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邹煜, 张敏鸣, 王丽君, 商德胜, 汪启东[1]2003年在《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对 4 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于术前行动态增强MR扫描 ,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动态增强MRI参数 ,如最大增强线性斜率 (steepestslope ,SS)、增强峰值 (peakheight,PH)、增强后第 1、2、4分钟时信号强度改变率(E1、E2 、E4)等 ,分析各动态增强MRI参数及强化形态学表现 ,并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ty,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4 8例肺癌微血管密度均数为 (5 6 .0 7± 2 2 .6 1)条 /0 .74mm2 。其中鳞癌 (2 6例 )为 (4 4 .4 1± 16 .2 8)条 /0 .74mm2 ,腺癌 (2 2例 )为 (6 9.86± 2 1.4 7)条 /0 .74mm2 条 /0 .74mm2 ,MVD计数腺癌高于鳞癌 ,两者间差异有显着意义 (t =4 .6 6 6 ,P <0 .0 1)。动态增强MRI各参数SS、PH、E1、E2 、E4与肺癌MVD呈正相关 ,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 (r=0 874 ,P <0 .0 1)。结论 肺癌的微血管密度是其在动态增强MRI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宋媛[2]2013年在《肿瘤病理与DCE-MRI在评价裸鼠结肠癌血管生成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分析肿瘤病理与动态增强核磁扫描(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获得反映血管通透性的各参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方法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实用价值优越性。方法: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30例),对载瘤裸鼠肿瘤组织连续四天行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动态观察反映血管功能的参数:造影剂容积转移常量Ktr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空间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分别在第叁天、第四天核磁扫描结束后各处死15只载瘤裸鼠,对肿瘤组织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检测。将核磁共振各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观察第一天至第四天,Ktrans、Kep及MSI值逐渐增加,各时间段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e、Vp各时间段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trans、Kcp及MSI叁个参数分别与MVD计数及VEGF计分间有正相关,Ktrans、MSI与PCNA计分有正相关。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两两之间具有正相关。结论:肿瘤病理指标与影像学指标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具有一致性,DCE-MRI技术的定量参数Ktrans、Kep、MSI可以作为影像学标记物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邹煜[3]2002年在《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已有的血管基础上生出新的毛细血管,一般是从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末梢小静脉的内皮细胞出芽而成。它是机体对生长、代谢、修复、以及缺血等反应的基本生理过程。病理意义上的血管生成,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肿瘤、骨增生、缺血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肿瘤血管生成是由Folkman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实体性肿瘤在无自身血供的情况下只能生长到2~3立方毫米,继续生长则需要血管生成。在此后20多年里,有关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已就血管生成与多种实体性肿瘤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的血管生成与其生物学行为如生长、浸润、转移、分期及预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对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逐渐从基础向临床应用深入,为临床提供肿瘤的诊断、病理分期、分级和术后复发、转移、预后以及疗效等参考指标。因此,研究实体性肿瘤的血管生成,不仅能从理论上阐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机制,而且在临床上为肿瘤的防与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定量分析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多采用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计数、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等。其中MVD测定技术已成为目前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但就临床应用来说,MVD测定技术尚不是一个理想的检验手段。因为这是一项创伤性的检查,MVD测定方法较繁琐,所得结果只能反映肿瘤极小区域的血管生成情况,更无法动态地对肿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瘤血管生成活性进行功能性的评价。鉴于上述病理学方法的局限性,临床需要有一种无 创、快速、重复性好、且能反映肿瘤全貌的肿瘤血管生成的测定方法来取代病理组织学 方法。为此,研究者们尝试用影像学的方法如超声、CT、MRI、PET(正电子体层显像)等 来测定活体内肿瘤血管生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类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性研 究,而对人类在体肿瘤的研究报道则以乳腺肿瘤为主,有关其它脏器肿瘤的研究,如宫 颈癌、神经及骨骼系统的肿瘤偶见报道。 近年来,利用动态增强扫描对肺部病变的研究较多见于CT,且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为 主。由于 MR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无电离辐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以及可任意 平面成像等特点,在此领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尤其是MR 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nyl的临床应用已不仅局限于对病灶形态学的描述,还有可能对病 灶的功能性特征进行分析。它具有快捷、无创、可重复实施、可对整个肿瘤进行分析以 及可同时获取病灶的解剖及某些生理信息(如血供,渗透性等)等优点,在检测肿瘤血 管生成方面显示了很大的潜力。 本研究对50例肺癌作了动态增强MR扫描,分析肺癌动态增强MRI所获取的参数及形 态学表现,并与肺癌的WID作相关性分析,探讨动态增强MRI在评价肺癌血管生成中的 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000年4月至2002年2月期间,因胸片和/或胸部CT显示明确肺内肿块而就诊于浙 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且MR扫描前和手术前均未做过 任何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病例,共50例纳人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 31~80岁,平均年龄 59.54岁。所有病例均在 MR扫描后一周内行手术治疗,且手术记录 及病理报告完整(含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50例肺癌中鳞癌26例,其中高分化癌5 例,中分化癌10例,低分化癌11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各13 例。腺癌22例,其中高分化2例,中分化9例,低分化11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4 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8例。另2例为转移性肺癌,其原发部位分别为转移性肝癌与 和结肠癌。 一2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MR检查技术与参数: 使用 GE Signal Horizon LX.ST超导型磁共振机,线圈使用 Torso相控振表面线 圈。对比 剂采用轧,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gadolinium一diethylene tri血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浓度 0.smol/L,上海淮海制药厂),剂量为 0.Inunol /kg体重,注射速率为 2 ml/s。常规使用横轴面自旋回波(SE)序列采集 T;WI、快速

