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特征_教育现代化论文

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特征_教育现代化论文

试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主要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时期,在积极适应现代化建设中努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碰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重大问题,产生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因此,总结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准确地把握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这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无疑是相当有益的。

一、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

目前对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很不一致,大体上可依据教育现代化的发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作两种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解。在广义上,教育现代化是指从适应宗法社会的封建的旧教育转向适应大工业民主社会的现代新教育的历史进程,是大工业运动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一切有关进行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总称。在狭义上,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教育学家积极倡导的一种运动及理论。在这里,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新独立的落后国家如何学习发达国家,推动本国教育现代化,从而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即后发外生型国家在赶超早发内生型国家、实现本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问题。可见,前者指的是教育的宏观历史性发展,后者指的是一个比较意义上的运动,旨在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中的不平衡问题。因而研究两者的联系,解决后者中的问题,推动世界教育现代化,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世界教育现代化随工业化的兴起而出现,并经历了三大历史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7-18世纪的教育现代化运动,这个时期以欧洲为代表。工业化运动兴起,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进程,教育上也出现了历史性意义的转变,以夸美纽斯、培根为代表的教育家,首次推行班级授课制,提出实施普及教育,使所有的人都学到所有的知识,倡导人的自由发展,培养健全的人。自然科学知识进入课程,动摇了神学统治的教坛。英国率先举办各种工厂学校、职业学校以及专门技术学院(如18世纪中叶的惠灵顿学校)。到18世纪90年代,法国专科学校遍地开花,其中有被誉为“欧洲工业大学最早典范”的巴黎理工学校,强大的法国取代英国而成了世界教育科技中心。这一阶段解决的是要不要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奠定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

第二阶段是19-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使旧教育土崩瓦解,新教育迅速发展。19世纪中叶后电动机的应用,中、高级科技教育迅速兴起,特别是德国发展的以柏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工科大学以及工业学校网构成的科技及工业教育体系,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成为科技教育中心。19世纪下半叶,美国生产力的大发展,要求大力发展高等科技教育,工农学院的创立,使高等教育与生产的各个领域都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30年间经济发展出现飞跃。1860-1894年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4倍多。教育现代化开始从欧洲向世界传播。这一阶段集中解决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教育现代化彻底冲破了旧教育的防线。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科技革命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要求,即人人都必须重新学会生存,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现代教育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旋律之一,从而掀起从阶段教育到终身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化,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等改革浪潮。教育现代化在全世界广泛推行,尤其是大多数新独立的后发展型国家,积极学习仿效发达国家办教兴邦,推进国家现代化,赶超发达的早发生型国家。这一阶段集中解决应当推行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即实现什么标准的教育现代化问题。

必须指出:(1)教育现代化受社会现代化推动,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政治变革还是经济或科技革命,只要以推进现代化为目的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现代化为基础,而也只有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的现代化才会有真正的现代化。这是为什么当时有许多国家推行现代化,而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获得成功的最合理解释。(2)三个发展阶段形成的三大发展浪潮,每一阶段或浪潮都卷入部分国家,最早推行教育现代化的国家较少,被称为早发内生型的“先行国”,后来卷进去的国家较多,被称为后发外生型的后进国或“迟来国”。这种递进型的发展,使大批后发型国家在开始教育现代化时就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形成了要把早发内生型国家经历几个世纪的三个阶段教育现代化的三个问题一起解决的严峻态势,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新的挑战,并造成了许多与早发型教育现代化截然不同的发展特征。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当正视的问题。60年代掀起的教育现代化研究,正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的发展起来的。本文仅以我国15年来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教育改革为样板,参考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50年来教育现代化的有关经验教训,来探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问题。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封建社会所积淀的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与外来的文化因素具有天然的对抗性。如自鸦片战争到第一部学制的诞生,就经历了整整半个多世纪。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严重地阻碍包括教育现代化在内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阵线,通过革命斗争,为我国的现代化扫除障碍,并努力建立人民教育这一现代化教育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人民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壮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更明确地提出了赶超发达国家,尽早进入世界现代化行列的目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展曲折反复,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调正发展目标,走上现代化建设轨道。因此,我国教育现代化不仅同一般的后发型国家一样面临着三大问题一起解决的严峻局面,而且新旧因素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更集中、更急剧、幅度更大,遇到阻力也更强烈,并呈现出严峻的危机和挑战。这种危机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现代化与我国传统教育的对立。要在一个沿袭数千年、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中短时间内立即推行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其艰巨可想而知,并且会引发激烈的抗争。问题还在于中国教育历来就是一个极端的单一体,有坚固的文化封闭机制,因此对改革的承受力相当脆弱,并容易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拒绝改革;二是完全否定传统而全盘西化,导致转折中严重的动荡和混乱。正由于这点,使中国历来的教育改革都充满曲折反复,多灾多难。

