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嗜铬细胞瘤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二、肾上腺髓质素对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一、嗜铬细胞瘤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二、肾上腺髓质素对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郑欣[1]2004年在《一、嗜铬细胞瘤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二、肾上腺髓质素对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嗜铬细胞瘤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早期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尚有困难。真核生物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是鉴定特定情况下差异表达基因的一项常用且有效的技术,它具有快速、灵敏、高通量筛查差异表达基因的优点。因此,我们应用荧光标记差异显示PCR技术,研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组织和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从基因水平上为研究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早期鉴别良、恶性肿瘤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1.5例意外死亡者的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作为对照组,4例良性和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作为研究组。 2.分别提取组织RNA。 3.用荧光标记差异显示PCR技术比较叁组基因表达的差异。 4.差异片段cDNA的克隆和测序。 5.以Blast软件与GenBank+EMBL+DDBJ+PDB的非重复序列(nr)数据库及Human genome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 6.Northern blot验证表达的特征。 结果 1.根据mRNA差异图谱,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共切取了28条有差

周亚茹[2]2006年在《嗜铬细胞瘤SDH基因及缺氧相关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嗜铬细胞瘤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早期鉴别良、恶性肿瘤尚有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B和D(SDHB和SDHD)基因在嗜铬细胞瘤中存在一定的突变率。我们对北京协和医院6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SDHB、SDHD基因突变检测,以了解SDHB、SDHD基因突变的频率及类型,探讨SDHB、SDHD基因的遗传学改变在早期发现及诊断嗜铬细胞瘤中的意义。方法:1、选择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期间确诊的嗜铬细胞瘤患者63例,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1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2例;63例患者中有家族史的15例。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对上述63例患者、有家族史的15例患者的22例亲属及20例对照人群分别进行SDHB、SDHD基因突变检测。2、PCR扩增SDHB、SDHD基因的各外显子区域,采用PCR-SSCP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筛查嗜铬细胞瘤患者的SDHB、SDHD基因突变。结果:1、6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仅有2例发生SDHB基因突变,突变发生率为3.2%(2/63)。发生突变的均为散发性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突变均出现在第7号外显子上。其中1例为错义突变:g.692 G>A,导致氨基酸Arg231His;另1例为缺失移码突变:g.760delT,导致氨基酸Cys254Val,258X。上述2种突变经Medline检索均未见到相关文献报道。2、6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未检测到SDHD基因突变。结论:1、本研究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中检测到2种新的SDHB基因突变类型,SDHB基因的突变率为3.2%,未检测到SDHD基因突变。2、检测SDHB基因突变对于早期筛查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可能具有一定意义。目的: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和一个或数个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根据经典的Knudson“二次打击”理论,抑癌基因失活的方式是一条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另一条发生杂合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结果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制性克隆生长。文献报道SDHB、SDHD基因与嗜铬细胞瘤的发生有关。我们通过检测嗜铬细胞瘤患者1p35-p36(SDHB所属区域)、11q23(SDHD所属区域)是否发生LOH,以及是否存在LOH的频发区,探讨嗜铬细胞瘤可能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并寻找鉴别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1、选择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期间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患者40例(良性者29例,恶性者11例),进行1p35-p36、11q23 LOH的研究。2、提取上述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DNA。在SDHB(1p35-p36)、SDHD(11q23)所属区域附近选择微卫星标识位点(1p上选定4个;11q上选定5个),用~(32)P-α-dCTP掺入,扩增肿瘤和相应外周血DNA,扩增产物经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放射自显影检测各位点有无LOH。LOH判断标准:与对照扩增产物相比,相对应的肿瘤2条等位基因条带中的1条信号消失或信号强度减弱超过50%。结果:1、4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有15例检测出SDHB的LOH,1例检测出该区域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19例未检测到LOH或MSI,5例为无杂合信息者(Non-informative,NI),故SDHB-LOH的发生率为42.9%(15/35)。15例发生SDHB-LOH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中,10例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66.7%,10/15),5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3.3%,5/15),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发生SDHB-LOH者显着高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0.01)。D1S3669是SDHB-LOH的频发位点。2、4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有2例发生SDHD-LOH,2例存在MSI,36例未检测出LOH或MSI。SDHD-LOH的发生率为5.0%(2/40)。发生SDHD-LOH的2例患者均属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位于肝门区,另1例为腹部多发恶性嗜铬细胞瘤。发生SDHD-MSI的2例患者,1例为家族性双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另1例为左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结论:1、SDHB-LOH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相关,因此该区域的LOH可能作为早期筛查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分子生物学指标。2、SDHB和SDHD-LOH/MSI的联合检测可能用于早期筛查肾上腺外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目的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是叁羧酸循环中的重要酶,SDH基因的遗传学改变,可使线粒体氧传感通路异常,导致组织缺氧。组织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后者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HIF-2α,VEGF及VEGF受体(Flt-1、Flk-1)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上述指标在SDHB、SDHD基因不同遗传学改变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1.选取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期间确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另取8例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作为对照。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HIF-2α,VEGF、Flt-1、Flk-1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及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上述指标在SDHB、SDHD基因不同遗传学改变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在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HIF-1α、HIF-2α不表达或低表达;VEGF及其受体呈低表达。2.HIF-1α、HIF-2α在嗜铬细胞瘤细胞胞核和胞浆中表达;VEGF、Flt-1、Flk-1在嗜铬细胞瘤细胞胞浆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3.发生SDHB、SDHD基因突变/LOH/MSI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其HIF-1α、HIF-2α、VEGF和Flt-1、Flk-1的蛋白表达均高于无SDHB、SDHD基因改变者。4.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恶性、肿瘤内部发生缺血坏死的PHEO患者,其HIF-1α、HIF-2α、VEGF和Flt-1、Fl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SDHB、SDHD基因的遗传学改变,可导致线粒体氧传感通路异常,使得HIF-1α、HIF-2α,VEGF和Flt-1、Flk-1表达增加,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参与嗜铬细胞瘤的发生。