古丽巴哈·耐买提(Gulbahar·namat)[4]2016年在《DCE-MRI评价结肠癌裸鼠药物疗效效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通过建立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探讨动态增强检查(DCE-MRI)反映抗肿瘤药物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关闭的应用价值。方法:72只结肠癌裸鼠移植瘤随机分叁组,对照组:24只、抗肿瘤药物组5-氟尿嘧啶(5-FU):24只,维吾尔抗肿瘤药物组:24只,对照组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0.02ml/天,灌胃稀释维吾尔药小艾飞蜜膏,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天、7天、14天以及维吾尔药21天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动态增强(DCE-MRI)检查,再用软件测定体积转运常数(Ktrans值),速率常数(Kep值)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值),并治疗后每个时间段各处死6只老鼠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上述动态增强检查各参数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常规T1WI/T2WI中裸鼠皮下结肠癌移植瘤瘤体呈长T1长T2信号,在动态增强(DCE-MRI)成像中呈明显渐进性强化(坏死部分不强化),(1)维吾尔药物组治疗前,治疗后2天,7天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天和21天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西药组(5-Fu)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天、7天、14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值不稳定,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段与对照组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可见坏死部分,实验组血管较对照组稀疏,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与Ktrans和Kep值均正相关(P均<0.05),Ve值与各病理结果不存在相关性。结论:DCE-MRI中定量参数Ktrans值及Kep值与测定的免疫组化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我们研究工作中可以作为影像标记物,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成像参数评价抗血管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效。

丁爽[5]2013年在《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多梯度敏感因子b值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无创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后反映肿瘤血管关闭情况的应用价值,并探讨DCE-MRI及DWI技术评估抗肿瘤药物早期疗效的作用。方法:10只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连续四天进行DCE-MRI、多b值的DWI扫描及常规MRI检查,动态观察以下参数的变化: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血浆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_(ep))及各类表观扩散系数值(ADC_(3b)、ADC_(10b)、ADC_(low)、ADC_(high)、ADC_(perf)),分别于第叁天及第四天MRI扫描结束后各处死5只载瘤裸鼠行病理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检测,分析MRI各参数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随后,50只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随机分为叁组(对照组10只、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组20只、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组20只),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h、24h、48h行DCE-MRI及多b值的DWI检查,动态观察上述各参数值的变化,并于治疗后24h及治疗后48h MRI检查结束后,每组分别随机处死一半载瘤裸鼠行病理免疫组化染色,MRI各参数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无任何药物干预情况下,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K~(trans)、K_(ep)、MSI及ADC_(perf)值逐渐增加,ADC_(3b)及ADC_(10b)值逐渐减低(P<0.05)。K~(trans)与K_(ep)、MSI、ADC_(perf)四个参数之间相互均存在正相关性;而K~(trans)、K_(ep)分别与ADC_(3b)及ADC_(10b)值之间具有负相关性。ADC_(perf)值分别与MVD计数、VEGF计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ADC_(10b)与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呈显着的负相关性。K~(trans)、MSI分别与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K_(ep)与MVD计数及VEGF计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在抗肿瘤血管药物及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的干预下,叁组间各ADC值及K~(trans)、Vp、K_(ep)、MS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药物治疗后1h,各参数均明显下降;治疗后24h,抗肿瘤血管药物组中ADC_(low)、ADC_(perf)值及DCE-MRI各参数持续下降,到治疗后48h轻度恢复;而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组中各参数值在治疗后24h开始轻度恢复。在药物干预的情况,ADC_(3b)、ADC_(10b)与免疫组化结果呈负相关,ADC_(perf)、K~(trans)、K_(ep)、MSI与免疫组化结果呈正相关。Ve、Vp值与免疫组化染色之间无相关性。因子分析法分析后将K~(trans)、Vp、K_(ep)、MSI、ADC_(perf)、ADC_(low)值归为肿瘤微循环灌注因子,ADC_(3b)、ADC_(10b)、ADC_(high)值归为细胞代谢因子,Ve为综合因子。结论:DCE-MRI及多b值的DWI技术获得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可以作为影像生物标记物无创性的评价肿瘤血管生长状态及评估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后肿瘤血管的关闭情况。K~(trans)、K_(ep)、MSI、ADC_(perf)、ADC_(low)值主要用于评价肿瘤微循环灌注情况,而ADC_(3b)、ADC_(10b)、ADC_(high)值主要反映肿瘤细胞密度及组织水肿情况,Vp及Ve值的价值尚未肯定。