2、教育基础异常薄弱与面临艰巨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冲突,潜伏着危机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建国近50年,还有2亿多文盲半文盲。许多地区教育设施既少且陋,校舍危房的比例仍很大;部分地区居民温饱尚未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相当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质量差,教师水平亟待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如此落后的教育状况却要承担雄心勃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来自先进国家的发展压力,负担起赶超先进的使命,由此便造成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巨大反差。

3、后发型现代化要求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与现有观念严重滞后的矛盾,使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充满艰险。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教育在短的时间内解决发达国家几百年间分三大历史阶段解决的三大问题,但却取消了教育在缓慢的演进中逐步磨合适应的过程,取消了观念更新的历史进程,这种试图在近乎封建式的教育观的基础上来建构教育现代化大厦,使发展不仅仅在物质方面困难重重,尤其要在短的时间内使最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传统实现最大的转型,培育全民族良好的现代教育观,更是一场空前激烈的革命。

4、后发型现代化使我国处于超常规发展,导致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出现了许多错位和偏差,使中国教育现代化本来就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形势更加险峻,前景更加令人迷茫莫测。例如,极易引发教育发展走入误区:一是偏重学术性办学原则的传统精英教育;二是把教育发展仅仅看成是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它的现代性改革;三是片面认同和搬用发达国家教育模式,要求在现代化开始时就立即实现发达国家几百年来达到的发展成果;四是在高目标压力下采取全面出击的方式,造成顾此失彼,虎头蛇尾,严重浪费资源;五是封建教育与现代教育的错位,创办了许多用旧观念主导的“新”学校。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现代化既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模式,也不可能按旧方式经历漫长的自然演化,而必须走一条独特的道路。为此,首先必须实现下列任务:(1)实现教育的根本转型。在教育目的上从注重分数、读书做官、文凭教育、升学教育转向重视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注重推动社会进步和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确立教育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实用型教育模式;在教育思想上确立“学会生存”这一新教育观,努力使教育摆脱传统的纯学术模式,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在教育结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转型。(2)实现教育一体化。在推进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改革下,使幼、小、中、大学及研究生教育在内在联系上形成一体化;各种类型、各种层次教育形成互动互补、分工合作的整体;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机制;使德、智、体育融为一体;使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一体化;使工、农、科、教统筹,科研、教学、开发、应用实践一体化。(3)把全民教育与推行大众型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在满足所有人生存需求的基本教育条件下,为30%以上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4)开展有关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全面探讨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标准、特点、趋向、利弊,一般决策要求和发展战略,提出本地区或整个国家的决策思路;在某一地区推行有关教育现代化实验,通过具体的实践探讨现代化之路,等等。

三、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我国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发展规律,但是它的具体实践过程是很不同的,它更多地是如何用较短的时间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发展缓慢,建国后又历尽艰辛,步履维艰,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教育现代化方面可以说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当然也出现了某些无序和偏差。现可以通过沿海开放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实践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归纳,因为该区域是从落后的农村发展起来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很有典型意义。

1、在巨大压力下强行启动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每次大的举措,几乎都是在外界的巨大压力下强行启动的结果。从19世纪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都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启动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来压力,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肯定要推迟许多时日。本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也是在与国际上巨大的发展差距、关系国家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启动的。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的每一进程,不仅来自国际发展压力,而且还来自该区域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迫使他们从根本上脱离了以往自发的演变方式和以政治斗争为纲或读书做官的发展模式,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急需人才,以致力解决当时困扰珠江三角洲人的贫困和落后,解决对各种人才的迫切要求。由于这种独特的启动方式,使珠江三角洲人的现代教育意识发展走过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具体实践的压力下,他们才认识到改革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地探讨如何改革教育,进而对教育进行有意识的改革。改革开放之初,引资引入,工厂耸立大地时,珠江三角洲人深感人才的重要,但他们并未认识到现代教育的作用,尽管他们在积极扫盲、普及小学教育、为提高教师待遇奔走操劳。他们热心办教育一是出于中华民族的兴教传统,一是指望子女读好书升大学做官,把解决人才放在从外地调入上。中山大学中文系刊授报名者达50多万人之多,其动机仍是要解决学历问题,是一种追求文凭的盲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才认识到要培训更多的人才。开始时仅是选送部分人进高校去培训,还没有想到办学。在该地区经济真正出现转型的1989年后,人才的巨大缺口和培训全体生产者的需求才使他们认识到要自己发展教育,而要发展教育就必须改革教育。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变。它经历了10多年的实践,是有阶段性演变的,强力启动并不能代替或取消这个发展阶段,但却可使之大大缩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缩短,少走弯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提高民族的现代教育意识。

