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好的道德和社会阶层?论北京师范大学“道德与社会”教材的使用_品德与社会论文

如何做一个好的道德和社会阶层?论北京师范大学“道德与社会”教材的使用_品德与社会论文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兼议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社会论文,上好论文,北师大版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所面对的品德与社会课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但是,很多教师面对这门课程有点手足无措,教学压力很大。特别是有些地方,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品德与社会课还不够重视,学校很少能为这门课程设置专门的任课教师,本来就有着繁忙的工作任务的兼职教师对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更是力不从心。所以,“到底怎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一、了解课程性质,研究吃透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是原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背景下把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有丰富直观而又灵活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应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为三种基本的学习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教材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教材的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教材内容总体上按照“同心圆扩大”的方式进行组织,即中年级以家庭、学校、社区为主,高年级以家乡、祖国和世界为主。每一册教材均按照主题单元的方式编写,每个单元中含有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还设有若干个小课题。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

因此,教师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研究课标和教材是必做的“功课”。使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色优势,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二、尊重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实施课程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而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触角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周围各种职业和劳动者的观察,懂得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本单元的教学就可以从课堂延伸出去,组织学生观察课堂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同时可以按照教材的提示,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并展开讨论。目前,由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单独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一些兼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是班主任负责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则可以利用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带领学生参观工厂、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访问从事各种职业的家长朋友,请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使教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

三、树立新教学观,师生实现教学相长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有限,无法胜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而在新课程面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学不只关注对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成为了师生情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即使没有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经验,依然可以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向学生学习,真正了解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标签:;  ;  

如何做一个好的道德和社会阶层?论北京师范大学“道德与社会”教材的使用_品德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