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从肿瘤微循环灌注及细胞代谢方面全面的反映药物治疗后的早期变化,有利于药物早期疗效的评价,有望成为抗肿瘤血管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临床四期试验评估药物疗效的主要观察终点之一,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杨春山, 肖湘生, 刘士远, 周康荣, 李惠民[6]2005年在《周围型肺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周围型肺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37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MRI动态增强参数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增强后1~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6)与肺腺癌MVD的相关性,并比较VEGF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病例其MRI动态增强参数的差异。结果37例肺腺癌的MVD为68.31±19.84。MRI动态增强参数PH、SS、Emax、E1~6与肺腺癌的MVD呈正相关(P<0.001),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27,P<0.001)。26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MVD为79.47±21.35,11例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其MVD为43.16±17.85,二者之间差异显着(P<0.00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I动态增强所有参数均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P<0.001)。结论肺腺癌MR动态增强参数与MVD呈正相关,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动态增强参数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

王夕富[7]2003年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检查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 目的:在前期关于肾上腺肿块动态增强CT检查研究的基础上增加样本数量,深入进行多角度评价并验证所得结论,以促使这一检查技术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75例共85个肾上腺肿块为研究对象。85个肿块中,腺瘤44个,非腺瘤35个,增生结节6个(由于增生结节表现比较特殊,单独列为一组)。全部病变均以相同的规范化扫描条件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静脉开始注入对比剂后30s扫描,后延时1min,2min,3min,5min,7min扫描。剂量1.2ml/kg,注射速度2.5ml/s)。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T-D曲线、峰值时间PT、曲线斜率SL(上升斜率SLa和下降斜率SLd)、最大增强率Emax、廓清率Wash(相对廓清率Washr和绝对廓清率Washa)]。结果:T-D曲线分为五种类型,即A、B、C、D和E各型,曲线分布类型在腺瘤和非腺瘤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0)。腺瘤的特征曲线为A、C型,非腺瘤则为B、D、E型。腺瘤和非腺瘤间的峰值时间没有差异(P=0.174),而曲线斜率(SLa和SLd)和Emax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腺瘤的SLa大于非腺瘤,而其SLd小于非腺瘤;腺瘤的Emax高于非腺瘤。腺瘤与非腺瘤间SL和Emax的差异为T一D曲线的分型及其应用提供了依据。T一D曲线对腺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80%、87%;若不包括髓脂瘤,则分别为93%、90%、92%。Washr和Washa在腺瘤和非腺瘤I’ed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腺瘤的Washr和Washa均高于非腺瘤,并且Washr诊断效果优于Washa;7min延时点Wash诊断价值较大,Washr)34%和Washr)43%提示为腺瘤,反之则提示为非腺瘤,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77%、81%和82%、57%、71%;若不包括髓脂瘤,则分别为84%、87%、85%和82%、67%、76%。增生结节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不同于非腺瘤,而与腺瘤类似,T一D曲线为A型,7min延时点washr)34%,washr)43%。结论:肾上腺动态增强CT检查对腺瘤和非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对乏脂性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其意义更为突出,因而这一检查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付卫江[8]2016年在《恩度对Lewis肺癌成熟和未成熟血管作用差异及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部分恩度对Lewis肺癌中成熟和未成熟血管的作用差异研究背景及意义新生血管形成是多步骤、多途径的复杂现象,可见于多种生理及病理状态,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与生理状态下的区别在于肿瘤中促新生血管生成及抗新生血管生成的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所以与正常组织中大部分新生血管最终成为成熟血管不同,恶性肿瘤中既有成熟的新生血管,也有不成熟的新生血管。而且肿瘤内不同分化程度的血管所占比例的差异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相关性。血管成熟是指在血管形成的后期,血管通过内皮细胞与血管周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完成血管“重塑”的过程,包括部分微血管的退化,微血管周围某些细胞参与血管基底膜的构建,最终内皮细胞逐渐成熟,出现相应的表达分化,并和血管基底膜及各种周围细胞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以完善成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弥散功能。目前研究发现肿瘤内的新生血管生成也存在血管生成后的成熟问题,多项研究证实了肿瘤内的新生血管即有成熟血管,也有未成熟血管,而且肿瘤内的成熟血管在肿瘤的血液供应中起更重要的作用。目前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致肿瘤血管正常化仍是研究的热点,抗血管生成药物致肿瘤血管正常化的观点为提高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的疗效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和探索的方向。但目前有关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机制及发展过程仍未明确。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导致肿瘤血管正常化,是因为其治疗后肿瘤内的血管数目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可以推测其可能对肿瘤内不同分化程度的血管作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肿瘤内血管的形态、功能趋于正常化改变。已有多项研究关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后肿瘤微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及药物弥散功能的变化,但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肿瘤内的成熟血管和未成熟血管的作用差异未见报道。内皮抑素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的药物,内皮抑素的衍生物恩度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不但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蛋白质复性,并获得了更高的生物活性及稳定性。大量的基础及临床前研究证实了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同时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恩度与化疗或放疗联合应用可以使肺癌等多种肿瘤患者获益,并有多项基础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证实恩度致肿瘤血管正常化存在。但其对不同成熟程度的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差异未见报道。基于上述思路,我们设计了此项研究以观察恩度对成熟和未成熟的肿瘤血管的作用差异。