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道路的工程中,道路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步骤,对于运行与道路施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将道路的设计水平提高,能够对工程建设有效的指导,广泛的应用生态理念,有着积极的到来设计的借鉴与指导的作用,逐渐演变成新的道路设计的方向。合理的对生态技术与生态理念应用,不但能够不断地完善道路功能,还能够将周围环境的破坏降低。提供人们出行的良好条件。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生态理念;技术
1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在城市的建设中绿色生态理念出现的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城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设计因素。如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为了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应用绿色生态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从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优良的生态环境能够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发展更多的经济开发项目,一定程度上能够开拓出城市的经济市场,促使城市建设进程中经济的发展更加繁荣,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推进作用。
其次,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愉悦,提升人们日常生活的舒适度,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体现在路边绿色植物的覆盖范围扩大,住宅建筑的绿化因素增多,以及限制生产型企业的污染排放。这些改变直接作用于优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生态理念
2.1以人为本
随着不断发的现代社会生活,对于城市中道路的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其能够对使用者的安全作保证,还要求其有一定的舒适性。在使用的过程中,道路的使用是其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对其设计时需要对速度和使用的感受进行考虑,再对其心理的变化进行考虑。要通过使用者自身的感受对有关的数据进行获取,在设计中加入考虑。此外,在设计中需要对施工的过程中给居民所带的影响进行考虑,再寻求合适的施工方案,将不利的一面降到最低。
2.2安全理念
在设计城市道路的过程中要以“安全是保证顺利生产的前提”作为施工理念。在施工中需要贯彻执行安全理念,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要对施工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时刻的主义。建立安全可靠的施工保障机制,定期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此外,还需要对监督管理的机制加强,监督施工人员,适当的教育与惩罚违反条例的人员。只要将可靠的预防做好,在施工中才能够有安全可靠的道路建造出。换个角度说,在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保证之后,需要对道路的安全质量作保证,市民出行的毕竟之后即城市道路,因此在通行中,需要对道路的安全性进行保证,避免会有交通事故在道路中因为道路施工的问题引发。若道路的安全不能够得到保障,就算道路再平坦也不够合格。
2.3整体理念
城市道路不但是一部分的城市交通设施,也是建设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设计城市道路中需要有整体的理念,将其他的城市部分当做整体。城市的建设与周边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施工与设计城市时都需要合理的自然环境的运行。所以,就能够看出城市道路与自然环境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设计城市道路时不仅需要对道路通行进行考虑,还需要评估城市道路中的生态影响。在设计的阶段需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施工的过程中被破坏的公共场所与建筑物,在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偿与恢复,对城市中的环境整体性作保证。
2.4道路绿化理念
道路设计中的绿化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合理的对绿地进行设计,创作人们人性化道德环境,有效的对灌木、花草、乔木等绿色植物进行搭配,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的绿化设计的应用,将道路建设与运营中的水土流失地貌破坏、废弃物等污染情况有效的环节。在道路周围设置绿地空间,为人们带来较为良好的视觉环境。
3城市道路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设计原则
3.1绿色生态理念的基本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理念地了解不断深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保护理念的应用越来越完善。其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在于,必须首先保证城市道路的基础功能不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城市公共道路的分布,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周围生态环境因素,最大限度地促使道路建设能够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另外,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公路规划,都必需具有大局意识,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布局,保障城市基本格局不受影响,同时对于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要进行差异性考虑,在经过细致的调查之后,制定最符合当前城市社会综合条件的道路建设方案。
