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原因探析_中印边界论文

20世纪50、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原因探析_中印边界论文

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的原因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境论文,五六论文,中印论文,冲突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有一段闪闪发光的文字,它庄严地记载着一件历史事件:

1954年6月26日至28日,周恩来总理应印度总理尼赫鲁的邀请, 对印度进行了友好访问。两国总理经过会谈,于28日发表了联合声明。指出: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惠;戊和平共处。

中国和印度是友好的邻邦。

然而,在1962年,这两个曾共同向世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友好国家,由于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从此,两国关系处于不战和不和的低谷状态。时至今日,印度已成为中国惟一的一个与之有陆上边界争端的邻国。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即将迎来中印建交五十周年之际,让我们探讨中印关系恶化的原因,“述往事,思来者”(注:《史记·太史公自序》。)为推动中印关系的改善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 新德里点燃战火

印度和中国的新疆、西藏两区接壤。印度长期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的西藏地区怀有领土野心,当通过外交手段不能得逞时,便挑起了战争。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13世纪元朝的统治开始,七百年来一直如此。这一事实,连印度政府在公开场合也不敢否认。1954年中印两国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在提到西藏时,都明确地称之为“中国西藏地方”。

但印度政府并没有放弃对西藏的图谋。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印度政府公然支持所谓“西藏独立”,为叛乱分子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基地,为之印制并到处散发反华声明。尼赫鲁就曾直言承认:“我们的官员为向报纸记者分发声明译文作了安排”。(注:尼赫鲁在 1959年4月27日在印度人民院的讲话,转自1959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此外,作为印度总理,尼赫鲁还亲自会见了西藏叛乱头子达赖,为其撑腰鼓劲。印度政府甚至对中国的平叛行为提出“抗议”,他们不顾叛乱分子残害中国军民的事实,反而“希望”中国政府“通过友好合作来争取他们”。(注:转自1959年第十号《新华半月刊》。)

由于中国军队在西藏地方群众的支持下,迅速平定了叛乱,印度分裂中国的阴谋才未能得逞。可此后,印度却又把通过单方面修定边界来蚕食中国领土,作为实现其扩张主义政策的主要手段。

中印边界约两千公里,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指中国同印占克什米尔相接的部分;中段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接界处至中国同尼泊尔接界处;东段从中国和不丹的接界处至中国同缅甸接界处。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在客观上存在一条根据双方历来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该线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在近代以前,中印从未因边界而发生争端。但近代以来,在世界殖民扩张主义的恶浪中,英国在吞并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以印度为基地不断向外扩张。

在向西北扩张的过程中,英国根据地缘政治上的需要,单方面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地图上,划出了不同的中印西段边界,“约翰逊线”(注:该线是由当时英印政府测量局的官员约翰逊划出的。)即是其一。该线把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含阿克赛钦地区)划归英属印度。1868年英国出版的地图开始把这条线视为中印边界。这条边界是英国单方面划的,因而是非法的、无效的,而且英国的行政管辖也从未越过传统习惯线而达到该线。中国在1890年还曾告知英国“中国的边界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著《印度对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22页。)并于1892年在喀喇昆仑山口树立了界碑。

在中印边界东段,长期以来英国对边界的划法与传统习惯线是一致的。但在1913—1914年召开的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却在会外以换文形式同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秘密炮制了一条新的中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把边界从山麓向北移至喜马拉雅山山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当时连英国政府都不敢公开把该线画在地图上。直到1936年,这条线才出现在英印地图上。中国西藏地方政府自17世纪中叶起,就开始对传统习惯线和“麦克马洪线”之间由门隅、洛渝和下察隅三部分组成的这一地区行使主权,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出生于门隅。英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才开始侵入这一地区,中国国民党政府还为此向英国提出了抗议。

这样,英国便为中印边境冲突埋下了祸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实际出发,一贯主张“中印双方应该考虑历史的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注:中国外交部1959年12月26日给印度驻华大使馆照会,见《国际关系史资料汇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389页。)