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鼠Lewis肺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不同的血管标记识别肿瘤内成熟及未成熟微血管(已有多项研究证实CD31阳性而CD34阴性代表未成熟血管,而CD31阳性且CD34阳性代表成熟血管),计算恩度治疗后肿瘤内成熟及未成熟肿瘤微血管的变化来判断恩度对不同成熟度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差异,并通过双光子显微镜直观的观察恩度治疗后Lewis肺癌模型中肿瘤微血管结构形态的变化。研究方法建立40只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生长至长径约6-7mm时,随机分为4组,次日起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钠(normal saline, NS)、低剂量恩度(5mg/kg)、中剂量恩度(25mg/kg)或高剂量恩度(50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4天。用药后每天观察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并每隔一天测定小鼠肿瘤的大小。药物治疗7天后,实验小鼠尾静脉注射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D2000S),并于当日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肿瘤血管形态改变。药物治疗14天后,处死小鼠,并完整切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CD31及CD34的表达情况,并分别计数CD31及CD34标记的肿瘤血管的微血管密度(MVD)。研究结果1.药物治疗开始后,隔日测定并计算各组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的平均体积,获得各组肿瘤生长曲线,观察到药物治疗14天后,各剂量恩度治疗组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尤其是高剂量恩度治疗组更加明显(低、中、高剂量恩度治疗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991.51 ± 761.87mm3,2735.06±558.30mm3和1433.86±275.27mmm3,而对照组为4869.80±989.95mm3,P<0.05)。高剂量恩度治疗组的肿瘤体积也明显小与低、中剂量恩度治疗组(P<0.05)。2.药物治疗7天后,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小鼠正常下肢肌肉血管比较,与对照组的血管紊乱无章不同,不同剂量恩度治疗后Lewis肺癌移植瘤显微镜下观察微血管形态更加接近于正常下肢肌肉的微血管,也即:恩度治疗后导致的肿瘤血管正常化表现;并随着恩度剂量的提高,微血管的数目依次减少。3.不同标记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D31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的血管明显比CD34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的血管增多提示CD31标记血管与CD34所标记血管的显着不同。4、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恩度治疗14天后CD31MVD均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高剂量恩度治疗组(低、中、高剂量恩度治疗组CD31MVD分别为61.56±6.53、52.80±5.77和39.22±6.94,与对照组68.98±7.62相比,P<0.05)。然而,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恩度治疗14天后CD34MVD并未见明显减少(低、中、高剂量恩度治疗组CD34MVD分别为28.02±3.15、26.52±2.54和24.68±4.13与对照组27.54±2.98相比,P>0.05)。5、CD31+ CD34或CD31 MVD减去CD34 MVD代表未成熟的血管,而CD34+代表成熟血管。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恩度治疗后,CD31 MVD减去CD34 MVD值明显下降,并且随着恩度剂量的增加,这种下降更不明显。(低、中、高剂量恩度治疗组CD31MVD-CD34MVD分别为3.54±5.97,26.28±5.33和14.54±3.61与对照组41.44±6.62相比,P<0.01);而CD34无明显变化,提示不同剂量的恩度主要抑制了未成熟血管,而对成熟血管无显着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不同剂量的恩度对Lewis肺癌移植瘤有抑制作用,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提高,这种抑制作用逐步增强。2、CD31免疫标记及CD34免疫标记所标记的Lewis肺癌移植瘤中的微血管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据此判断肿瘤内存在的成熟血管及未成熟血管。3、不同剂量恩度治疗第7天,有肿瘤血管形态趋于正常血管的变化趋势。4、不同剂量的恩度作用14天后,主要表现为肿瘤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下降,而CD34标记的成熟血管的微血管密度变化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可得出结论恩度主要抑制了肿瘤内的未成熟血管,而对成熟血管无明显抑制作用。第二部分超声造影评价恩度治疗后Lewis肺癌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已经逐渐发展为包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致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微环境等涉及各个方面的多方探索。由于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作用于肿瘤内异常的新生血管,其治疗首先导致肿瘤新生血管的变化,继而会引起肿瘤内血容量、血流灌注速度及其它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因为这种新生血管的改变和肿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早期不一定伴随有肿瘤的缩小,所以采用观察肿瘤体积变化的方法来判断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的疗效显然不能早期预测疗效甚至是不科学的。所以监测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后肿瘤微血管的改变或者某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成为临床上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有效指标。肿瘤内新生血管数量及结构异常、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导致肿瘤组织内血容量、血液灌注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肿瘤影像学检查异常增强的理论基础,而新生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血管的正常化也就可以表现为其原有异常强化形式的改变,所以目前很多影像学手段被探索用于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后的疗效评估,这些手段主要包括:CT、MRI、核医学技术及超声造影。而其中超声技术因其易于进行、可携带、低耗费、超安全,卓越的空间分辨率和实时影像能力在临床获得最广泛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最早应用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在乳腺、肝脏等某些器官有独特的影像技术优势。近年来多项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探索其作为判断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肿瘤后的早期疗效评估,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结果,但大多集中在与微血管密度相关的无创性显示肿瘤微血管数目减少及肿瘤血流灌注下降的方面,关于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早期阶段的肿瘤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内的肿瘤血液灌注及血流动力学动态改变报道极少,而这对于判断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与放化疗联合应用的最佳时间剂量模式至关重要。恩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抑制肿瘤血管及致肿瘤血管正常化已被多项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证实,但尚没有研究探索恩度治疗后肿瘤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进行腹腔内注射恩度治疗或生理盐水对照治疗,每隔2天行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观察两组肿瘤各血流灌注参数: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及平均通过时间的变化,观察恩度治疗后肿瘤内血流动力学的动态改变特定,并于治疗结束后,行免疫组化CD31的微血管密度计数,并将超声造影参数与肿瘤的微血管密度进行相关性比较,旨在探讨恩度治疗后各超声造影参数的动态变化来推断恩度导致的肿瘤微血管结构或功能变化。