏庸官吏桃杌太守斗,与天地鬼神斗,被斩首后,其阴魂还要申诉冤屈,最终达到“万剐了乔才”,把“屈死的於伏罪名儿改”的目的。《救风尘》中侠肝义胆的赵盼儿,一心要救姐妹宋引章出火坑,以风月手段与恶少周舍斗争周旋,来来回回四个回合,终于使周舍落得个“尖担两头脱”,鸡飞蛋又打,结果她是大获全胜而归。此外,其余各篇的主人公,或是幸福生活和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者,如杜蕊娘(《金线池》)、王瑞兰(《拜月亭》)、谢天香(《谢天香》中的妓女谢天香,虽没有惊天动地的语言,也没有英勇壮烈的拼搏,有时甚至显出一些自卑情结。但是,她追求的唯一的人生目标从来未曾动摇:“怎生勾除籍不做娼,弃贱得为良”,“做个自在人”),或是抵御外侮,为国效节的忠臣义士,如关羽(《单刀会》),或是惩恶扬善与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勇敢之辈,如谭记儿(《望江亭》)、玉母(《蝴蝶梦》)……还有千方百计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弱女子──燕燕(《调风月》)等等,他们最后都不同程度地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甚至被认为是“突出地宣扬了封建孝道和‘学而优则仕’的反动思想”④的《陈母教子》,也十分强调了剧中主人公陈母严厉教子,一丝不苟,坚韧不拔,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有的儿子皆如愿中了状元。

从关汉卿杂剧的这种构架特征来看,并非是无意识的。德国剧作家弗莱塔克说过:“戏剧的任何一个巨大的效果,其最终原因并不在于观众消极接受印象的需要,而是在于观众心里不断要求创造制作的强烈愿望。戏剧诗人迫使观众进行再创造。人物、痛苦和命运的整个世界,观众必须在自己心里复活;一方面观众情绪高度紧张地接受印象,同时另一方面又在进行着最强烈、最迅速的创造性活动。”⑤而要达到这样强烈的剧场效果,使观众感到剧情真实,并与他们的生活相粘接是很重要的。从关汉卿杂剧的情节题材来看,含有很多偶然性。比如《窦娥冤》中,窦娥是非常不幸的,虽说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者惨遭不幸是共同的,但是,窦娥7岁做童养媳,19岁丧夫、又遭张驴儿逼婚这些经历,又是有着个别性的。而关羽单刀去赴会,更是常人难遇的事。所以,如果说关汉卿提供的这些题材,仅仅是让观众、读者客观地去看一个负屈衔冤的女子的昭雪过程,或者欣赏关大王的大勇大智的行为,这是十分不够的。我们知道,任何题材的作品,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是否有人生的依托。从关汉卿杂剧的构架来看,无论是写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喜剧,还是叙窦娥冤情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是关大王单刀赴会这类历史题材,还是诈妮子调风月这些金元现实题材;无论是表现英雄豪气,还是叙说儿女柔情,其目的可以说不仅仅在把作品中的人和事纳入人生的轨道,呈现于观众和读者面前,而更着意在偶然中,揭示其必然性,着意从个别的人和事之中超越出来,在总体上品尝人生况味:人生道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只要不折不挠,奋力追求,就有达到光辉终点的希望。其中强调人在不同的生活道路上必须具备一种向上的力量和精神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从总是以胜利为结局这个模式来看,在正义这个前提下,有了这种精神,弱可以羸强,少能够胜多(在关汉卿杂剧中,邪恶势力的代表,无论玩弄什么手段,毫无例外的都以失败告终)。诚然,这种具有亮色的结局,或者是大团圆结局,与我国古代戏剧情感圆转模式等传统、规律有关。但是,这种结局安排,对于有意宣扬刚毅顽强、不屈不挠精神的关汉卿杂剧来说,不能不承认它有一种展示前程、鼓励奋斗的独特意味。

