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华医院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策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措施,对照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大骨瓣手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小骨窗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诊疗指标、ADL评分、NHISS评分、术后血肿体积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及ADL评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能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应用效果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部动脉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病理性改变,当患者出现情绪激动、过度用脑等其他血压升高诱发因素时,极易出现脑出血并发症,本文将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中,现将临床应用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共收治9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男67例,女27例,年龄在53-78岁之间,经颅脑部CT或MRT扫描检查结果,可见明显的出血部位及周围脑组织水肿,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自愿参加本文实验。观察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3±2.5)岁,高血压病程在7-19年之间,平均病程(12.4±2.3)年,出血量在27-62ml之间,平均出血量(36.4±2.2)ml,出血部位中丘脑13例,基底节11例,脑叶17例,小脑9例,对照组44例,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7±2.2)岁,高血压病程在5-17年之间,平均病程(10.8±2.1)年,出血量在28-55ml之间,平均出血量(34.2±2.7)ml,出血部位中丘脑11例,基底节9例,脑叶14例,小脑1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降颅内压及并发症对症治疗,对照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大骨瓣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根据CT或MRT扫描结果定位血肿部位,切口血肿部位头皮后暴露蝶骨平台,发现血肿腔后在显微镜下负压吸出凝血块,术后电凝止血、置引流管后并缝合手术切口[1];观察组给予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麻醉方法、手术体位及血肿部位定位等同对照组,确定切口部位后咬除大约30mm左右的小骨窗,血肿吸除方法、电凝方式及缝合方法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诊疗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术后血肿体积及临床治疗效果。临床诊疗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计14项,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为5级,Ⅰ级即指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正常,Ⅱ级即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恢复,Ⅲ级即指日常生活活动需要辅助完成,Ⅳ级即指患者活动受限,但意识清醒,Ⅴ级即指患者处于昏迷状态[3],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HISS量表进行评价,NHISS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佳,术后血肿体积越小说明改善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血肿体积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实验结果提示,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之外仍需配合外科手术治疗,但传统开颅或大骨瓣手术方式创伤大,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较差,而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术后患者恢复较好,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配合微创手术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秀杰.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策略与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89-90.
[2]李杨.内科综合疗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1):19-20.
[3]吕岩松.微骨窗入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7):26-27.
论文作者:陈俊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脑出血论文; 高血压论文; 血肿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手术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