研究方法建立12只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生长至长径约6-7mm时,随机分为2组,次日起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钠(normal saline,NS)或恩度(5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4天。用药后每天观察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并每隔一天测定小鼠肿瘤的大小。药物治疗后,分别于第2、5、8、11、14对各动物模型移植瘤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应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获取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药物治疗14天行超声造影检查后,处死小鼠,并完整切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CD31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比较各超声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移植瘤,动态观察各组移植瘤大小并记录,药物治疗结束时,对照组及恩度治疗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分别为:生理盐水组:5098.88±498.17mmm3,低剂量恩度治疗组:4374.21±242.05 mm3,P<0.05。2、分别在药物治疗治疗后2、5、8、11和14天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每次测量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恩度组的峰值强度逐渐低于对照组,于第11天时与对照组开始有显着性差异(25.89±10.27dB vs 35.17±12.33 d. P<0.05):恩度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达峰时间均较对照组略延长,至第8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10.54±5.36 vs 6.54±4.23 at day 8,P<0.05),第14天时达峰时间差异不显着。而恩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平均通过时间略有缩短,从第5天即开始有统计学差异(59.35±11.22 vs 82.25±11.36 at day 5,P<0.05),至第11天以后又不再有差异。3、实验结束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微血管密度为72.93±12.20,恩度治疗组的微血管密分别为54.07±10.76。与对照组相比,恩度治疗组的微血管密度显着减少,恩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对超声造影定量及拟合曲线分析(团注法)测定的肿瘤灌注参数与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微血管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峰值强度(PI)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82,P<0.05),而其它参数: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与微血管密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1、超声造影可以用于评价恩度治疗后Lewis肺癌移植瘤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其指标的变化可以从一些方面反映肿瘤微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变化。2、在恩度治疗过程中,不同的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参数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这些不同的参数代表肿瘤微血管结构或功能对血流灌注的影响。3、峰值强度主要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相关,而平均通过时间及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不相关,结合这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提示恩度在致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下降以前就有肿瘤内血管结构及功能的趋于正常改变,从而导致了某些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即所谓的肿瘤血管正常化。

刘恺[9]2013年在《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参数与EGFR、MMP-9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参数与EGFR、MMP-9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简介CT灌注作为一种无创、定量的检查方法,其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诸多研究表明几个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VEGF等基因的表达存在相关关系。但此类研究所选取的目的基因多数局限于VEGF,且采取免疫组化这一非定量手段作为基因表达程度的测定方法,不适合此类定量研究。EGFR作为肿瘤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的调控靶点,也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靶点。许多研究表明,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的有效性关系密切,因而对肿瘤预后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但其表达程度的测定只能建立在手术获取肿瘤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EGFR作为一个已知的血管生成因子,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其表达程度与VEGF表达程度也存在着相关性。因此,依赖EGFR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其表达程度就有可能与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的CT灌注参数建立关系。MMP-9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与肿瘤转移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其破坏血管内皮完整性、改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已被之前研究证实。因此,依赖此作用,肿瘤组织增大的血管通透性就有可能被CT灌注参数PMB的改变所反映。基于上述假设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选取之前研究未涉及的两个基因EGFR、 MMP-9作为靶点,并采取之前此类研究未使用过的RT-PCR这一更为准确的方法作为基因表达程度的测定工具,定量分析这两个基因的表达程度与各灌注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目的建立CT灌注成像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EGFR、MMP-9表达量的相关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利用CT灌注这一无创手段评估肿瘤两个基因表达情况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收集我院疑“肺占位”行胸部CT增强检查的患者,对其进行CT灌注扫描,并利用CT引导下穿刺术获取肿块组织样本,最后通过手术、病理、生化等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者共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范围36~75岁,平均年龄59.81±11.39岁。另取1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组织样本作为相对表达量测定的阴性对照,男7例,女3例;年龄范围30~73岁,平均年龄51.90±14.82岁。