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应以“师范教育”为核心_实习经验论文

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应以“师范教育”为核心_实习经验论文

高师院校的办学方向应紧紧围绕“师范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紧围绕论文,师范论文,院校论文,方向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师院校的性质与历史回顾

高师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职业性的集中表现在于它的“师范性”。国家设立高师这一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中等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但是,从50年代起直到现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关于高师的性质、办学方向,教育界一直存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是:高师院校在办学方向上,到底是坚持“师范性”,“面向中学,为中等教育服务”呢?还是突出“学术性”,“向综合大学看齐”?在长达30多年的争论中,高师院校的办学方向一直摇摆不定,结果破坏了办学的延续性和持续性。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师院校的性质不能变,高师办学的方向必须围绕“师范性”。

从师范教育的起源来看,并非有了学校就有了师范教育,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力普及普通教育时,应普通教育对师资的需要而产生的。师范教育首先产生于近代的欧洲。当时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学校教育已不适应生产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于是,师范教育就应运而生。资产阶级利用师范教育这个武器,通过严格专门训练培养师资的办法,达到了扩大普通教育的目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即是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我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朝末年。最早的学校是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用于培养中、上两院教师的南洋公学师范院。1902年京师大学堂遵照《钦定学堂章程》附设师范馆培养中等学校师资,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师范教育分优、初两级,优级师范学堂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初级师范学堂培养小学教师。自此,各省相继设立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1〕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师范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向中等教育提供合格师资而设的。建国以来,尽管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经历坎坷,但党和政府关于师范教育性质、目的、任务的方针政策始终未变,这对各师范院校尤其是高师院校围绕“师范性”办学无疑起了指导作用。1961年10月,在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教育部做出的决定指出:“中等师范的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初中教师,师范院校本科的任务是培养高中教师”。1983年7月,当时任教育部长的何东昌同志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又指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战线的基本建设。各级师范院校一定要面向中小学,为中小学服务,在招生分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逐步加以改革,以适应今后中小学教育多种形式办学的需要”。

在面临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师院校如何办的形势下,1985年5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明确指出:“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的思想,毕业生都要分配到学校任教”。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明确规定:“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

上述一切表明,高师院校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它的办学方向必须围绕“师范性”,突出“师范性”。无论面临什么新的形势,无论设计什么新的教改方案,高师院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各级师资”这一基本任务都不会改变。

二、高师办学中的几种偏向

(一)在办学思想上,片面强调“学术性”和“升学率”,与综合大学比高低。近几年来在高师院校出现了一种不顾师范教育的特点,盲目追求“学术性”的倾向,不少人要求“冲破师范框框”,“向综合大学看齐”。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师要戴帽,专科升本科,师院改师大”的升格风曾风糜一时。许多高师院校以“考取多少出国留学生”“考取了多少研究生”,“考取了多少本科生”为标准来衡量办学质量的高低,一些院校为了多考取几个研究生、本科生,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另起炉灶,增加“营养”,研究对策,完全背离了高师的培养目标,这与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思想如出一辙。

(二)在课程设置上,最能体现高师特点的教育专业课已形同虚设,无足轻重。目前在我国高师教学计划中,专业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0%左右,而教育专业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5%左右,其他公共课占总学时数的25%左右。我国50年代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11%左右;在国外,美国教育专业课在师范学校全部课程中占40%,在普通大学教育系全部课程中占39.3%,在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全部课程中占41.4%〔2〕;英国四年制师范本科性的课程中,教育学、教学法课程的比重约占教学时数的1/3,专业课占2/3〔3〕。相比之下,在我们现行的师范院校课程结构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太低,与高师院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的要求极不相称。

(三)教育实习时间偏短,有的学校教育实习走过场。现行高师教学计划中规定教育实习4-6周,专科4周,本科6周,其中包括见习一周,但从近几年实习情况来看,实习时间偏短(除去开头熟悉情况和结尾的总结外,专科充其量实习3周,本科最多5周),而且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几年盛行的“定向实习”,由于地点分散,教师指导不利,致使教育实习走过场。至于“模拟实习”,更使学生纸上谈兵,丧失了真刀真枪的实践机会。

(四)教育科研未被重视,许多院校缺少教育研究机构,教学法研究更是步履艰难。

(五)为搞“创收”,文秘、公关、法律、外贸、计算机等非师范专业竟相上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教育的气氛,影响师资培养的质量。

