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态势与组织调整策略分析_汽车论文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态势分析与组织调整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汽车市场论文,战略论文,组织论文,竞争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当前,一个增长迅速、潜在需求巨大的汽车市场正在中国形成。作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厂商纷纷看好这个市场,千方百计企图挤占一块份额。而国内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势下,中国汽车工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从有效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目的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实行产业组织调整战略的设想。

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从1953年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1994年,年产量达140万辆的规模,产品结构呈现以中型货车为主,重、轻、微型货车等多品种商用车、专用车、客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轿车比例迅速上升,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已接近国外80年代水平。随着汽车市场的全球化,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呈现以下几种发展态势:

(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但基本局限于国内

1.1994年全世界汽车产量超过5000万辆,其中1/3用于出口,贸易金额超过2500亿美元,约占全世界出口商品贸易额的10%。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虽有40多年的历史,但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为缓慢,产品结构单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虽有长足发展,但与世界汽车先进生产国相比,产品批量小,技术档次低,缺少竞争力,在市场上难以同这些国家抗衡。1994年,中国汽车出口为18648辆(台),实现销售收入5.14亿美元,占本国汽车总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为0.14%和3.0%左右;仅占世界汽车贸易额的0.2%,即使把发动机、摩托车等算上也只占0.6%。

2.世界汽车工业先进生产国,凭借其资金、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大举入侵中国这个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仅以轿车为例,中方与外商合资合作的大企业已不少于8家(见下图):

3.尽管我国对进口汽车及组装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政策,但1994年,我国汽车商品(含发动机、零附件、摩托车等)进口461221.90万美元,出口仅149827.42万美元,进口是出口的3.15倍。

4.从产品结构看,1994年我国产车140万辆,其中轿车约25万辆,货车、客车、改装车等约115万辆,两者之比为18∶82。我国汽车工业以货车为主,轿车为辅的生产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一时都难以大批量打出去。

由上述几点不难看出,国内企业不仅自己要在本国的汽车市场上相互竞争,而且还受到外国厂商的强力挤压;今后市场角逐的重点是轿车,因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薄弱之处,也是市场需求最大之处。

(二)企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市场集中度将有较大提高

我国各种类型汽车厂1994年在册数为997家,生产10万辆以上的汽车厂仅有3个:东风汽车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集中度为54%。即使把年产万辆以上汽车厂加起来,也只不过25家。企业小而散可见全貌。多年来,由于汽车产品短缺,在产业平均利润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的情况下,各地受利益驱动纷纷建厂。但近几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较快,汽车市场已由卖方转为买方,市场低速运行,造成汽车全行业效益下降,加之税制改革、税率并轨及原材料涨价,职工工资增加,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使中小企业步履维艰,虽采取以销定产、限产压库等措施,也难以渡过难关。规模大的企业“锦上添花”,规模小的企业“雪上加霜”,两极分化非常明显。如上海桑塔纳轿车近几年产量大幅度增长,1994年完成11.5万辆,增速15.3%;实现满产满销,利润增长60%,市场占有率达47%。一汽解放轻型车利用其488发动机批量投产的优势,以每年20000辆的增速占领市场,给同类车生产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一大批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缺、技术上不去,日子非常难过。汽车市场供大于求,使一大批中小企业认识到,要竞争首先要联合,不联合,则不能生存。他们纷纷向大型骨干企业靠拢,汽车工业企业走集团化之路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市场条件逐步完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将并存

中国汽车市场既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又是一个亟待培育的市场。只有开发和培育一个有序竞争、规范、高效的市场,才能促使汽车需求持续增长。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必然要损害汽车工业的发展。当前完善市场条件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为此,政府应继续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打击力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

从总体上看,中国汽车工业集中度不高,但对市场细分,某些车类、某种车型的集中度却是相对较高,差别度较大。如奥迪轿车在中国属高档车,建设规模年产3万辆,1994年实产2万多辆;桑塔纳轿车属中档车,建设规模年产15万辆,1994年已达11万辆;夏利轿车属家庭用车,建设规模年产15万辆,1993年年产4.8万辆。他们虽都是轿车类,但各自车型、档次不同,在市场领域都占有较大的份额,而且也难以相互取代,因此价格行为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方面。如桑塔纳轿车近几年来,车价频频下调,其目的就是凭借其已形成的规模优势,通过降价竞争,形成阻止进入价格,维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抬高新竞争者的进入门槛。在利用价格行为作为竞争手段的同时,非价格行为也将被大企业同时采用,特别是在产品的技术开发上将得到集中的体现。

