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道德力量,打造美丽港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城论文,道德论文,力量论文,美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十分重视城市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创新型载体,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聚道德力量,打造美丽港城。
(一)“六争六创”活动搭建道德舞台,凝神聚力提振港城精神
2006年出台了《关于开展“与文明同行,铸和谐港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全区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六争六创”活动(即:争做执政为民公仆,创建文明机关;争做文明村民,创建文明生态村镇;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争做文明师生,创建文明育人校园;争做亲民便民标兵,创建文明服务窗口;争做爱岗敬业职工,创建文明诚信企业)。从此,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各个层面有了具体的创建目标,一年一度的文明单位和文明个人评选,群众的关注度和参与率明显上升。2007年初,该区按百分制分类制定出创建标准,实现了目标具体化、考核规范化。截至目前,全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3家,省级文明单位12家,全区共评选出各类文明标兵700余人,“开放、包容、崇德、尚美”的海港区精神正被广大市民践行。
(二)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描绘心中美景,齐心协力共建和谐家园
为助推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增添全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亮点,海港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将城市管理的重心和触角延伸到社区小巷。区委、区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制定了以“五心工程”为内容的实施方案,区财政每年拨付200万元专项创建资金,深入推进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7年多的创建,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目前,全区共打造示范型文明和谐社区43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55%,精品型文明和谐社区17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21%,多数社区还由居民自己设计、创作出了居徽、居歌,社区居民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和谐氛围更显浓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善行讲习所”构筑精神高地,知行合一传播道德故事
为创新道德建设载体,海港区结合外地经验和本区实际,扎实建设“道德讲堂”和“善行讲习所”两个阵地,确定“唱歌曲、讲事迹、谈感受、学国学、践善行”五个环节,开展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形式、内容、实践三结合。2012年在省级文明单位试点的基础上,成立了由9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善行讲习所宣讲团”。2013年该项活动在全区铺开,全面辐射到各行各业,实现了全区“善行讲习所”全覆盖,“善行讲习所”成为该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践行“善行河北”的新品牌。
(四)“平民偶像”评选活动树起身边榜样,凡人善举点亮道德灯塔
该区从2010年开始,在全区每年开展一次“感动港城·平民偶像”评选活动。通过初选、考核、投票,选出10人作为平民偶像。平民偶像选出后,根据他们的事迹,经过精心设计,以多种艺术形式举办报告会,生动展现了平民偶像的光辉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市委有关领导对这一活动高度关注,对这一做法进行了重要批示,并在全市推广。《秦皇岛日报》头版头条以《凡人善举增添道德的力量》为题刊登了海港区评选平民偶像的做法。
(五)未成年人教育指导中心服务千家万户,众人拾柴铸就七彩梦想
为该区经民政部门注册,创造性地在文明办设立未成年人教育指导中心,形成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平台,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拓展,实现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阵地的多元化。国学教育实现了全覆盖,建成乡村少年宫18所,并为两所学校分别争取到了20万元中央彩票资金和每年5万元运行资金。“童心向党”“学雷锋、修善行、做三好”“民间艺术进校园”“七彩童年”“少儿跳蚤市场”“中国梦·我的梦唱响校园”和“舞动校园”等活动,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目前,全区未成年人教育指导中心已在越来越多家长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心博客访问达到21多万人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有模式已经形成,相关做法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刊发。
标签:正能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