2.CT灌注成像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 (Germany);双筒高压注射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注射液;后处理工作站CT workplace (Syngo2008G;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Germany)。首先对患者进行CT平扫。灌注层面在上述平扫所得图像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以平扫所见肿瘤最大层面为中心,采用轴扫方式进行多层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若所选层面肿瘤坏死广泛,则酌情选取实性成份较多的邻近层面作为中心层面。曝光条件100kV,120mAs;旋转时间1s;层厚5mm;重建间隔5mm;z轴覆盖28.8mm;探测器宽度24mm×1.2mm;重建卷积核B30, FOV353mm。对比剂注射方案: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350mgI/ml),总量50ml,速率6ml/s;随后以6ml/s速率跟注60ml生理盐水。扫描于造影剂注射开始时延迟7s启动;采集次数31;采集间隔1s;采集总时间为31s,获取共155幅的图像序列。灌注图像后处理待穿刺术后且得到明确的病理结果后进行,使用后处理工作站(CT workplace; Siemens)中的VPCT Body (Syngo2008G;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Germany)软件包进行分析。图像加载完毕之后,首先对图像进行运动校正。之后,手动剔除仍然无法校正或由于对比剂进入大血管而产生严重的星芒状伪影引起曲线较大波动的图像。ROI采取手动绘制,参照之前CT引导下穿刺CT图像,尽量选取取材区域位置的组织进行分析。软件计算生成ROI的BF. BV、TTP、PMB四个参数的伪彩图。记录各灌注参数数值,以及X线辐射剂量。3.组织标本采集和贮存本研究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方法对肿瘤组织进行取样,并进一步利用RNAlater溶液保存样品。采用西门子SOMATOM PLUS4CT扫描仪;全自动活检穿刺抢(PAJUNK(?),德国),胸穿包,金属体表标记物;Eppendorf管、RNAlater溶液(Omega Bio-Tek,美国)。术前完善患者临床检查,禁食4h。术者根据CT片显示病变的部位为患者选择相对舒适的体位。首先对患者进行CT平扫,根据CT图像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等。穿刺点消毒后,行局部麻醉至胸膜,在患者屏气时快速进针至病灶后再次对病灶扫描,以确定针尖在病灶内的位置,当穿刺针尖达到预定位置后切割取材。一般切割槽内可获得1.5-2.0cm×0.1cm大小的线头虫样组织标本。将标本浸入盛有RNAlater溶液的Eppendorf管中。并进一步移至-20℃条件下贮存。4. RT-PCR测定基因相对表达量取出组织标本,经过“组织总RNA抽提→去基因组→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逆转录→定量PCR”几个步骤,用2-ΔΔCt法计算计算出每个肿瘤组织样本EGFR、MMP-9两个基因相对对照样本的相对表达量。反应条件:50℃2min;95℃2min;95℃15s,60℃32s读板,40cycles;融解曲线分析:温度60℃-95℃。每个样品重复实验叁次,结果取平均值。所使用的试剂和设备详见正文。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版本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非正态分布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s检验),两个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肺癌CT灌注参数BF、BV、 TTP、PMB与EGFR mRNA、MMP-9mRNA的相对表达量(2-ΔΔCt)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s相关性检验,双变量不满足正态分布者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统计21例肿瘤标本经病理检查均为NSCLC,其中鳞癌7例,腺癌13例,大细胞癌1例;1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中,7例慢性炎症,2例为充血水肿的肺组织伴轻度纤维增生,1例为炎性假瘤。肺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χ2=0.472,P=0.492)、年龄(t=-1.640,P=0.112)无统计学差异。(注:对照组不参与的相关分析,仅作为RT-PCR计算相对表达量的阴性对照)2.CT检查X线辐射剂量21例受检者CT灌注扫描的平均DLP为418.0mGy*cm,胸部平扫平均DLP为513.9mGy*cm,平均总DLP为1421.6mGy*cm;与常规检查相比,本研究所采用的灌注扫描方案辐射剂量为胸部平扫剂量的0.81倍,占检查总剂量的29.4%。3.EGFR、MMP-9mRNA表达情况肺癌组EGFRmRN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Z=-2.747,P=0.006),高表达者占肺癌组总数的76.19%;肺癌组MMP-9mRN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Z=-2.197,P=0.028),高表达者占66.67%。4.各灌注参数与EGFR. MMP-9表达量相关性相关分析示:BF(r=0.213,P=0.353)、 BV (r=0.403,P=0.070)、PMB (r=0.153, P=0.507)与EGFR表达无显着相关性,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趋势,以BV最为明显;TTP与EGFR表达无显着相关性,相关趋势亦不明显(r=0.035,P=0.881)。PMB与MMP-9表达存在显着相关(r=0.474, P=0.030); BF (r=0.227, P=0323)、 BV (r=0.272, P=0.233)与MMP-9表达相关性不显着,但存在相关趋势;TTP与MMP-9表达无显着相关性及相关趋势(r=-0.004,P=0.987)。结论1.NSCLC病人肿瘤组织EGFR的表达程度与CT灌注参数BF. BV之间相关性不显着,但存在相关趋势,推测其原因可能由于EGFR影响了肿瘤血管生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由代表血流量和血容量的参数BF, BV所反映,但此作用尚不够显着以构成统计学意义。2.与BF相比,BV与肿瘤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趋势更高,提示EGFR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诱导作用可能更多体现在改变血管形态这一方面。3. NSCLC病人肿瘤组织MMP-9的表达程度与CT灌注参数PMB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MMP-9升高了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并促进了肿瘤微血管基底膜的降解,使得血管内皮完整性降低,而最终导致代表血管通透性的参数PMB升高。第二部分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参数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背景和意义简介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功能区18-21号外显子的突变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的前提,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群体的筛查。而目前突变的检测有赖于手术获取肿瘤标本。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肿瘤EGFR活性增强,而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之前研究证实EGFR的活性增强可导致VEGF表达和活性上调,进一步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近几年已有几项关于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肿瘤影像学差异的研究,如两种类型肿瘤CT平扫征象差别的分析(发表于Radiology)和PET/CT标准摄取值的差异,但目前尚无关于CT灌注方面的研究。CT灌注作为一种无创、定量的检查方法,其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诸多研究表明几个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VEGF等基因的表达存在相关关系。那么,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肿瘤在血管生成方面的差异是否能够被CT灌注参数无创的检测到呢?如果可以,那么CT灌注参数是否可以进一步作为EGFR存在突变与否的预测指标呢?