(四)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将进一步加强

1994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排序中,汽车工业为36个;前10名中有3个;同年度,在中国机械工业百家最大工业企业中,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中国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公司名列前三名。这一方面显示了汽车工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大企业通过强化产品开发和内部组织管理,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竞争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竞争的特点:一是更加重视新品开发,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中去的时间,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加新技术含量,提高效益。二是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形成配套、大批量的生产能力,奠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整体实力。同时,在内部的组织管理上,一方面用更大的精力组建企业集团,甚至向跨国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为降低X—非效率,提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程度,在改革上“大动干戈”,通过强化管理、精简机构、压缩定员,力求降低成本。中国一汽集团1994年机构压缩228个,压缩定员10970人,实现了人员负增长,就是一个例证。

二、实施产业组织调整是提高汽车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提高我国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研究汽车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成功经验。汽车工业的特点主要有四:

(1)规模化。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明显的递减,规模效益的特点十分明显。根据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分析,一种车型产量同生产成本关系为:

年产1000辆上升到年产5万辆,其成本下降40%;

年产5万辆上升到年产10万辆,其成本下降15%;

年产10万辆上升到年产20万辆,其成本下降10%;

年产20万辆上升到年产40万辆,其成本下降5%;

年产量大于40万辆,其成本下降小于5%;

年产量大于100万辆,其成本下降不明显。

(2)资本密集度高。

资本密集度不仅体现在一次性投资量大,生产流通占用资金多,而且突出体现在技术装备密集。先进汽车工业国家已广泛采用专用机械、自动化流水线和自适应机器人,使汽车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国际间各大汽车公司竞相加大生产设备的投资,人均装备率不断上升,日本平均为20万美元(丰田公司达30万美元),美国平均为10万美元,德国是8万美元,而我国平均为4000美元。

(3)综合技术性强。

汽车对高新技术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高新技术的主要应用支撑产业之一。现代汽车从设计到生产,与化学、冶金、机械、电子等产业紧密联系。以电子应用为例,包括发动机、电控喷射装置、电子换档、电子悬架系统、电子动力转向、电动调整座椅、自动油耗报警、CD装置等等,电子产品在汽车上应用已占整车价格的20—30%。世界上60%的机器人应用于汽车生产,各种新材料,如新型陶瓷、粉末冶金、工程塑料、铝及其合金、高强度钢材等都能在汽车上找到用武之地,甚至连卫星导航系统也能在汽车上找到实验场所。技术进步对汽车工业的产值增长贡献率已达50—70%。

(4)产业关联度大。

据有关部门计算,汽车产业关联度、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按日本的计算,生产一辆汽车,仅在制造业内其波及效果就达到2.67,估计其它行业涉及效果要大于5。在美国,汽车工业用去橡胶产品的75%,钢材产品的15%,机床产品的40%,玻璃产品的20%,铝材及其合金的20%。汽车工业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等等。

从上述主要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发展汽车工业对带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把汽车作为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加以发展,并且非常重视实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战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韩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60年代,比我国晚10年时间。1977年产量达10万辆,1978年达15万辆,1988年达100万辆。从10万辆发展到100万辆用了11年时间,1995年产量达262.8万辆,而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是主要汽车生产国中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实现经济规模,提高生产集中度,是发展汽车工业的一条规律,我国要提高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走这条路子。

三、我国汽车工业实施组织调整战略的重点

要实施汽车工业组织调整战略,首先对宏观经济背景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时间日益迫近;汽车工业面临着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的汽车市场已从单一的公费购车而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上升趋势明显,等等。这表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要的转折。因此,要从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进而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这里仅从实施汽车工业组织调整的角度,提出三个重点:

第一,产品结构调整要以创名牌轿车,特别是经济型名牌轿车为主。这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从重视货车调整到重视轿车发展。这个转变已经开始,但远未完成。1994年轿车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仅占整个汽车年产量的18.2%。而目前全世界汽车生产量中,轿车占3/4以上。轿车工业是汽车工业的主体和中坚,发展汽车工业就必须发展轿车生产,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子。现在对中国要不要发展自己的轿车工业仍然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多、路况差、油料缺,不适合发展轿车工业。但现实情况是,随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基础工业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国的轿车市场已经出现,并且呈大幅度上升之势,1993年私人汽车拥有量已达155.77万辆,其中乘用车59.85万辆。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轿车保有量为600万辆,当年需求量为100—140万辆左右。2010年轿车保有量为2000万辆,当年需求量为350—400万辆左右。因此,现在不是要不要发展轿车工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道路、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的问题。应适应消费需要,加快相关建设才是根本之途。当然,道路建设终究赶不上汽车生产量,在一段时间内可采取城市定点、定时实行交通管制的方法。另外,从国外经验看,有小轿车的人上下班也未必自己开车,大都乘地铁、火车、巴士,因为公交更快、更经济。

二是从主要发展中、高级轿车,调整到重视经济型轿车的发展。经济型轿车,通常指发动机排量小于1.6L的低档车。发展经济型轿车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1)中国轿车工业自身能力薄弱,设计开发能力较差,生产经济型轿车与生产中、高档轿车相比,投资相对较少,设计制造工艺和技术要求相对较低。(2)生产小巧、省油、价格低的经济型轿车,适应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能够吸引私人购买,使轿车尽早进入居民家庭。(3)中、高档轿车主要是公务、业务和商务用车,需求量相对有限,价格也较高。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费购车,追求档次高档化,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好事。而家庭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经济型轿车有利于把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另外,从国际市场看,低档车保有量也是最高的。世界几乎所有大的汽车公司都生产排量1.0L—1.5L的轿车,并且还都是他们所有车型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之一。

三是从多品牌经济型轿车,调整到向创名牌发展。中国经济型轿车目前发动机排量低于1.6L,规模相对较大的是夏利、奥拓、云雀三家。品牌过多就变成了杂牌,这样不仅布点多、投资高,风险大、批量上不去,而且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也没有保证。必须从轿车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即使对经济型轿车的品牌也要严格管起来。

第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要以治散、治乱为重点,优化结构,组建集团,提高产业规模经济水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报告认为:汽车规模经济的临界值,即最低有效批量,50年代中期为60万辆(企业规模不同),60年代中期为100万辆,70年代中期已达到200万辆。一般认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国家汽车工业最小经济规模为200万辆。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为:排量1—2L级轿车制造厂,单系列为25—30万辆;2个系列为50—60万辆;装配厂为10—15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专业厂为10—12万辆。由此可见,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要求最高的产业之一。而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恰恰是既散又乱。全国汽车生产型企业有126家,加上在册的改装厂、配套厂共有2717家(江苏改装厂就有79家),以1995年年产量140万辆计算,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仅万辆左右,过10万辆的企业仅有3家(一汽、东风、大众)。1995年,这三家企业总销售额为663亿元人民币,合80亿美元,而美国“最小”的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年收入为530多亿美元(通用汽车1995年总收入为1688亿美元),这说明我国的汽车企业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这里不是简单地同外国对比,而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很大,你生产不出那么多汽车,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外国就会前来争相“填空”。因此,要形成大批量,必须上规模。要下大的决心,拿出得力措施,对现有的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1.要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引导,扶植发展。一是信贷优先。短期、长期信贷或外汇配额向企业集团和大型骨干企业倾斜。二是税收优惠。对于符合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政策的大企业、大集团减免税收。三是保护市场。对同类产品进口进行配额限制;实行准入限制,控制国内同类厂家的新建。四是保持本国主导地位,中方控股,限制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以上四种办法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同时,对《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后未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新上项目、铺摊子的地方和部门进行坚决查处。

