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肇庆(端州)府衙建筑论文_孙立

广州市明道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510510

摘要:通过对肇庆(古称端州)起源、端州的历史沿革、端州古城与府衙建筑的历史、肇庆古建筑的遗存,通过历史照片与记录,分析唐宋建筑遗风在岭南的分布与形制,探讨肇庆(端州)府衙建筑的形制。

关键词:端州;府衙建筑;唐宋建筑遗风

1 引言

截止目前,肇庆城墙历尽沧桑并经过20多次修葺,城墙和城门位置始终未变。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主体依然保存完整,其遗存的瓮城格局和完整的城池空间在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2 唐宋建筑遗风在岭南

2.1岭南现存的唐宋建筑

由于五岭阻隔,岭南到中原路途遥远,交通相对闭塞。文化的传导和输出都比较慢,所以保留了很多古代文化的符号与特征。而建筑技术主要靠民间工匠的私授,造成中原建筑技术的南传滞后。

岭南现存的古建筑,在细部结构上保留了很多古制。岭南明代建筑中仍常见唐宋手法,如使用梭柱、侧脚、月梁、叉手、托脚以及斗欹部的幽度极深等等,有的唐宋手法还遗留在清代建筑中。通过对岭南现存最早的木构殿堂是肇庆梅庵大殿、光孝寺大殿和德庆学宫大成殿的分析,可看到唐宋建筑地遗风。

2.2 唐宋遗风在岭南的延续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要求建筑更加适应岭南气候、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岭南潮湿炎热且多蚊患,木材容易腐烂蛀蚀,因而柱础逐渐加高隔开潮气;易受风吹雨打的檐柱由木改石;房屋两侧墙壁明代多改为泥墙,清代多改为砖石墙。灰塑、陶塑、石雕砖雕、木雕等建筑艺术精美绝伦,与豪放粗犷的北方建筑风格不同。

2.3 岭南的唐宋建筑遗风特点

1、柱式

(1)长细比在1:5--8之间,较粗壮。

(2)梭柱、柱头上下有卷杀,檐柱采用升起与侧脚。

2、柱础

(1)石柱础,础身束腰收杀大。

(2)柱质有石质与础连在一起,有木质柱质独立使用的。平在上,欹在下与《营造法式》规定相反。

3、构架

(1)在北方官式建筑的叠梁式中融会了南方穿斗式的手法,有梁头承托桁条的抬梁式,也有柱头直接承桁,以及插栱出跳挑承檐桁。

(2)举折平缓在10:2.5—3之间,降低举折适应南方台风的天气。

4、梁样式

(1)使用月梁,梁肩呈弧形浑圆饱满,梁底向上拱起。主梁断面高宽比为3:1.5—2之间,与《营造法式》规定相同。

(2)梁底幽度极深,梁肩的斜项采用曲线与《营造法式》的直线不同。主梁入柱做透榫。

5、斗拱

(1)真昂斗拱,用拱栓与昂栓;

(2)三向出假昂斗拱。

(3)栱木断面呈高窄的长方形,材广减窄,与材高成1:2的比例,与北方官式2:3的比例不同。

(4)斗拱之斗底刻皿板。

6、出檐

(1)歇山收山大,宽达一稍间。

(2)出檐与檐柱高度比例为1:1—2之间。

(3)角梁及檐角起翘曲率介于北方官式的微翘与江淅地区极大的起翘之间,于是产生了岭南瓦顶轻巧飘逸的形象。

7、装饰

瓦顶上的脊饰、墙上的彩画和砖雕、梁架和隔扇上的木雕、柱子和栏杆上的石刻,广罗戏剧故事、地方风物,使岭南建筑较为精致细巧。

8、防潮、散热

(1)利用廊庑把主要建筑连接,缕空的花罩、挂落、通透的门、窗、横披、栏杆、高大开敞的厅堂,檐廊相接虚实相间的布局,造就一种玲珑通透的意境、比封闭感较强的北方建筑稍显开放,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

(2)岭南建筑在桷板上直接盖瓦,易于疏散热气、潮气。

(3)多数建筑以山墙或后墙承重,比木柱的防潮、防白蚁、耐用。

9、材料的质感

(1)合理的使用木材的特性,用硬木做梁柱,用杉木做椽与桁条,用樟木做雕刻。

(2)保持木材的纹理地质感,用油不用漆。

3端州府衙与城楼的形制

3.1 端州府衙复原设计

由于用地内保留有文物建筑丽谯楼、包公井,及城墙上的披云楼,给府衙建筑布局提供了明确的中轴线与方位,按《广东通志》艺文略记载布置府衙中轴线建筑,在丽谯楼(大门)至披云楼间布置仪门、大堂、川堂、二堂、知府署、后楼,两侧为六房及配房。在此给出大堂的单体设计方案。

