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联合CDU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_黄秋菊

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灌南 222500

[摘 要] 目的:探讨CTA联合CDUS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中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5 月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40例未发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A及CDUS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 - 中层厚度( IMT) 、斑块检出率、血管阻力指数( RI) 及血管狭窄检出率,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进一步行颈部 CTA 检查,比较这两种检查结果对判定颈部血管狭窄的一致性。 结果 脑梗死组 IMT、斑块检出率及血管狭窄检出率等检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 < 0.05) ,脑梗死组中行颈部血管 CTA 及 CDUS 检查,对颈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0.204,P > 0.05),中-重度狭窄的吻合率最高 。结论 (1)观察组的IMT 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狭窄的发现率与发生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 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常规筛查手段,CDUS 及 CTA 两种检查对于颈部血管狭窄评估具有一致性,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颈部 CT 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狭窄;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 15%,颈动脉狭窄程度 > 70% 的患者中,每年脑梗死发生率高达 13%[3],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变窄变细,在老龄化人群中发病率极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治疗,可引起患者残疾和死亡,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4];本文主要对我院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5 月收治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的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5 月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40例未发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5],经头颅核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观察组男18例,女 22 例,年龄 56-79岁,平均( 67. 06 ±5. 52) 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 例,年龄 55-78岁,平均( 66.72 ±6.84) 岁。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知情情况下在2周内均采用颈部动脉CTA和颈部血管彩超进行临床检测。

1.2.1其中检测方法为: 超声检查使用 GE ViVid3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仪,探头频率为 7 ~ 12MHz,患者取平卧位,头后 倾,颈后部垫枕,尽可能充分暴露颈部,颈动脉的 走形从下而上依次检查,右颈总动脉( RCCA) 、右 颈内 动 脉 ( RICA) 、左 颈 总 动 脉 ( LCCA) 、左颈内动脉( LICA) 及其分叉部测量指 标包括: ①颈动脉内膜 - 中层厚度( intima - media thickness,IMT) : 判断标准: IMT 在0.9-1.2mm 定义为 IMT 增厚; ②斑块: 指血管壁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突出,IMT≥1. 2mm 为斑块形成,并判定斑块性质及部位,对有多个斑块者选择其中 最大的 1-2 个斑块进行统计; ③血流动力学指标 中选择血管阻力指数( resistence index RI) 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1.2.2 采用SIEMEM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连续快速容积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5ml/s-5.0ml/s的流速注入40-50ml碘海醇(350mg/100ml),对比剂注射后对比剂注射完后紧接着以同样的流速注入30ml生理盐水,采用阈值触发自动跟踪法扫描,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听眦线,扫 描 电 压120KV ,管电流104mAs, 螺距1.2,机 架 旋 转 速 度 0.5s/圈 ,进 床 速 度88.7mm/s,扫描层厚0,25mm,扫描时间为3-5s,采用512*512矩阵重组,重组层厚为1mm;将扫描图像传至工作站采用脑 血管最大强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 (volume Rendering,VR)等方法进行血管重建,显示双侧颈动脉形态,并测定动脉管腔大小,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颈部动脉血管彩超及CTA斑块情况、局部病变部位情况、病情变化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斑块性质: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强回声,后方伴声影,为硬斑;较低或中低回声,为软斑;高低混杂回声,为混合斑块。

CT血管造影显示:均匀高密度或钙化密度,为硬斑;低密度,为软斑;混杂密度,为混合斑块

1.4评价标准

使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检测方法(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 来判 定[6],狭窄程度 = ( 1 - 最狭窄处残腔直径/颈动 脉狭窄远端正常管腔直径) × 100% ,以病变远端 正常颈动脉管腔面积为参照,将颈动脉狭窄程度 分为四级: 轻度0% ~ 29% ,中度 30% ~ 69% ,重 度 70% ~ 99% ,闭塞 。

IMT 在 0.9-1.2mm 定义为 IMT 增厚; IMT≥1.2mm 为斑块形成,

吻合率:US 与 DSA 检查结果是否一致,百分比越高,说明吻合率高;反之,吻合率低。

2.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 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 CDUS 检测 观察组的 IMT 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狭窄的发现率与发生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观察组行 CDUS 及 CTA 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结果比较

观察组中行颈部血管 CDUS及 CTA 检查,对粥样斑块的性质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2。

讨论: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 , 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严重 ,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 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可通过以下机制促进脑梗死发生与发展[7]:( 1) 粥样斑块增大直接堵塞动脉,影响下游血供;( 2) 斑块诱发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 3) 斑块破溃栓塞远端微末血管,影响局部微循环。( 4) 颈动脉狭窄造成远端灌注压下降,导致边缘带持续性低灌注损害。因此早期发现斑块并对其及时干预有重要意义。

目前,DSA仍是判定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该项检测方式是一种有创技术,容易带来一定的检测风险,加之操作要求高,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10],有研究表明[11]CTA 和 DSA 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一致性较高.颈部血管CTA 是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及后处理软件进行血管检查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快捷、无创伤、准确性高等特点,不仅可以发现小血管内的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 而且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血管壁与血管腔内发生的细微变化, 与此同时还能够以管腔面积的变化情况为依据, 对血管的狭窄程度和狭窄范围进行重新评价;但受周围组织的影响及其辐射剂量仍然不容小觑。US 凭借其无辐射、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重复性等优势在颈动脉斑块检查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其可以对 IMT 及斑块的回声进行测定,鉴别软斑、硬斑或混合斑;能够有效的诊断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情况,故 CDUS 成为颈动脉血管狭窄病变的常规筛查手段,但是 US 检查经常受到椎骨及周围组织影响[12-13],而且分辨率较低,对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因而虽然CDUS和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CTA在血管狭窄的检测中仍优于CDUS。故综上所述:二者相辅相形成更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61

[2]张军,王剑虹,刘军,等.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在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2):97-101

[3] Jander S,Sitzer M,Wendt A,et al. Expression of tissue factor in high - grad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ssociation with plaque destabilization[J]. Stroke,2001,32( 4) : 850 - 854.

[4]周益平,吴胜军,晁丽娜,等.颈动脉彩超级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1) :1303-1305

[5]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 : 379 - 380.

[6]何茂春,姚显明,杨强.颈部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2,4(2):512-516.

[7]王旭东.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表达意义[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12)1841-1843.

[8]李 菲.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14,20(4):727-728

[9]招春堂.83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 CT 扫描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4):515-516

[10]卢慧英.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对策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4):1886-1887.

[11]吴伟雄, 梁树生, 陈华英, 莫永灿.CTA 与 DSA 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3):277-278.

[12] Ay H,Furie KL,Singhal A,et al.An evidencebased 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Aan Neur,2005:58(5):688-697.

[13] 吴春芳.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J].当代医

学,2015,21(3):71-72.

论文作者:黄秋菊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CTA联合CDU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_黄秋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