其次,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来看。

在人物刻画方面,关汉卿是颇具成就的。他的杂剧中各类人物形象,千姿百态。但较集中地塑造了一批被压迫妇女的形象(在关汉卿的14本戏中,有11本是以妇女为主角的),“如善良刚强的窦娥、泼辣老练的赵盼儿、有胆有识的谭记儿、温柔多情的王瑞兰、娇憨倔强的燕燕、坚韧沉着的王母,无不跃然纸上。”⑥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是阶级、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时代,老百姓生灵涂炭,被压迫人民忍辱负重。但是,关汉卿没有把重点放在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表现社会低层那些孱弱女子的凄凄惨惨戚戚,而是“更热衷于选择一些坚毅倔强、敢作敢为,能忍辱负重、甚至略带几分粗野泼辣的女性作为剧中的正面人物”⑦,其中,作者鼓励抗争的创作倾向,十分清楚。另外,关汉卿在塑造人物之时,既能突破人物性格单一化的模式,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复杂性,又能突出她们多种性格特征中的基本特征。以《窦娥冤》为例,窦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名劳动妇女,她具有善良、正直、勇敢、坚贞等多方面的性格。她对丈夫的坚贞,对婆婆的善良、孝顺等等,表现出来都是十分凄恻感人的,但从全剧的主要内容──窦娥与恶势力的斗争来看,这个悲剧给观众的感受不完全是眼泪,更多地传达了被压迫者血泪的控诉,愤怒的抗议。尤其是在高潮部分的第三折,让临刑前的窦娥呵天骂地而上,向代表着封建社会根本秩序的天地鬼神发出一连串质问,狠狠地抨击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不公正社会,并对天立下三桩“无头愿”,逼令天地改变常态来昭示自己的冤屈,使天地为之变色,阴风为之怒吼……她凛凛然不可屈的气概倾倒了千百万读者、观众,勇敢反抗的精神发出了熠熠夺目的光芒。与此同时,人定胜天,变革现实的意识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再如《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是个腼腆羞涩、温柔文静的大家闺秀。平日里“听得绰的说个女婿”,便“悄地低了咽颈,缊地红了面皮”,但面临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执行者──父亲生拆她与蒋世隆的婚姻时,她多次痛斥父亲是狠爹爹,并把父亲比作“猛虎狞狼”、“蝮蝎顽蛇”。当她父亲给她另择新婿时,她公开抗议:“他则图今生贵,岂问咱夙世缘,违着孩儿心,只要遂他家愿”,“俺狠毒爷强匹配我成姻眷,……”怒不可遏,毫不留情。真是“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⑧。最终她还是羸得了胜利,与世隆团圆成婚,尽管这种婚姻是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的调整而成就的。杜蕊娘、赵盼儿、王母、谭记儿、燕燕、刘倩英等这些女主人公,她们都分别具有正直善良、温柔纯真、热情豪爽、舍己为人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而她们在不同的矛盾冲突中,又都表现出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坚强、反抗、不屈不挠。在《蝴蝶梦》中,我们看到王母不仅自己刚毅顽强,还吩咐儿子即使到了阴间也要“把那杀人贼推下望乡台”,并以金、铁、石作为儿子的名字。令包公都慨叹:“庶民人家取这等刚硬名字!”这些情节虽然细小,作者的意图却一目了然。假如说剧中写女主人公具有刚烈性格,最终都达到奋斗的目的是属于对这种性格的正面肯定的话,那么,宋引章面对周舍的欺凌,不知所措,而遭受“朝打暮骂”这类描写,则从反面指出人的刚毅反抗性格的重要性。由上可见,坚强、反抗、不屈不挠正是关汉卿赋予他笔下妇女性格的一个核心内容。他所塑造的这些具有丰富复杂性格的妇女,大都以坚强、反抗、不屈不挠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关汉卿如此极力强调女性的坚强刚毅、不屈不挠,而不是多愁善感、温顺柔弱,这本身就说明了关汉卿杂剧不仅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更是一只嘹亮的号角,始终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进。