而印度于1947年独立后却继承了英国对中印边界的划法,并利用中国忙于朝鲜战争之机,加快向“麦克马洪线”推进,于1951年完成了对该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的吞并,而且宣布把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印度单方面主张的整个中印边界视为不容更改的正式边界。

中印双方对边界问题的不同态度,特别是印度政府的错误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印边界争端的爆发。

中印边界争端首先发生在中段。1954年,印度出兵侵占了喜马拉雅山山口以外的多处中国地方,其中包括1954年中印协定所规定的中国通商口岸波林三多。中国为此向印度提出抗议,并在1958年与之进行了边界谈判。但因印度顽固坚持自己的片面主张,谈判未能取得任何成果。此后,印度又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西段,挑起了武装冲突。

在东段,中国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为避免冲突,仍视之为双方实际控制线而加以遵守。而印度却以对该线进行所谓“合理修改”为由,多次派军队越过该线巡逻并设立哨所。1959年8月15日, 印军袭击了中国的一支边防军,从而挑起了中印边界上的第一次武装冲突——朗久冲突事件。

在西段,位于传统习惯线以北的阿克赛钦地区,是中国新疆通往西藏西部的必经之地,这里自古就有一条中国商人使用的商道。1950年,中国军队正是由此进驻西藏西部的,而且在1956—1957年间修筑的新藏公路也通过这一地区。印度虽在地图上把阿克赛钦划归自己,却从未对这里进行过行政管辖或派军队巡逻,直到从中国报刊上获悉中国在该地区修筑了公路后。才于1958年向这里派出了第一支巡逻队。从此,印军多次侵入阿克赛钦,终于导致中印军队于1959年10月21日在空喀山口发生冲突。

中国曾一再要求就边界问题进行全面谈判;而印度却以“边界已定”为由加以拒绝。中国继而要求就局部争端达成临时协议;而印度却要求以中国单方面从其所要求的大片中国领土上撤出作为先决条件。在无法促成谈判的情况下,中国又建议维持边界现状以免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而印度却把中国的和平诚意视为软弱可欺,决心以武力解决争端,从而使中印边境冲突进一步升级。

从1961年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开始大规模越过传统习惯线,妄图以武力实现其所坚持的中印边界。在东段,印军则越过“麦克马洪线”,欲以武力完成其对该线的“合理修改”。这样,在中印边境又制造了一系列流血事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从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2日,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痛击了印度侵略者。至此,中印关系已全面恶化,外交关系一度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

二 印度顽固坚持领土扩张主义的原因

印度政府之所以顽固坚持领土扩张主义的立场,是由其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内原因

1.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扩张主义政策。

英国殖民者在亚洲长期奉行以印度为中心的扩张政策。英国对中国西藏和中印边界态度的那些战略和地缘政治的思想,也被印度新政府所继承。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决定印度态度的仍然是极其反动的地缘政治学说。在印度看来,把中印边界中段定在喜马拉雅山各山口,比让中国领土像过去那样伸到山口以南,要对印度有利得多;“麦克马洪线沿着(喜马拉雅山)顶峰画出的边界线,比沿着山麓画的边界线,要有利得多。”(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著《印度对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73页。)正是出于这种追求“自然边疆”的扩张主义要求,印度便不顾事实,坚持把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自己单方面确定的、因而是非法的边界,视为已定边界,并以此为由,拒绝就边界问题进行任何谈判。印度的这一主张,中国当然无法接受。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将丧失大片本属自己的领土,而且还意味着中国政府承认1914年英藏关于“麦克马洪线”的换文有效,而这又等于承认西藏享有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果真如此,新中国还将失去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法律依据。

印度政府关于中国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它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衣钵,奉行的是领土扩张主义的侵略政策,这是中印边境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

2.印度国内矛盾的激化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性、多党派的国家,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此外,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封建残余,印度还存在着其他各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困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尤为严重。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度政府的国内政策又出现一系列失误,这最终导致其国内矛盾严重激化。转移国内矛盾,是印度政府对外奉行扩张主义政策的又一原因。