基于此假设,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目的通过比较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CT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别,以达到利用CT灌注参数为判断EGFR突变情况提供帮助的目的。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分组:根据病人肺癌组织EGFR基因的18、19、20、21号4个外显子之一是否存在突变,将21例肺癌病人分为EGFR突变型组和EGFR野生型组。其中突变型组共9例,男4例,女5例;年龄范围36~75岁,平均年龄57.44±12.63岁;野生型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范围43~73岁,平均年龄61.58±10.57岁。2.CT灌注成像:利用CT灌注成像获得肿瘤的BV、BF、TTP、PMB四个参数,具体方法步骤同第一部分。3.组织标本采集和贮存本研究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方法对肿瘤组织进行取样,取出的组织样品浸入10%甲醛固定液内,具体方法步骤详见第一部分。浸泡于甲醛固定液中的组织进一步进行石蜡包埋,制作石蜡切片。4. EGFR基因突变检测(PCR荧光探针法)本研究样本取材后,由我院病理科制作石蜡组织切片,并交送我校**省分子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进行EGFR突变检测。仪器和器材详见正文,主要步骤包括“石蜡组织DNA提取EGFR基因荧光检测→检测结果判定”。本研究使用人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Human EGFR mutation detection kit)吉菲源(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采用PCR体外扩增的方法以及实时荧光Taqman探针法,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来检测标本中EGFR (exon18)、 EGFR (exon19)、EGFR (exon20)、EGFR (exon21)突变情况。根据标本内参基因Ct值<38或≥38来分情况判断,详见正文。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版本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s检验),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灌注参数进一步作ROC曲线以评价其预测EGFR突变的判别效果,两个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统计EGFR突变型组9例,在本研究中突变发生率为42.9%;其中exon18、exon19、 exon20、exon21四个外显子的突变例数分别为0、5、1、4(其中一例同时存在exonl9、exon20两个位点的突变);肿瘤标本经病理检查,鳞癌2例,腺癌7例。EGFR野生型组12例中鳞癌5例,腺癌6例,大细胞癌1例。两组组之间性别(χ2=1.037,P=0.309)、年龄(Z=-0.712,P=0.476)无统计学差异。2. EGFR突变型组与EGFR野生型组间灌注参数的比较EGFR突变型组的四个灌注参数BF (t=1.939, P=0.070)、BV (r=1.567, P=0.134)、TTP(t=0.106,P=0.917)、PMB (t=1.146,P=0.266)均高于野生型组,且BF、BV之间的差别较明显,各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3.灌注参数预测EGFR突变的ROC曲线分析ROC曲线分析中,我们选取灌注参数BF、BV和PMB来预测EGFR的突变情况。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BF:0.741(95%CI:0.516-0.966, P=0.065, SE=0.115),BV:0.648(95%CI:0.401-0.895, P=0.256, SE=0.126)、PMB:0.583(95%CI:0.329-0.838, P=0.522, SE=0.130),叁者预测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BF取值32.475时,其预测EGFR突变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7.7%,约登指数为0.556,达到最大值。结论1.EGFR突变型NSCLC病人灌注参数BF, BV较野生型者高,可能系突变导致EGFR活性增强,进一步导致VEGF产生增多并血管生成增多,而致使代表血流量、血容量的参数BF. BV升高,但此过程可能尚不够显着以构成统计学差异。2. NSCLC病人的BF、BV、PMB指标尚不足以作为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可靠依据,但在无法通过手术获取组织标本的情况下,灌注参数可为EGFR突变与否的判断提供辅助信息。

崔磊[10]2016年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自由呼吸、呼吸门控和屏气叁种方法所测肺癌表观扩散系数的一致性研究目的:探讨自由呼吸、呼吸门控和屏气叁种成像方法所得肺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一致性。方法:利用Siemens 3.0T MR仪对22例肺癌患者行自由呼吸、呼吸门控和屏气叁种方法的DWI,两位观察者独立测量病灶的ADC值二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法)比较各种成像方法所得肺癌ADC值差异,并评估叁种方法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一致性。数据分析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个体间变异系数(WCV)以及Bland-Altman图。结果:观察者1测量屏气、呼吸门控和自由呼吸叁种成像方法ADC值为(1.289±0.320)×10-3mm2/s、(1.292±0.270)×10-3mm2/s和(1.365±0.299)×10-3mm2/s,观察者2依次为(1.280±0.256)×10-3mm2/s、(1.300±0.271)×10-3mm2/s和(1.357±0.292)×10-3mm2/s。不同成像方法所得ADC值无统计学差异(观察者1:F值=0.909,P=0.406;观察者2:F值=0.945,P=0.391)。叁种成像方法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ICC:0.913~0.998,WCV:3.4%~5.7%)。结论:自由呼吸、呼吸门控和屏气叁种方法所测肺癌ADC值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第二部分肺癌CT和MRI长径测量的一致性研究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及中央型肺癌进行MRI常规序列(T1WI、T2WI、DWI)和CT的形态学测量之间的一致性,为两者交替使用评估肺癌疗效提供参考标准。方法:53例肺癌患者,使用西门子公司16层MSCT和64层MSCT扫描仪、3.0T Verio MR仪扫描,得到各横断面图像,按照RECIST1.1标准对各图像进行测量,包括CT平扫肺窗、CT增强纵隔窗(动脉期)、MRI轴位T1-VIBE、T2-BLADE和DWIb0、DWIb300、DWIb800肺癌的最大长径。所得长径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一致性分析,使用Bland-Altman图评估测值点分布情况,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CT、MRI所得肺癌长径的差异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3例周围型肺癌和20例中央型肺癌,无论是平扫肺窗还是增强纵隔窗,CT所得肺癌的长径与MRI常规序列(T1-VIBE、T2-BLADE、DWIb0、DWIb300、DWIb800)所得长径的一致性均较好(ICC>0.75)。对于周围型肺癌,CT平扫肺窗或增强纵隔窗所得肿瘤长径与MRI各序列(T1-VIBE、T2-BLADE、DWIb0、DWIb300、DWIb800)所得长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对于中央型肺癌,CT增强纵隔窗所得肿瘤长径与MRI各序列(T1-VIBE、T2-BLADE、DWIb0、DWIb300、DWIb800)所得长径均有差异,而T1-VIBE、T2-BLADE序列所得肿瘤长径与DWI(b=0、300 s/mm2、800 s/mm2)序列所得肿瘤长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CT与MRI常规序列(T1WI、T2WI、DWI)在形态学测量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互相取代;而中央型肺癌CT增强与MRI常规序列(T1WI、T2WI、DWI)存在差异,在交替使用评估肺癌疗效时需引起重视;DWI肺癌长径测量与T1WI、T2WI一致性较好,提示DWI不仅能提供功能学信息还能提供较为可靠的形态学信息。第叁部分非小细胞型肺癌CT灌注参数与表观扩散系数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非小细胞型肺癌CT灌注参数与ADC值的相关性,为CTP与DWI在疗效评估方面是否可以作为技术的补充提供依据。