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人才观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_能力素质论文

建国后人才素质观历史变迁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素质论文,人才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造就人才,人才推动时代的进步,人才素质的标准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超越时代的人才素质观是不存在的。

我们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为样本,以一篇文章为一次频率,统计出建国以来,关于人才素质的标准论述的情况,试图以各种素质出现的频率为依据,分析出建国后人才素质观的变迁轨迹。

通过对“两报一刊”的初步统计,可以将建国以来,关于人才素质的论述整理为四大类50余项。

政治思想道德类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唯物史观、阶级观点、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纪律、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艰苦奋斗、拼搏精神、主人翁精神、雷锋精神、献身精神、勤工俭学、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等项。

心理品质类包括:发展个性、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

文化知识类包括:科学技术、劳动技术、军事、外语、哲学、文学艺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

综合类:全面发展、五爱、三好、又红又专、三育两有、能文能武、一专多能、通才、德才兼备,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人才、军地两用人才、三个面向、脑体结合、高级建设人才、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四化人才等。

一、人才观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时代性与社会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时空属性。人才发展同样具有时、空属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人才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8页)。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才观的社会性。因为杰出的人才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的素质结构、成长过程、创造和贡献必定要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社会人才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同时随着社会方式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人才也必然随着社会方式的变革而变革,人才观也就随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而不断更新。下面我们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来加以分析(参见调查统计表)

建国后人才素质观调查统计表

(一)文革前的十七年是教育改造、起步和健康发展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地指出人才的标准,这最主要反映在1957年的教育方针上,“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革前的十七年,“二报一刊”关于人才素质的论述,侧重以下几方面:

1.突出强调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1949年~1966年间关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论述占60%左右,其中特别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观点等。这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培养教育下一代,使受教育者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念,热爱祖国,珍惜中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具有一定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斗争意识,教育广大青少年保持光荣的革命传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建设家园。使青年一代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正如毛泽东所提出的“要造就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页)。

2.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强调这一点的占20%左右,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周恩来同志详细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在德的方面主要强调:第一是阶级观点,要明确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要“站稳无产阶级的立场,坚决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第二是劳动观点,要积极参加劳动,向劳动人民学习,养成良好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第三是革命观点。第四是集体观点。在智的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要在实际斗争中学习。”要把学习的基本工具掌握好。要学哲学、学习社会科学、要参加生产劳动、要学习自然科学,还应该学一点革命文艺,增强个人修养。在体的方面,最重要的是锻炼,同时要把锻炼身体和锻炼革命意志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成为当时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也是所有青少年所努力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身体好。1950年与1951年曾两度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一再建议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为方针(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1页,第401页)。毛泽东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个性发展。他十分痛恶摧残人性、泯灭人的创造力的旧教育。指出旧教育束缚个性发展,一是故意设置繁重的课程摧残青年的创造力,二是用机械划一的教学法和管理法摧残人性。在1958年3月成都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以赞扬的口吻,肯定青年人的创造精神,鼓励青年人敢想、敢说、敢做,自己起来创造。

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到群众中去,向广大的工农群众学习,在生产劳动中学习各种知识,锻炼自己。

(二)文革十年是教育事业停滞或倒退的十年。政治上极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只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因此关于人才的论述集中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观点、革命观点和与工农相结合。“四人帮”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把学生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胡说成“智育第一。以“根红苗壮”、“白卷英雄”等为人才标准,完全否定了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了一代“文化沙漠”。

(三)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走向正轨,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工作就亲自抓科技和教育。他提出“一定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为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关于人才素质的论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党内外的一些错误思潮,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邓小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论述占65%左右,而且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雷锋精神等论述频率居高。这充分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衡量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标准。

2.继续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育改革实验,都围绕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从理论上探讨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涵义、实质、基本特征及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从实践上,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全面实现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行性模式,提出了大量的颇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作了明确的统一的表述,我们要“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3.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个性的问题。提出要培养勇于思考、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关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论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我国人才素质的一大变革。突出个性发展一直是理论界热衷研究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教育实验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人们提出了“主体教育”、“创造教育”、“愉快教育”等都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个性发展。1994年5月24日江泽民同志为“雏鹰行动”题词“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勉励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

二、人才观的共性

虽然一定的人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人才观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但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和相对稳定性,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也同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我们研究和确定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素质的基础。

1.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和高度马列主义觉悟。这是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论述频率最高的一项。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理想和信仰,关系到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爱祖国、爱人民,一切从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出发,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保持光荣的革命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养成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5.注重个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勇于开拓、勇于创新,能够适应现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6.具备坚实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并具备举一反三,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以上是根据调查统计资料,列举了建国后关于人才素质论述的主要共同点,并不一定全面,旨在使我们在了解人才素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的同时,把握住人才素质的共同特征,为明确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标准提供启迪。

标签:;  ;  ;  

建国后人才观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