从50年代初开始,尼赫鲁政府为解决农村中的一系列问题,实施了土地改革和乡村发展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两项计划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先后失败,农村状况不仅未得到改善,甚至还趋于恶化。据印度官方调查,1951—1952年负债农户占农业总户数的44.5%, 而1956 —1957年则增至64.5%。(注:引自《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见《人民日报》,1962年10月12日。)1958年,印度发生经济危机,外汇储备减少了80%,外债增加90%,财政赤字达90亿卢比,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加剧,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土地斗争、抗税斗争和反饥饿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形势动荡不安。这种情况下,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政府威信日益下降,遭到议会中反对党及国大党内部的反对派日益强烈的批评。1962年9月, 反对党甚至要求尼赫鲁政府集体辞职。

上述形势使尼赫鲁政府,走扩张主义道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国际原因

1.利用中国暂时的经济困难的形势

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幅下降,粮食极度缺乏,市场供应紧张,败政赤字严重。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人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国内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印度政府把中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视为其扩张领土的天赐良机,认为中国将无力应付挑战,因而会“默许”印军在中印边境造成的“既成事实”,或者至少还会采取同朝鲜战争期间对印度吞并“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一样的态度。

2.加盟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反华大合唱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在世界范围内竭力促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印度正处在遏制中国和苏联的一个重要战略地位上,因而美英等国便极力拉拢印度参加其反共联盟,并长期鼓动和支持印度进行反华活动。因此,尼赫鲁政府坚信,在与中国的争端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仅会站在自己一方,而且会向印度提供大量的援助,而后者对缓和印度国内的经济危机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正是如此。美、英等国不仅支持印度插手中国西藏问题,而且极力支持印度对中国的领土要求。此外,随着中印关系的恶化,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也大幅增加。 印度“一五”计划期间(1951—1956年)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外援仅占印度政府计划开支的10.3%,而“二五”计划期间(1956—1961年)则猛增至30.6%。(注:孙培均等主编《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5月版,第80页。)其中美国对印援助从1949—1956年间年均10520 万美元,猛增至1959—1962年间年均129080万美元。(注:引自《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见《人民日报》,1962年10月12 日。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分别同印度缔结了军事协定,向印度提供了大批军火,美国甚至还向印度沿海派去了航空母舰。

3.苏联对印度扩张主义政策的支持

当时苏联出于霸权主义的目的,也大力支持印度的反华政策。苏联最初是出于南下印度洋,在全球同美国争霸的战略需要,从5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发展对印关系的。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更加注重苏印关系,并把矛头对准中国。

1959年9月9日,苏联领导人授权塔斯社发表关于中印边界事件的声明,偏袒印度政府。随后赫鲁晓夫又在参加中国十周年国庆时,就中印边界问题批评中国。1960年2月, 赫鲁晓夫继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之后访问印度,为印度的反华政策大造声势。此外,苏联还以优惠方式同印度大做军火生意,其中向印度出口的米格—21型喷气式战斗机是它一直拒绝向有着同盟关系的中国出售的。苏联向印度提供的适于高山地区飞行的重型运输机和直升机,则更是直接为了满足印军在中印边界上的需要,甚至最初在中印边界西段,就是由苏联飞行员驾驶这些飞机为印军服务的。(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著《印度对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316页。)

总之,印度之所以顽固坚持领土扩张政策,是由其内、外诸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从上述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代处理包括中印关系在内的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历史已经判明,妄图用发动侵略战争的办法来解决国内矛盾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因而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

印度是中国邻国中的一个大国,处理好中印关系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乃至世界和平都十分重要。本文正是出于这一认识,对中印关系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个人水平和资料有限,文中舛错之处再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收稿日期:1998—06—28

标签:;  ;  ;  ;  ;  ;  ;  

20世纪50、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原因探析_中印边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