2.推动组建企业集团。国务院对汽车行业曾有明确规划,并对一汽、二汽和上海三大基地作了适当分工。但规划变成现实,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特别是对汽车产业内的规模结构进行调整,组建企业集团,走联合、合并之路,必须以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方式来进行。经过这些年的市场竞争,汽车企业两极分化已很明显,由分散走向联合的时机已经成熟。组建企业集团要做到三个“打破”:一是打破地区、部门的界限。条块分割只能搞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汽车是现代化大生产工业,必须按行业规划统一管理;二是打破所有制的界限。不能仅在国有企业之间,集体企业之间搞联合。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已经崛起,其中不乏有好的企业,只要符合组建集团的要求,就应当吸收为集团成员。三是打破强弱联合的框框。一切从实效出发,坚持多种形式联合,特别要提倡“强强联合”。因为中国的“强”是相对而言的,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并不强。如果中国能立足于组建二、三个或三、四个大型企业集团,汽车工业发展都围绕它们有计划地展开,那么汽车工业组织结构散乱的局面就会大大改观、资源就能够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3.重视发挥中小企业作用。中国汽车工业散乱,主要表现为改装厂多。目前多数改装厂开工不足,微利甚至亏损,日子很不好过。叫这些企业关停下来,企业退出门槛高承受不了,政府考虑社会稳定,也不愿叫它们关门。积极的办法是将众多的汽车改装厂经过筛选,转为大型骨干企业的零部件配套厂,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联之路。大企业抓产品开发设计、开拓市场、采用自动化生产线总装,而中小企业则通过高起点、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大批量提供配套零部件。这样,大、中、小企业有合作、有分工,形成连续加工产品的生产系列,就能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整个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我国生产的汽车,车型落后、故障率高、油耗大、安全性、动力性、舒适性等方面与国外汽车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汽车的质量是用平均首次故障里程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来评价的。(见下图)

评价首次故障里程无故障保证期无故障行驶里程第一次大修

中外对比1.6万公里

3年 6万公里 40-50万公里

我国汽车3000公里

半年

10-20万公里

柴油车30万公里

总的看,在产品技术水平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有1—2代产品的差距。有的专家认为,我国汽车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产品落后10年,生产技术落后20年,设计水平落后30年。市场竞争最终是产品的竞争,一个没有自己独立自主开发汽车新产品的国家,是难以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立足的。因此,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加快技术进步,首先要解决大量的资金投入问题。研究开发费占企业销售比例的高低,是企业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国外各大汽车公司不惜重金开发新产品,每年都有几个新产品问世,其重要原因是舍得在科研开发上投入,一般占销售总额的4—5%左右,高的达10%以上。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我国汽车企业由于销售基数不高,其投入开发的绝对资金数就很少,虽有文件规定(大企业不低于3%),也难全部落实到位。这样长此以往很难有竞争力。对大型骨干企业应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发行债券,成立财务公司或投资公司,向集团内外法人和社会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使资金向优先扶持发展的企业集中,使它们有能力向科研开发重点投入。还可以以大型骨干企业为后盾,探索组织产、学、研股份化的汽车工业科研开发联合体。

加快技术进步,必须走与国际合作联合开发之路。同国外合作,方式可以多样,但从成效看,同大企业合作比同大财团合作更好。大企业往往集资金、技术、设备、产品于一体,选择具有产品专利权,拥有产品开发技术、生产管理和制造技术,并具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和足够的融资能力的企业为合作伙伴,能使我方少走弯路,得到更大受益。

加快技术进步,必须以零部件国产化为基础。多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重视整车生产,轻视零部件的制造,除了全部引进,就是测绘仿制,只学到外国车的“形”,未掌握外国车的“神”,结果是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力发展制造技术,生产高精度、高节拍、高技术、高集成的专用设备,这样才能抓好零部件的配套生产。目前,要围绕几个主要车型,筛选一批重要零部件,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在若干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每一车型的国产化率指标应细化并考核,一旦达到质量标准,即完全禁止该部件的进口。关键零部件过关了,整车上水平、上档次才有希望。

结论

坚决果断地实施产业组织调整战略,坚持不懈,中国汽车工业就一定能够形成后发优势,成为世界汽车市场较具竞争力的一员。

1.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2000年前主要在国内展开,中国汽车工业将在国内竞争中立足,然后逐步向国外扩展,并成为世界汽车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市场竞争,使汽车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联合、兼并、合并、组建企业集团已成必然趋势。政府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从汽车产业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以诱导,在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坚定不移地实施既定的产业政策,汽车工业成为中国工业主导产业的目标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标签:;  ;  ;  ;  ;  ;  ;  

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态势与组织调整策略分析_汽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