大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府衙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府衙按宋代等级制度为五间建筑,梁架形式按《营造法式》中的四等材,面阔六柱五间、进深四柱三间,硬山排山勾滴,石湾彩塑陶瓷人物脊,辘筒瓦裹灰屋面。面宽26.61米,进深23.7米,檐高4.48米,前置月台,二侧设连廊与巷门连接,与六房、仪门形成封闭的前院空间。前檐出挑3米用于遮雨与行走,与月台一起形成阔大的外部活动场地。

梁架形式采用十架椽屋,前后两椽栿用四柱,内槽前后金柱间施六椽栿,再置攀间斗拱承平梁。平梁上置一跳两铺作斗拱,上用梁枕木承托脊栋,各檐柱与金柱间以乳栿相联连。每柱头用一朵斗拱,补间斗拱是心间两朵,次间一朵,稍间无。柱头斗拱用七铺作重单杪三下昂,外转计心造,内转偷心造,二跳下昂为插昂,三、四跳均为真昂,琴面昂,用拱长度同梅庵的宋制。斗拱用材按梅庵的比例栔高与材高之比为6:15斗拱铺作高与檐柱高为2:5保持硕壮的宋代风格。举折采用1:4,柱用梭柱檐柱细长比采用1:7.5,金柱细长比采用:1:11,檐柱向内侧脚1%,柱础采用铜鼓形,麻石制,左右两山采用青砖砌筑。具体设计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大堂建筑效果图

3.2端州古城城楼的复原设计

3.2.1 复建结构选型

(1)南城门楼

面阔四柱三间,进深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梁架形式采用抬梁式构架,殿身构架为七架桁屋通檐用二柱,内槽前后金柱间施六椽栿,再置攀间斗拱承平梁。柱上置插拱,上用梁枕木承托脊栋,各檐柱与金柱间以乳栿相联连。

(2)西城门楼

面阔六柱五间,进深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梁架形式采用抬梁式构架,殿身构架为七架桁屋通檐用二柱,内槽前后金柱间施六椽栿,再置攀间斗拱承平梁。柱上置插拱,上用梁枕木承托脊栋,各檐柱与金柱间以乳栿相联连。

(3)北城门楼

面阔四柱三间,进深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梁架形式采用抬梁式构架,殿身构架为七架桁屋通檐用二柱,内槽前后金柱间施六椽栿,再置攀间斗拱承平梁。柱上置插拱,上用梁枕木承托脊栋,各檐柱与金柱间以乳栿相联连。

(4)角楼

青砖墙四面围合承载,二层设木梁置于砖墙上承托上层木柱,梁架形式采用抬梁式构架。

3.2.2 城楼复建建筑设计

南北西三城楼每柱头用一朵斗拱,柱头插重拱,斗拱用材按禁钟楼的比例,栔高与材高之比为1:2,保持岭南的宋代地方风格。

立面外观重檐歇山顶殿堂建筑形式,辘筒瓦裹灰屋面,无收山。柱无生起,翼角之生起依靠生木头的使用和仔角梁前湍的上弯。檐口曲线平顺柔和。内部檩枋两端置有生木头,使屋面在横向上略略弧曲,即屋面为空间双曲面,使建筑更显柔和。

3.2.3 复原建筑细部构造

细部做法采用同时代的广州五仙观禁钟楼做法,按照此方案制作的建筑模型与旧照片对比,基本吻合。

举折采用接近厅堂之1:4,柱用梭柱檐柱细长比采用1:7.5,金柱细长比采用:1:10,檐柱向内侧脚1%,柱础采用铜鼓形,麻石制,左右两山采用青砖砌筑。正脊两端升起,由两端卷草灰塑和博古脊,色泽造型均大方精美,显出浓厚的广府地方特色。上层戗脊垂脊用卷草纹样,下层戗脊用蝙蝠云气纹样。垂脊端头座以狮子,戗脊端部以广府常见之水浪造型结束。上下层檐下用滴水纹样木刻封檐板。

参考文献:

[1]阮元《广东通志•艺文略》(清道光二年)(影印版)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3

[2]牛淑杰《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程建军《岭南古代殿堂建筑构架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1

论文作者:孙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明清肇庆(端州)府衙建筑论文_孙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