除了妇女题材的作品外,我们再来看一看历史剧《单刀会》。虽为历史剧,可是它与《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事实有很大出入。就是说,它不完全是在描写吴蜀那一段历史,当然,更不是元代的生活反映。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关羽一出现,也令人感到剧中的关羽并非只是三国时代的那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凝聚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守气节精神的光辉形象。尤其是剧终关羽的大声宣言:“说与你(指鲁肃)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使我们感受到了元朝时代精神的激烈振荡!所以钱谦益评论道:“侯单刀往赴,掀髯谈笑。……其词曲发扬蹈厉,观者咸拊手击节。”⑨另一历史剧《双赴梦》,写关、张鬼魂双双赴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刘备出兵讨伐东吴,捉拿仇人,祭奠他们的英灵。这种复仇要求,也是至死不屈英雄气魄的体现。

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弗·莫里亚克说过一段极富启迪意义的话:“实际上,无论把什么样的人:女公爵、女资产者或沿街叫卖青菜的女贩,搬上舞台,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主要是要了解人生的真谛。”⑩从上述可见,关汉卿在选用题材、表现人物、构架情节等方面,都想方设法使接受者最终看到一幅幅远比单个人的具体命运更普遍、更深刻的人生图景。向每一位观众、读者提出如何对待人生的思考,希望人们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中,都具有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个人有了这种精神,可越艰难险阻,整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就可使自己泰然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或许关汉卿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他这一贡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作品大于作家,他的作品实际重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创作意图。

歌德认为:“一部剧本总要有使人喜闻乐见的东西。它必须宏伟妥贴、爽朗优美,至少是健康的、含有某种内核的。”(11)内容健康与否,的确是衡量一部作品审美趣味高低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杂剧正是以极力颂扬人类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美德为特点的,这也是关汉卿杂剧一个值得重视的贡献。

以情动人,是艺术的生命。诗以情胜,词尤如此。小说、散文也是以写人的心灵世界、反映人类的真情实感来显示其艺术魅力的。关汉卿则利用戏剧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成功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无私纯真的爱情;舍己为人、互帮互助的情操;以及献身报国的坦诚情怀……。这些美好情感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接受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爱情,是个古老而永恒的题材,在关汉卿杂剧中佳作相当可观,而爱情又是体现艺术中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最充分、最强烈的领域。《拜月亭》就是一部极富人情美的爱情剧。表现爱情的纯洁性,是一个重要特征。金宣宗南迁时,“河南初破,被俘虏者不可胜计,及闻大军北还,逃去者十八九。……逃民无所得食,踣死道路者,踵相蹑也。”(12)王瑞兰和蒋世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邂垢相遇的。蒋世隆面对独走单行的王瑞兰,不问贫贱富贵,不管门第出身,只是诚心诚意告诉她:“军中男女若相随,有儿夫的不掳掠,无家长的落便宜。”自告奋勇做了瑞兰的保护人,瑞兰因此免遭于难。正如瑞兰对父亲说的:“您孩儿无挨靠,没倚仗,深得他本人将傍。”很清楚,蒋世隆爱的奉献是无条件的。同样,王瑞兰许身自配蒋世隆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不计较任何得失的、真挚的情爱。且不谈她私订终身的叛逆行为,光从她所择之偶来看,什么门当户对,利弊多少,根本不作为考虑的条件。她父亲强调,在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年代,至少得找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跃马戎装的将士。而王瑞兰偏偏挑了一个书生,而且是一个白衣秀才。这怎不令既是父亲、又是封建道统的卫道士──王尚书大为不解和极力反对呢?而王尚书的极力反对,又恰恰说明了王瑞兰的爱情是反封建的、超功利性的。在封建社会中,“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13)比较起来,《拜月亭》表现的这种男女之间除了相互爱慕之外,别无其他动机的人性的审美关系,是极其美好的。它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恩格斯所说的,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的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14)如果说《拜月亭》这种冲破封建规范的爱情描写,是作者理想的创造,那么,剧中描写爱情的纯真无私,则是对人类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