2、强烈的示范作用影响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另一特征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强烈的示范作用影响。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当打开国门时,耸立在眼前的是发达国家令人目眩的发展成就,因此人们往往把赶超这些先进国家作为现代化的样板或发展指标,大量采用和借鉴其教育指标和现代化经验,如90年代后广东提出赶超亚洲“四小龙”就是一个典型。这种示范作用对教育改革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投资和教育发展。沿海开放地区许多市县就是借鉴国外样板,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学校;示范作用也有利国家的教育开放,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其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不仅主动积极接受域外优秀的教育经验,而且形成各县市多种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百花争秀之势。示范作用也提供发展标准,使之少走弯路,它所提供的跳跃式发展的直接样板,是使后发型教育现代化易于找到发展捷径,迅速到位的重要条件。示范作用还以诱人的发展图景,为赶超添加动力,是激发缺乏现代意识的民众投身现代化运动的一支强心剂。但是,示范作用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是中断了本国教育现代化的演变逻辑,致使原有传统与外来因素之间发生冲撞,引起认识上的混乱和错位。二是诱使人们追攀先进目标,但却忽视了早发型国家在实现这些教育目标时是如何在适应经济的需求中对传统教育改造和磨合,从而获得对现代教育本质的把握并建立起与高教育水平相应的运作功能的。结果,旧教育并未得到改造,还直接嫁接到新教育中来,造成了失误和偏差。三是示范作用以强烈的文化样板,极易造成传统教育价值的丧失,使改革走入误区。因此正确使用示范作用,对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3、实施政府行为主导,由上及下的教育策略

与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走的由下而上,通过漫长的自然演化使教育在经济冲击下自然磨合、达成一致有很大不同,我国教育现代化在开始阶段,如要依赖民众觉悟和资金的缓慢积累才发展教育,势必贻误发展时机。因此,只能走由上及下,政府行为主导的道路,珠江三角洲在这方面取得较大成功。政府以一定方式,起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一是有明确的发展指向和现代化目标,在专家配合下,有目的地借鉴先进国家教育发展经验。近年广东对“四小龙”教育的研究,就是一种旨在加速广东教育现代化的政府行为。二是通过政府行为有利于调动有限的资源来推动现代化进程。南海市1982年推行三级办学、三级管理体制以及收取学费等措施,都是市人大通过决议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万人行”等筹款活动,也是由党政五套班子牵头组织的,因此很有成效,广州市仅一次就筹资逾亿元。三是有利于强行推进教育改革,如80年代初教育结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创办地方大学等,都是由政府组织推行的。

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很突出,因此,政府的教育认识水平,或者说某些领导对教育的认识,便成了教育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领导及政府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此外,政府行为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代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政府行为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调控手段。这种调控手段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将日益宽松和宏观化:具体介入更多地通过市场调节来达到;政府的行政指令交给民间现代化力量来承担;政府的计划管理转为由科学预测来指导;由行政强行实施转为由科学规划实施。

4、坚持全面出击与分阶段推进相结合的方针

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没有“赶超”的发展压力,可以依据内在发展需要和创新是否达到足够的水平来从容实施改革,因此发展缓慢。以英国为例,先是工厂中出现学徒制,办工人专修学校、技术学院,再提出普及小学的任务,不仅不同的任务是在不同阶段提出的,而且每个阶段间演变时间都很长,英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近40年的时间。但后发外生型则不同,一开始就面对巨大压力,急迫于一揽子全面解决,在示范作用驱动下,许多新独立国家均采取全面启动一步到位的方式,但实践证明,问题很多。

我国目前许多开放地区有许多不同的实践,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全面启动与分阶段相结合的方针,证明可避免其他国家出现的问题。全面启动一是指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共进,而不应搞先后之分;二是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因为教育落后也是全面的,应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改革。但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有阶段的,尤其在资金缺乏、人的观念跟不上的情况下,更应遵循一定的阶段推进,欲速不达,否则将造成更大的混乱。珠江三角洲坚持上述方针,创造了许多经验,使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互动共进的发展机制。

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采取全面出击时往往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资源紧缺,二是重经济轻教育的传统观念时时干扰。分阶段实施使相应的经济发展得以支持教育,有利于教育转型升级。然而,最主要的是取决于政府的主导行为。珠江三角洲的做法是:(1)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手段来集资办学,形成多种集资渠道;(2)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大办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教育是造福子孙、功在千秋的共识,只要方向正确,谁办教育支持谁,谁办了教育荣誉归于谁,哪种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就办哪一种,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这样筹集了大量资金,使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效。

5、以获取经济最大发展为办教育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

这是目前为止启动教育现代化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最重要法宝,也是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之所以能走出以往导致教改失败的旧模式,并能避免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关键。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原则是教育现代化的精髓所在,是走出上述误区的根本举措。(1)应坚持教育是影响全局的先导性产业,既要注重投入产出,讲低成本高效益;又要注重全局性和先导性,优先早投入,用牺牲目前的一些速度来保证长远的持续增长。(2)坚持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和维护“现代经济增长”的方针。(3)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能滞后,也不应盲目超前。(4)注重科技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任一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开放地区教育发展迅速的法宝。科技教育是现代化中的带头因素,是突破封建教育体系的关键。珠江三角洲由于坚持这一办学原则使教育获得重大发展。

我国教育现代化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也带给我们大量值得研究的东西,以上仅对此作一很初步的探讨。

标签:;  ;  ;  ;  ;  

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特征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