3.2绿色生态理念的拓展设计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体现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绿色生态理念,其内涵得到了丰富和进步。城市公路工程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因此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关注道路的长期有效,实用和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减少后期可能产生的修缮费用。此外,公共道路投入使用最重要的质量标准就是其安全性能,这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就应当列入考虑,道路的选址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必须遵循最大限度减少扰民的情况产生。
4城市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对理化环境的影响
第一,对土壤的影响。在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会破坏植物所依赖的土壤环境。在此项工作结束后,还会有残留的工业物品改变土壤的成分,这并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第二,受气温的影响。在太阳直射的情况下,地面的温度会持续升高,随着太阳的降落,地面的温度也会不断地下降,这就严重的破坏了地面的热平衡。与地面以下的土壤相比,地面温度的升降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大气的影响。在道路的建设和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废渣,它们会对大气的质量构成威胁,如果遇到大风天气,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在道路正常通车后,汽车尾气也是加剧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四,对水的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还需要具有排水设施,开挖排水设施时也会影响到日常的饮用水,这可能会对其的质量产生影响。
4.2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植被的影响、动物的影响都是城市道路建设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其中,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路会改变土壤的成分,也会改变土壤的环境,这就对这段路的植被产生了影响。而对动物的影响,则是由于在道路的施工中为了节省成本,会改变原来的地形,这就使一部分的水源和植被完全消失,对动物的生存产生了
4.3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从景观学的角度来看,道路建设属于其中的一种,它能够将没有任何关联的建筑和其它部分组成在一起,共同形成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良好的道路建设还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除此以外,在道路的建设中,还需要对道路两旁进行绿化,如果不对绿化进行设计,就无法与道路形成一个整体,恶劣的生态环境也会使所栽种的植物枯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景观的环境质量。
5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5.1全新环保型路面
在道路工程的建设中,道路使用的路面材料就像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经过多年对道路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发现并使用了一种比较好的材料。这种材料主要有沥青和其他物质所构成,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并且由这种材料铺成的路面空隙比较大,这样就使得路面的牺牲作用和透水作用比以前要更加优秀。更好的减弱了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所以这种材料铺成的路面在城市广为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城市当中,噪音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排水系统并不是很完善。使用这种材料铺成的路面,在排水方面和减弱噪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道路建设方面,我国还发展了一种具有不同颜色的路面,这种路面在城市当中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减弱了太阳队地面的辐射强度,很好的控制了地面温度,对道路的寿命延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2废料二次加工利用
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废料。而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就要对这些废料进行第二次利用。比如,在生成的废料当中橡胶沥青和废玻璃的二次利用在我国的使用就比较广泛。橡胶沥青主要由沥青和其他物质所构成,所以在进行橡胶沥青的合成时就可以把施工过程所废弃的沥青进行二次利用。橡胶沥青有很多优点,比普通的沥青有更强的耐热性和抗疲劳性,同时它对减弱噪音和排水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废弃玻璃的合成当中,能够进行二次利用的主要是玻璃砂和沥青,因为废弃玻璃主要就是由这两种物质再混合一些其他组织所构成的。但对废玻璃的使用,在我国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经过破碎和筛选的废玻璃能够代替一些物质在道路建设过程当中功能上的使用但它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在使用时还需要多加注意。对废料的合理利用不仅符合持续发展的观念,而且事实证明,一些废料的二次利用能够给我国的道路建设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比原有的材料铺成的路面效果更好。尤其是在抗热,抗疲劳性,抗水损害性等方面更是有突出的优点。同时,根据废物的特性更加合理的运用在道路建设方面使它的缺点变成优点。而且对废料的二次处理还符合可循环经济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5.3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
对于路面在身主要是通过使用挖掘、加温、粉碎、筛选等方法来进行路面和新的材料的依据相关比例进行重组,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原料的控制。路面再生主要有两种技术,即沥青路面和水泥混混泥土路面再生。
在沥青路面再生方面,如果旧的沥青路面出现了严重的破损,或者是因为承载力不够,从而在进行结构加强的时候需要使用热再生技术,对于这种情况进行就原料的回收利用,大概达到35%。而如果旧的沥青路面只是因为使用的年限时间太长或者出现老化的现象,需要使用冷静处进行维修,对于旧材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这样做的目的能够有效地控制原料,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方面,根据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都破坏以及承载力方面,会选择使用一些方式进行处理,包括破碎再生、就地碎石等。例如如果就路面比较损坏的比较严重,就可以选择旧的板块破碎,或者是将其碎成小块,并将其作为垫层,如果是旧的路面损坏不太严重,可以选择固定基层,并采用打裂的方式来进行混凝土的清除。
