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可行性研究_藏族论文

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族论文,可行性研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千百年来,藏民族不仅在开拓祖国西部边陲、发展地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祖国统一诸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考察藏区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藏族文化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当人类以崭新的姿态向21世纪迈进的时候,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将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加强自身进步,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化,以适应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本文拟就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问题作一番考察,以期更多的同志就此进行深入思考。

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之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对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问题进步探讨前,有两种认识应当予以澄清。

其一,关于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必要性问题 有目共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诸如:散发出高原气息的藏医药学,独具特色的天文历算学,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学,五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充满神秘色彩的藏密气功,相当完备的宗教哲学以及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雕塑、绘画、堆绣、建筑艺术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浸透藏民族的劳动与创造,凝聚着人民群众的聪明和才智。倘如进一步考察,则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论古代文化,藏民族显然十分富有,但就现代文化而言,则不能不说较为贫穷,至少是不太富裕。按照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文化都将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形态,或者说任何社会形态都需要一定的文化为其服务。一旦文化与社会相背离,不仅社会难以进步,文化自身亦无法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自觉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化,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既是现代社会对藏族文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藏族文化赖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我们有的同志(包括一些本民族的同志)则认为,藏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曾长期服务于以往的社会形态,并有力推动了藏族社会的发展。因此,它依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藏区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很显然,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因为藏族传统文化毕竟是古代藏族智慧的结晶。换言之,是一宗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份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有的甚至成为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藏族文化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吸收一切现代文明因子,吐故纳新,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现代文化,才能适应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所以说,在现代社会,藏族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化,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二,关于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之紧迫性问题 考察藏族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曾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新中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藏民族从封建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制度的这种根本变革,使广大藏族劳动人民翻身做主,成为社会的主人,以往那种受剥削、被奴役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藏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力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可见,上述两次变革使藏区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些现代生活方式、生产用具和文化设施等逐步进入普通农牧民家庭,人们的现代观念意识不断增强,藏区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应当承认,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振兴,藏族文化亦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或者说藏族社会发展的先进性与藏族文化发展的滞后性形成很大反差。在这种情况下,藏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自然也就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再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考察。改革开放无疑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但由于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及沿海地区依靠本地优势,经济发展蒸蒸日上,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藏区)则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且步履十分艰难。经济发展上的这种差异往往影响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地区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在藏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在振兴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文化现代化转化。否则,将不利于地区的安定、民族间的团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当然,我们强调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紧迫性,并不意味着藏族文化将能在一年甚至几个月内实现现代化转化。实际上,藏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决不可能在很短的时期内得以完成,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但也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更不能自愿放弃努力,或守株待兔,或幻想神佛恩赐。我们坚信,只要全体社会成员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的不懈努力,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必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

实现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之有利条件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呼唤现代文化,社会的发展亦需要文化现代化。然而,现代文化的构建并非轻而易举,不仅需要全体成员艰苦卓绝的积极拼搏,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否则,正如贫瘠的土地上无法长出茂盛的庄稼一样。那么,藏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究竟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呢?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的传统文化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文化的进化都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承继、不断创新的过程。倘若不去继承,那么,文化(传统除外)则很难被积淀下来,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了。可见,继承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离开了旧文化(即传统文化),新文化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有鉴于此,在藏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充分重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如前所述,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且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积极乃至科学的成份。例如,作为藏族传统“十明”之一的藏医药学是藏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不断摸索、总结,进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既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实践的科学,拥有数以百计的重要文献典籍和大批医务工作者,在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高原地方病)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它是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宝库中一宗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积极加以挖掘、整理,进而发扬光大,不仅能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将有益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藏医药学一样,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且还是藏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科学成份较多的学科之一。尽管长期被纳入佛教文化的框架,成为少数高僧大德的“专利品”,然而,它却相对较少地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且在对宇宙的认识、时间的推算、季节的划分、日(月)食的测定等许多方面与现代天文学、气象学等不乏吻合之处,有的甚至完全一致。所以,有选择、有批判地继承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对现代天文学、气象学等的发展亦不乏借鉴意义。再如,藏族传统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许多领域亦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某些合理乃至积极的因素,他们对丰富人民生活、陶冶人的情趣、提高社会公德、美化生存环境等曾经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上述大量事实表明,藏族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上不断积累、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曾长期服务于过去旧的社会形态,但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只要积极吸收其中一切文明因子,发扬光大,或赋予新的内涵,同样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态,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从这个意义而言,藏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构建现代文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宏大的人才队伍 尽人皆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竞争。换言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行业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都存在竞争,且竞争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则是两个主要焦点。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那么,她便是强者,将立于不败之地。而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究其实质,则是人才的竞争。因为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水平的高低,都将取决于人。没有大批具有现代心理素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促进经济腾飞、推动社会发展等根本无从谈起。可见,在现代社会,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进行现代化建设尤其更是如此。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宗教等原因,藏族文化(这里主要指文字)大权一直被佛教寺院所垄断,造成了“舍寺院外无学校、舍僧侣外无教师、舍宗教外无教者”的局面。我们并不否认,佛寺僧侣(主要指高僧大德)亦是一支特殊的人才队伍,他们在藏族社会尤其是文化发展中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作为佛家弟子,他们往往遁入空门,出离尘世,终日寄身寺刹,礼佛诵经。这样,许多人纵然经论满腹,却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益处不大。而作为社会的主人,广大劳动人民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世世代代目不识丁。由于文盲充斥社会,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严重影响了藏区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十分关心藏族,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大力发展藏区教育事业。经过40多年的努力,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民族干部队伍茁壮成长。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到1990年,全国藏族接受文化教育的达1215772人,其中大、 中专以上73989人,中学250645人,小学891138人。从在业人口分布情况来 看,藏族的职业状况亦发生了深刻变化(详见表Ⅰ)。