《拜月亭》还极力颂扬爱情的坚定性。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气连举五件不可能之事,来表达爱情的坚贞不渝。古往今来,这类作品,不胜枚举。可见这种美好品格,是得到历代人民歌颂的。《拜月亭》是旦本戏,因而,这方面女主角王瑞兰表现得更为突出。作为大家闺秀的王瑞兰,对白衣秀才蒋世隆一往情深。逃难途中,蒋世隆病染沉疴,卧床不起。这时,对于一个弱女子,意味着失去了仅有的依靠。可是,瑞兰没有为了自己而另寻出路,别投他门,而首先考虑的是为蒋世隆找个好医生,并且“与他无明夜过药煎汤”。真所谓患难之中见真情。或许人们认为这时候他们的情感中还有一些相依为命的成份,那么,从王尚书在客栈巧遇王瑞兰始,应该说王瑞兰的生活已由动荡、贫穷转向了安定、富贵。环境变了,位置变了,可王瑞兰对蒋世隆的爱情始终未变。当她被父亲横拖倒拽离开客栈时,还嘱咐病中的蒋世隆:“直等你身体安康,来寻觅夷门街巷”相访。又向世隆表明心迹:“我宁可独自孤孀,怕他大抑勒我则寻个家长,那话儿便休想。”这里没有以山崩地裂、海枯石烂作为誓言,但那发自内心,情真意切的语言,同样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回家后王瑞兰更是“昼忘饮馔夜无眠”,不曾有片时忘记蒋世隆。月下烧香,祈祷“两口儿早得团圆”,论婚议嫁,不见世隆不动心。

此外,其他作品都有这两方面的特征,如《杜蕊娘》描写的是妓女杜蕊娘与秀才韩辅臣之间的爱情。一个是“今日个漾人头厮摔。含热血厮喷,非辅臣不嫁;一个是誓与蕊娘“生则同衾,死则同穴”,非蕊娘不娶。情真意痴,十分相爱。《望江亭》则通过谭记儿救丈夫智夺势剑金牌的过程,体现终成眷属后爱的坚定执著和无私奉献。关汉卿这些爱情题材作品,除了给我们描述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外,上述两个特征显示其更大意义在于引导接受者去感受人类爱情专一的美好情感和历史趋向。

乐善好施,舍己救人,是人类美德的另一方面。这方面的描写,在关汉卿杂剧中比比皆是。具有侠义色彩的风尘女子赵盼儿,一听说同行姐妹宋引章要嫁恶少周舍,便马上提醒她不要被“这子弟情肠甜似蜜”所迷惑。苦口婆心,好心相劝,完全是担心宋引章出了火炕,又进苦海。由此已见赵盼儿主动替他人着想的友善之情了。更可贵的是,宋引章嫁给周舍后,遭受毒打,看看至死。赵盼儿又不计前嫌,担风冒险,挺身相助。自始至终都以拯救自己的阶级姐妹为己任。王母的三个孩子因替父报仇,打死仇人而被关进死牢。王母每次给他们送饭,都是前妻的两个儿子优先。但判决必须有一个人偿命时,她则豪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亲生子王三:“第三个哥哥休言语,你偿命正合去”。王三果然该死吗?应该说他与两个哥哥有着同等的求生机会。王母无情吗?她也因想到“十月怀耽,乳哺三年”而泪落涟涟。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最后她还是作出了弃子救人的决定。不管她动机如何,她行为的结果是大贤大德的。窦娥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在审案过程中,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魄散魂飞也没屈服,可一听官吏以打她婆婆相威胁时,就情愿招了。可见她并非畏惧酷刑,而是担心婆婆受苦。而且她对“招”的后果是很清楚的,她对婆婆说:“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为了他人的平安,毅然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天地能不为此感动吗?……阿·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看上去很平常,等到严酷的命运来敲他的门,一种伟大的力量──人类的美的力量,就在他的心里汹涌起来。关汉卿杂剧中这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寻常人物,虽然所处时代不同,遭际境遇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但作者却让他们共同具有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由他们的壮举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人类的美的力量。显然,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中就是要讴歌这种“美的力量”。他将助人急难、舍己救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人类的高尚品质,大量地熔铸于作品人物形象之中,使观众、读者在观赏剧情的同时,得到美的力量的鼓舞,连乍看上去情节滑稽可笑的《谢天香》,只要细细读来,也可发现尽管钱大尹常置谢天香的痛苦心情于不顾,甚至有些恶作剧。但他千方百计“完璧归赵”,最后使天香与柳耆卿欢乐团圆之为,同样呈现出笃于友情、助人为乐的光彩。