5.4光触媒技术
光触媒技术主要是通过光催化的方式来进行空气有害物质的降解,在这个应用中不需要使用其他的化学主机,也不会产生污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光催化剂书中引用的比较广泛的是二氧化钛作为基础的光触媒技术。因为阳光的直射二氧化钛的时候,就会生成活性养分技术,将其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反应,遇到水就会生成稀硝酸溶液,然后再进行吸收,就能够有效地进行尾气治理,同时企业能够重复的进行使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因为二氧化钛的成本非常高,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在道路路面上进行应用,一般会将其辐射在护栏和声屏障上,能够有效地控制其所带来的损害。设计排水装置时将雨水资源回收再利用。将雨水进行处理,在使用设备,分配水资源,再将其最大程度的进行利用。
5.5智能系统
高新技术在科技发展的带领下,逐渐在生态环境中得到应用,很多的高新技术构成智能的建筑。其能够准确的对风力与温度进行判断,再根据结果对空调设备等进行调整,改变室内的温度条件等,其不但能够将资源节省,还能够使外界的环境与室内的环境进行结合。将智能系统在建筑中使用,不但能够促进建筑向智能的方向发展,还可以在建筑中体现生态的理念。
5.6二次利用材料
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利用率重视,在此利用废弃的材料,将资源的消耗节约。在回收利用材料的过程中主要是回收废旧的玻璃、橡胶等。在材料市场中这两种材料较容易找到,并且使用率很高,随意丢弃材料会造成环境污染。在沥青中加入回收的材料再进行搅拌,使其成为一种混合的材料,将路面的抗高温与开裂的程度增强,使沥青路面更稳定。因为技术水平不断的踢狗,将传统的技术改良,对废弃的塑料与橡胶进行处理,将道路的反光性增强,也能够体现城市生态的重要性。
5.7能源系统
在建筑的内部设计环节及其复杂,如果想在建筑内将生态理念得以体现需要有很多方面的设计。在建筑的内部将能源的高效利用强化。改进建筑中的能源系统设计,发挥能源最大的作用。总之,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从以下几种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建筑水平;设计人员通过室内的环境将科学的能源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在对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视下,对建筑物的美观性与功能性充分的保证。在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对周边的环境充分的利用,将常规的能源节省。
6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6.1在城市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绿色生态理念体现到道路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可以从材料的选取看出,目前施工所采用的材料多选取污染小、可再生的环保型材料。同时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首先,改变沥青与混凝土的配比,能够在保障路面承重能力的同时,提高路面的排水功能;其次,彩色沥青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路面吸热现象;而温拌沥青混合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沥青等材料处理过程中因高温而产生的不必要污染。
6.2在城市路面修复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产生合理范围内的损耗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进行定期检修工作。传统的路面修缮一般是将公路路面进行大范围的翻新,这样做不仅加大了工程量,更会造成不必要的建筑污染产生。而路面修复再生技术,则是采用废弃材料再回收的方法,将经过专业处理的废旧材料重新投入使用,不仅达到了修缮路面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
6.3环保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在绿色生态理念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采用大量环保设备和新式技术,其中主要内容有:噪音减弱、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热量吸收减少热岛效应、水资源的保护等等。住宅区附近的公路来讲,降噪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其措施主要是在公路两旁设置绿植屏障,以阻挡交通噪音的传播,绿色植物不仅能阻挡噪音,同时也能够吸收汽车排放的废气,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6.4新型的绿色出行交通系统的设计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所承受的通行压力也越来越大,交通拥堵问题给人们的日常出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对公共交通系统进行设计规划时,就应当考虑到这一情况,通过限速、限号以及绿色出行理念的宣传等手段,能够有效减缓公共交通系统所承受的通行压力,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结论
总之,道路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线形、交通量等基本内容,生态设计不断成为新时代道路设计核心需要,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综合利用各项生态理念及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7.
[2]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3]张振波.浅谈生态理念下道路设计技术的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6(23):251~252.
[4]臧鑫宇.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
论文作者:王铭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道路论文; 路面论文; 理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材料论文; 沥青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