方法:自2012年2月~2014年8月间在本院行CTP与DWI检查的肺恶性肿瘤患者共纳入23例(23个病灶)。CTP扫描采用64排CT扫描仪,对比剂注入6秒后开始扫描,扫描时间45s。重建层厚4×7.2mm,矩阵512×512,z轴覆盖范围2.88c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优维显(370mg I/ml)50ml,注射速率一般为5.0~6.0ml/s。通过工作站(MMWP,Siemens)自动生成MIP及一系列灌注伪彩图,包括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Patlak血容量(PBV)图、起始时间(TTS)图、达峰时间(TTP)图、表面通透性(PMB)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等。找到肿瘤所在层面,画取病灶固定面积法ROI和最大面积勾勒法ROI。DWI采用Siemens 3.0T Verio MR仪,采用横轴位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b值选择分为叁个b值(b=0、300s/mm2、800s/mm2),层厚5 mm,层间距6 mm。在后处理工作站(Syngo VE40A,Siemens)生成b=0、300s/mm2时的ADC图,b=0、800s/mm2时的ADC图以及b=300s/mm2、800s/mm2时的ADC图,ROI选择同上。对两种ROI所得的灌注参数、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同一ROI下CT灌注指标与不同b值所得的ADC值间的相关性,r≥0.7表示高度相关,0.4≤r<0.7表示相关性一般,r<0.4表示相关性较差。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所有灌注参数指标中,只有BF、BV与MTT会因ROI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而BV(P)、TTS、TTP以及PMB(P)与ROI的形态无关。无论是何种b值所得的ADC值,两种ROI所得的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此外,同一ROI下,不同b值所得的ADC值也有差异。所有灌注参数中只有ROIf下,PMB(P)与ADC(b=0、800s/mm2)及ADC(b=300s/mm2、800s/mm2)相关性一般,呈正的直线关系(r=0.433,P=0.039;r=0.537,P=0.008),其余灌注参数与ADC值均无相关性。结论:肺癌所得CTP参数与ADC值的相关性较差,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在肺癌的相关应用中,CTP与DWI应作为技术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价值。第四部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型肺癌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目的:以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体生存率(OS)为标准,评估CTP和DWI各参数在NSCLC放化疗疗效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2年2月~2014年8月间在本院行CTP与DWI检查的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患者共23例(23个病灶)。治疗前进行CTP和DWI扫描。CTP扫描采用64排CT扫描仪,对比剂注入后6秒开始扫描,扫描时间45s。重建层厚4×7.2mm,矩阵512×512,z轴覆盖范围2.88c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优维显(370mg I/ml)50ml,注射速率一般为5.0~6.0ml/s。通过工作站(MMWP,Siemens)自动生成MIP及一系列灌注伪彩图,包括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Patlak血容量(PBV)图、起始时间(TTS)图、达峰时间(TTP)图、表面通透性(PMB)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等。找到肿瘤所在层面,画取病灶固定面积法ROI和最大面积勾勒法ROI。DWI采用Siemens 3.0T Verio MR仪,采用横轴位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b值选择分为叁个b值(b=0、300s/mm2、800s/mm2),层厚5 mm,层间距6 mm。在后处理工作站(Syngo VE40A,Siemens)生成b=0、300s/mm2时的ADC图,b=0、800s/mm2时的ADC图以及b=300s/mm2、800s/mm2时的ADC图,ROI选择同上。标准方案进行同步放化疗,疗效评估按照RECIST 1.1标准,计算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使用Kaplan–Meier分析并绘制PFS和OS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因素生存曲线的差异,并确定最佳阈值。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2年PFS和OS生存率的各种预测因子,再使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找出独立预测因子。检验水准为0.05。结果:临床分期:IIB4例(17.4%),IIIA期6例(26.1%),IIIB期9例(39.1%),IV期4例(17.4%)。2年PFS和OS生存率分别为30.4%(7/23)、39.1%(9/23)。临床分期与PFS和OS生存率无显着相关(P值分别为0.223和0.112)。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对PFS和OS有独立预测价值的CTP参数为:BFm(P=0.002,HR=3.98),PMB(P)m(P=0.001,HR=4.12)。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对PFS有独立预测价值的ADC值为:ADC2m(P=0.001,HR=4.53),对OS有独立预测价值的ADC值为:ADC2m(P=0.005,HR=3.99),ADC3m(P=0.027,HR=2.44)。建立预测评分模型:凡符合BFm≥46.10 ml/100ml/min、PMB(P)m≥30.95 ml/100ml/min或ADC2m≤1.52×10-3mm2/s记为0分,否则记为1分,每个病例最高为3分,最低为0分。总共分为3组:0/1分组、2分组、3分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6、17、11月,中位OS分别为29、21、12月,2年PFS生存率分别为71.4%、18.2%、0.0%,2年OS生存率分别为85.7%、27.8%、0.0%。不同分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临床分期对预测NSCLC放化疗疗效价值有限。CTP参数BF、PMB(P)和ADC值(b=0,800 s/mm2)对PFS和OS有独立预测价值,以之为基础的评分预测模型有更高的疗效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J]. 邹煜, 张敏鸣, 王丽君, 商德胜, 汪启东.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2]. 肿瘤病理与DCE-MRI在评价裸鼠结肠癌血管生成中的对比研究[D]. 宋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3].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 邹煜. 浙江大学. 2002

[4]. DCE-MRI评价结肠癌裸鼠药物疗效效能的研究[D]. 古丽巴哈·耐买提(Gulbahar·namat).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5]. 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D]. 丁爽.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6]. 周围型肺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J]. 杨春山, 肖湘生, 刘士远, 周康荣, 李惠民.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7].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检查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 王夕富. 天津医科大学. 2003

[8]. 恩度对Lewis肺癌成熟和未成熟血管作用差异及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评价[D]. 付卫江. 山东大学. 2016

[9].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参数与EGFR、MMP-9的相关性研究[D]. 刘恺. 南方医科大学. 2013

[10].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D]. 崔磊. 苏州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