刘哲[3]2009年在《嗜铬细胞瘤新诊断方法的建立以及SGL-3、SGL-1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多发于肾上腺髓质的罕见肿瘤,如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常会导致严重的突发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传统的嗜铬细胞瘤生化诊断方法均存在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变肾上腺素类物质(包括变肾上腺素和变去甲肾上腺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检测指标。而据了解,国内目前还没有建立24小时尿变肾上腺素类物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24h尿变肾上腺素类物质的检测方法,从可靠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考察此方法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确立其诊断标准和正常值范围,并通过与儿茶酚胺检测结果的比较验证变肾上腺素类物质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首先通过加热使结合型变肾上腺素类物质转化为游离型变肾上腺素类物质,然后使用固相萃取柱进行提取,蒸干重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进行检测。通过测定仪器变异、批内变异、批间变异和回收率来考察方法的稳定性。然后用此方法对324例高血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对照组)和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病例组)进行了变肾上腺素类物质的检查,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诊断标准,用百分位法确定正常值范围。同时对部分病例的血浆儿茶酚胺或24h尿儿茶酚胺进行了检测。结果①变肾上腺素、变去甲肾上腺素的出峰时间均不超过10分钟;②变肾上腺素的仪器变异、组内变异、批间变异和回收率分别为2.3%、5.5%、5.1%、93.4%;变去甲肾上腺素的仪器变异、组内变异、批间变异和回收率分别为1.9%、4.8%、4.7%、87.9%;③对照组的变肾上腺素检测值为152±114μg/24h,变去甲肾上腺素检测值为294±267μg/24h,病例组的变肾上腺素检测值为1426±1956μg/24h,变去甲肾上腺素检测值为4376±2591μg/24h;④变肾上腺素的诊断标准为415μg/24h,99%正常值范围上限为419μg/24h,变去甲肾上腺素的诊断标准为1464μ∥24h,99%正常值范围上限为1184μg/24h;⑤变肾上腺素诊断的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98.8%,变去甲肾上腺素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诊断的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79.0%,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2.4%。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稳定、准确的24小时尿变肾上腺素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并在国内首次确立了其诊断标准和正常值范围;相比血浆、尿儿茶酚胺等检测指标,变肾上腺素类物质是目前临床检验嗜铬细胞瘤的最佳指标。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尽管人们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逐渐加深,治疗手段和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改善,但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开发新的心衰治疗药物仍具有重要而迫切的临床意义。SGL-3是一个传统中药组方,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对心力衰竭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即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SGL-3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SGL-1是一个黄酮类化合物单体,经前期实验证明具有强抗氧化性,而在心力衰竭尤其是过量应用抗癌药物阿霉素导致的心脏毒性中,活性氧的产生是最重要的作用机理,因此,本研究的另一目的是通过体外实验验证SGL-1对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SGL-1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和机理打下基础。方法①SGL-3体外实验。采用Angiotensin-Ⅱ(1μmol/L)刺激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肥大,通过H~3掺入实验和鬼笔环肽染色观察SGL-3(10μg/mL)对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②SGL-3体内试验。采用2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对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手术(AAC)或假手术,20周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确定术后大鼠出现的心脏功能异常。之后将动物分组,灌胃给药,SGL-3的给药浓度为:150 mg·kg~(-1)·d~(-1)、500 mg·kg~(-1)·d~(-1)和1,500 mg·kg~(-1)·d~(-1),同时设置对照组,即卡托普利(270 mg·kg~(-1)·d~(-1))与倍他乐克(1,800 mg·kg~(-1)·d~(-1))合用组,给药18周。然后使用多导生理仪和超声心动图检测不同组大鼠的射血分数(EF)等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参数,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放免法测定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利钠肽(ANP)血浆浓度的变化。③SGL-1体外实验。