现实的高师教育,迫使我们不得不深思在新的形势下怎样办学这一问题。如前所述,高师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师范性”。这就要求各高师院校在今后的办学中既要坚持“高教性”,更要围绕“师范性”,突出“师范性”,避免与其他院校比高低。

三、高师围绕“师范性”办学的几项措施

高师院校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办学的同时,如何突出“师范性”呢?笔者认为主要从教学,科研和思想工作3方面入手。

第一,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师范性”。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高师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因而对高师来讲,教育专业课(如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等)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开课时数要在总学时中占有适合的比例,使其确实能体现师范特点,符合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1994年国家教委修订通过的关于高师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讨论稿)的规定,教育理论课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占总学时的20%左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有差距,但与我国现行学制相比无疑是个飞跃。如果能真正落实,高师院校的“师范性”特点将更加突出。

其次,搞好教育实习,突出“师范性”。教育实习是高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学过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实践的一次综合性训练。而当前高师所采取的“定向实习”和“模拟实习”的实习方式,由于学生缺乏实际锻炼,所以从根本上已失去了其意义与价值。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如同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工学院的生产实习一样,具有特定的重要地位,不能被其他教学形式所取代。所以高师院校要从指导思想上加以重视,合理确定教育实习时间,成立实习指导委员会。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如附属中学,这一点对专科学校尤为重要。

再次,围绕“师范性”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的学生将来都做教师,是教育人的人,他们不仅要自己学会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因而高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知识量猛增,学生要在短短的2至4年里学完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目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与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板书、实验操作)和文体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否则,即使知识掌握得再多,也会影响未来的工作。河北师范大学曾对1981届至1985届毕业生的工作质量作了调查,发现在一年试用期满后,主要因教学艺术和方法问题而不能胜任工作的占19.2%;教学能力方面,差等的占17%左右;言语、板书、实验操作能力不过关的占55%左右。国家教委《师资培训信息》的调查报告指出:“师专毕业生作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板画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科研与教改意识相对较差”。“师专毕业生音体美素质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比较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知识和能力。”〔4〕这说明我国高师院校当前所培养的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较差的。所以,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高师教育必须改革,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便他们在走出师范的大门之后,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第二,科研工作要围绕“师范性”进行。其一,要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高师院校的科研工作既要注重“学术性”,更要突出“师范性”,使“学术性”围绕“师范性”进行。如果偏离“师范性”,盲目追求“学术性”,那么高师院校的“师范性”特点将不能突出。其二,要开展教育科学实验,加强中等及高等教育研究。高师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成为教育研究的阵地,不仅要开展中等教育的研究,而且还要开展高等教育的研究。而目前一些高师院校缺乏对自身教育工作的研究。有的至今没有建立高等教育研究室,抓教学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对中等教育更缺乏了解。这样,一些高师院校不能成为当地的教育研究中心,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中等教育的要求是必然的。

第三,当前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应该围绕“师范性”进行。由于我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偏低,致使大批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的现象较为普遍。1992年全国师范院校所招收的本科生由1991年的29.64万人下降到27.61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招生由29.63万人下降到27.89万人,在11类院校中下降幅度是最高的。〔5〕这样,他们被录取到师范院校学习,思想上是很勉强的。所以入学后除抓紧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外,还应进行师范环境的熏陶,教师榜样的启迪,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对师范教育的兴趣和对教师职业的无限情感。

学生的思想问题,与教师的思想是有联系的。今天高师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他们年轻,热情高,工作积极,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水平,是当前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中学教育和教学的实践经验,他们只希望学生对专业知识学得多些,学得好些,却忽视了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放松了对他们教育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和锻炼。所以,高师院校的教师思想应当转变,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技能的训练。

当然,高师院校能否在办学中围绕“师范性”,突出“师范性”,关键在于领导。当前,不少学校领导虽然也认识到高师院校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知行脱节”。不少人热衷于搞“创收”,搞“社会效应”,却忽视了自己的办学性质及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的办学方向必须围绕“师范性”,通过培养师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所以高师领导应根据《纲要》精神,结合自己院校的具体情况,认真讨论各系科、各部门的工作,建立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师范院校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资队伍。

注释:

〔1〕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办好师范教育,发展教育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安文铸:《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方向刍议》,《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3〕磊生:《英国理科师范教育的若干特点》,《外国教育资料》,1984年第1期。

〔4〕刘英陶等:《师专毕业生情况跟踪的调研报告》,《师资培训信息》,1994年第4期。

〔5〕北京师大教育系课题组:《关于我国师资培训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标签:;  ;  ;  

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应以“师范教育”为核心_实习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