关汉卿杂剧还颂扬了历史英雄们的忠贞正义、献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这些历史英雄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正义的代表,二是无所畏惧的勇士。而且这些特征表现在他们的一切行动中。如《单刀会》,写关羽拒还荆州,正是他保卫汉家江山,维护正统的正义立场的体现。气正便能见勇。因而,关羽明知鲁肃的“待客的筵席”是“杀人的战场”,却不顾一切地单刀匹马去赴会,一路上不以面前的“千丈虎狼穴”为意,只抒发“大丈夫心烈”之情。在宴会上他也是义正辞严,势不可犯。关羽为保江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可谓无私无畏,气壮山河。《双赴梦》写的是失败英雄。虽然此剧以关羽、张飞死后要求复仇为主要内容。但其中“俺伏侍君王不到头,心暗悠悠”的感伤郁愤,将英雄壮志未酬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伏侍君王不到头”的遗憾,显然就是未见事业成功的感慨。所以,关、张幽魂不灭,托梦刘备,也说明他们为汉家事业的奋斗并没有因生命结束而停止,而是有决心前仆后继,完成大业。赤胆忠心,感人至深。关汉卿的另一部历史剧《哭存孝》,是在揭露世事黑暗中来展现五代后唐勇将李存孝忠贞、英勇品德的。剧中概括介绍了李存孝“舍死忘生扶社稷,苦征恶战统戈矛”,经历“十生九死,万苦千辛”,为国家立下赫赫的功劳。又具体地反映了李存孝由于小人所谗而被遣往条件艰苦的邢州,他虽心有不平,但为顾全大局,还是毅然前往,并把邢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作品正是通过扶持和治理社稷两个方面,把对国家忠心耿耿,为社稷舍生忘死的李存孝刻画得十分鲜明。

由上可见,关汉卿杂剧无论写哪一方面题材,总是把歌颂正面人物的高尚品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歌颂人类哪一方面的美德,又总是将其代表人物置于尖锐的戏剧冲突(经常是伦理冲突)中去塑造。这正切合了中国人以道德标准衡量一切的传统民族心理,适应了中国人追求道德美的民族审美趣味。因而,关汉卿杂剧如此集中地表现具有中国民族性的道德美,不仅“使道德美本身显出戏剧性效果”(15),同时,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引起了观众高度的情感共鸣,起到了教育、鼓舞人们的作用。

关汉卿杂剧这两个方面的贡献是相对独立,有所侧重的,如果说肯定被压迫者的不屈、反抗是强调力量之伟大的行为鼓励的话,那么,歌颂高尚美德则是突出品格之高贵的内心善美的要求。其实,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互相统一的。因为,无论是反映人类社会实践中力量之伟大,还是品格之高贵,都令接受者产生一种崇高感,使作品体现出崇高之美。我们知道,崇高感是指审美主体在崇高的审美对象的感染、刺激下,产生的惊赞、敬畏、庄严、豪迈的情感反应,同时激起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得到的审美感受。由此不难看出,关汉卿杂剧不管是反映人物内在的善美品德,还是表现人物外在的无穷力量,显示人生的真正社会价值,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情感,是一个重要目的。这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元代,乃至今天,其价值及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对关汉卿杂剧这两个方面的贡献应该给予重视。

本文于1994年7月15日收到。

注释:

①②④《关汉卿戏剧集·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③彭隆兴编著:《中国戏曲史话》,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⑤转引自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63页。

⑥⑦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下),第66、58页。

⑧无名氏:《陈州粜米》,见臧晋叔《元曲选》,第一册,第36页。

⑨《重编义勇武安王集》,转引自聂石樵:《古代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8页。

⑩《小说家及其笔下的人物》,转引自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10页。

(11)(15)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17、418页。

(12) 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苏天爵《元文类》卷五十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33页。

(13)(1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79页。

标签:;  ;  ;  ;  ;  

论关汉卿“杂剧”的两大贡献_关汉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