采用噻唑蓝、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SGL-1的抗细胞凋亡作用,检测乳酸脱氢酶以量化SGL-1的抗细胞损伤作用,检测活性氧、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评价SGL-1的抗氧化作用,并通过噻唑蓝染色法考察了SGL-1对阿霉素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①SGL-3可以显着抑制Angiotensin-Ⅱ刺激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通过H~3掺入实验可观察到蛋白合成量显着下降(减少74%±26%),通过鬼笔环肽染色可观察到细胞表面积显着减少(下降104%±31%)。②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GL-3能够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AAC组EF值为51.8%±8.42%,假手术组EF值为75.6%±7.65%,SGL-3治疗组EF值为69.3%±7.73%,卡托普利与倍他乐克合用组的EF值为56.3%±8.41%)。病理学检查则发现SGL-3能够明显抑制AAC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放免法测定,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ANP血浆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相比,p<0.05)。③SGL-1可以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细胞凋亡(82.8%vs.48.8%)和细胞损伤(1.83倍vs.1.23倍),清除活性氧,降低丙二醛浓度(2.5倍vs.1.46倍),使超氧化物歧化酶(58.9%vs.89.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6.1%vs.87.3%)活性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并且不影响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30.9%vs.29.5%)。结论①SGL-3可以减轻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肥厚向心力衰竭发展的进程。其机制可能与SGL-3改善心功能,抑制后负荷增高引起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②SGL-1可以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损伤,其机制与SGL-1清除活性氧,改善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王丹鹏[4]2019年在《白藜芦醇多靶点治疗阿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针对阿兹海默病■淀粉样蛋白(A■)、■分泌酶(BACE)等靶点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相继失败,而阿兹海默症是多因素综合长期进行性损害脑神经,寻找正确而有效的抗阿兹海默病药物以及联合用药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白藜芦醇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猛,其具有天然的抗氧化,抗炎特性在针对阿兹海默症有无症状前期的治疗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针对白藜芦醇改良的衍生物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针对蛰合金属酶,减少A■聚集、降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阻断NF-κB通路、诱导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等靶点作用具有显着效果。本文对近年来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靶点治疗和与其他治疗途径联合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赵立峰, 卢静, 邱丽芳, 凌海瑞, 白思特[5]2019年在《IL-37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是近期发现的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作用的细胞因子,属于IL~(-1)家族中的一员。IL-37可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引起的炎症反应,并被证实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其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时间存在相关性。本文主要对IL-37的蛋白质结构、表达、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1]. 一、嗜铬细胞瘤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二、肾上腺髓质素对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D]. 郑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

[2]. 嗜铬细胞瘤SDH基因及缺氧相关因子的研究[D]. 周亚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3]. 嗜铬细胞瘤新诊断方法的建立以及SGL-3、SGL-1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学研究[D]. 刘哲.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4]. 白藜芦醇多靶点治疗阿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 王丹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

[5]. IL-37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赵立峰, 卢静, 邱丽芳, 凌海瑞, 白思特.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

标签:;  ;  ;  ;  ;  ;  ;  ;  ;  ;  ;  

一、嗜铬细胞瘤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二、肾上腺髓质素对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