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绿色建筑设计常见问题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论文_唐晓明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常见问题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论文_唐晓明

唐晓明 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42

摘要: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渗透到绿色建筑设计当中。通过对设计流程及实际运行等方面研究,根据不同功能的建筑,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以期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绿色建筑 ;常见问题;技术措施。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占用和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资源本身严重不足,在资源的再利用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在建筑的整个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设计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评价脱节

近年来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猛,为推行绿色建筑发展,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评判一个项目的建筑是否达到星级要求。但由于设计单位的认识不足,措施和技术要求不了解、绿色技术针对性不足,而且委托第三方,往往缺少专业沟通,以及整体协调,而且由于时间与进度限制,经常出现脱节现象。

1.2.绿色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两张皮

绿色建筑设计得分项的相关说明或技术措施说明与图纸不一致。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不足以满足得分要求或分析报告的技术措施。如隔声技术书中,设计地面采用隔声垫,而在项目图纸中,建筑构造没有设置隔声垫,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书和绿建得分要求而设置。各相关计算书彼此矛盾,且与建筑设计本身内容不一致。如采光计算的外窗,透水地面的比例、饰面材料与节能设计的外窗不一致,与建筑构造不一致。

1.3.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不同

各专业采用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如建筑专业采用国标的得分方式进行绿建评定,而结构专业采用上海的标准来设计,导致无法汇总绿建总体得分,无法判断是否满足绿色星级标准。多个公建单体进行评价,未能按照各建筑功能分别进行评价,而借用其他建筑的技术措施为本单位得分。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进行评价时,应该各功能均满足相应技术措施才能得分,不是各功能分别得分。混合用地,未按各自功能分别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2.绿色建筑设计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

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的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总体平衡。

2.1.节能系统措施

建筑设计时,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及位置,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及窗墙比,通过采用节能墙体材料,门窗材料或节能措施,大大提高建筑墙体、屋顶、和门窗的保温性能,从而减少建筑能耗。在满足总体规划和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采用计算模拟分析手段来推敲设计策略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而优化建筑设计。

2.2.节约和利用材料资源

不采用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材料;混凝土结构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施工,装修时不破坏和拆除已有建筑构件及设施,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使用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占同类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少用能源,多用无毒害、无污染,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料。目前用得多的有混凝土砌块,纸面石膏板,轻钢龙骨内隔墙。

2.3.节水系统措施

结合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城市水资源的规划和利用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水资源利用方案与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采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节水型器具设备;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对非传统水的利用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如内陆缺水地区可加强再生水的利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不强制实施污水再生利用。

2.4.节地系统措施

项目选址应符合地方城乡规划要求,远离各种污染源,建筑规划布局合理。绿色建筑在节地及室外环境方面的主要技术措施主要表现在采用屋顶绿化,透水绿化,空中花园,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等,以求达到充分利用场地,节约土地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室内环境质量控制

主要表现在控制室内房间的噪声级;建筑外墙、隔墙、楼板满足相关隔声标准;建筑的照明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结露;建筑物采光通风满足要求等措施。以上措施对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室内人员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2.6.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等

3.绿色建筑新技术案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本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临港重装备产业区内,项目西临E6路,东侧为E62路,南邻正茂路,北邻潇湘路。总用地面积为101539.6㎡,总建筑面积为258816.04㎡,其中地上为1883317.44㎡,地下为70498.6㎡,容积率1.8,建筑密度15.73%,绿地率35%,地块建筑最高高度56.6米,配套住宅1972套,适宜居住人数6310人。小区地下配套机动车停车位1790辆,地面配套机动车停车位250辆,配套非机动车停车位2510辆。本项目主要由高层住宅、低层配套公用建筑、公共环境空间、配电室及配套商业区地块组成(其中高层住宅28栋,低层配套公用建筑4栋,3层配套商业1栋,5栋配电室),形成一个格局规整的商业配套住宅小区。本项目1~29#楼为装配式建筑,预制装配率不小于40%。

3.2.星级定位及主要采取绿色技术措施

本工程星级定位为二星标准。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整个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全过程跟踪,通过评价标准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对项目全专业进行指导和协调工作。注重建筑与绿色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究各专业之间的合理性。设计者谨记不要出现绿色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两张皮现象,更好的把绿色建筑的技术渗透到设计内去。掌握尺度,诠释全新的绿色建筑设计。

本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内配置辅助的配套公建。在对此工程进行绿色评价时,我们根据基地内不同建筑的功能进行分别评价,以达到项目要求的二星标准。

本工程绿色建筑建筑设计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包含以下:

3.2.1项目在总体规划设计上主要做到了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与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有便捷的联系,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

3.2.2建筑体型简单,朝向接近正南北,采用降低热岛强度、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技术,外窗和玻璃幕墙保证必需的开窗面积,保证建筑物在过渡季节、夏季的自然通风;采用高性能保温隔热系统:节能外窗系统、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系统。

3.2.2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比例>40%;预拌混凝土;住宅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100%;

3.2.3在室内环境方面,主要功能房间的噪声控制达到达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楼板撞击声满足规定。建筑外窗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达到8%,并设有明卫。主要功能房间采取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

3.2.3在创新方面本工程建筑设计时采用BIM技术。本工程从方案阶段到施工图阶段BIM技术全专业及全过程运用。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3D参数化建模、设计质量审查、专业综合优化配合以及通过协同平台协调各方工作,提高设计质量及作图效率。通过BIM模型分析提高设计质量、防范工程风险。减少图纸问题,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返工,降低成本。

4.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通过采用高技术的分析优化设计手段达到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的目的,从而实现在提供优良环境的同时,便于维护和长久使用。绿色技术体系中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简单技术措施的鼓励,注重建筑与绿色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究各专业技术之间的合理性。在今天许多绿色建筑中过高地追求高新技术、昂贵的设备和材料、表面化的绿化造型感觉,在造价严重偏高、能耗暴增等问题上偏离了绿色建筑的精神,我们有责任纠正这一错误倾向。当建筑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真正原则性变化时,从事设计人的任务,不是使用新的物质技术手段去适合旧的传统的设计,而是要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明确地探索如何能够经济合理地充分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潜力的新形式和新风格。前进、革新将一直是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王钧,林宇 ,广西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研究, 绿色建筑2016(6):41-44

论文作者:唐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常见问题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论文_唐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