1990年全国藏族在业人口分布情况表

行业 人数(人)

行业

人数(人)

农、林、牧、渔、水利2056608

金融、保险 5705

工业47038 科研、综合服务业

1710

建筑业 9285 卫生、体育、社会

15855

福利

地质普查、勘控业1533 教育、文化、艺术

109635

、广播、电视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25037 国家机关、党政、

63972

社会团体

商业、饮食、物资供销、 29562 房地产管理、公共

5649

仓储业事业居民服务、咨

询服务

从表Ⅰ不难看出,藏族职业状况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以农牧、宗教为主的单一形式,不仅门类众多,行业齐全,且各个行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值得人们欣慰的是,本民族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到1990年,藏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48125人,占其它在业人口(不含农、林、牧、渔及水利)的12%以上。毫无疑问,他们是藏族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化的中坚力量。此外,解放40多年来,大批兄弟民族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藏区工作,为藏族文化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献计出力。他们尽管族属不一,但同样是藏区现代化进程中一支不容(也不应该)忽视的重要生力军。综上所述,藏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为藏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民族的真诚帮助 积极振兴藏区经济腾飞,不断促进藏族文化发展,努力推动藏族社会全面进步,这是藏区每一个社会成员神圣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自身的努力固然十分重要,但“外援”亦不可或缺。有目共睹,40多年来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是藏区每一个社会成员努力奋斗的结果,但与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兄弟民族的真诚帮助亦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藏民族,曾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对藏区予以大力支持。例如,1984年,中央组织内地9省市的人力、物力,在西藏修建包括能源、交通、建材、商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市政等数十项工程。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数十亿元,改建青藏、川藏公路,修建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开发“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中游河谷地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87年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6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师资培训基地。1985年起,投资4000万元,在内地24个省市开办140 多个西藏中学(班)。 1975 —1986年,组织江苏、山东、四川等省区选派3000多名教师分批支援西藏。据不完全统计,1952—1990年间,国家先后投资11亿元用于发展西藏教育;为了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投资2000万元,修建自治区藏医院和4个地区藏医院。1991年全国10 多个省市先后选派3000多人的医疗队进藏,传授技术,巡回医疗。仅1986—1990年间,用于藏医的专项经费(不含正常经费)达730万元, 这对西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从1986年起,国家陆续投资2000多万元,在西藏建立民族文化“标本库”。 1980—1990年,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用于维修名胜古迹等的投资超过1亿 元;40多年来,国家给西藏的财政补贴累计157亿元,重点建设项目资 金42.7亿元……。党和政府亦十分关心和支持其它藏区的建设事业。1980年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来,基本上每年给青海补助3000万元,到八十年代末,累计达3亿元。1978—1986年, 国家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调进粮食5亿斤,从兄弟省份调济5亿元商品。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国家给青海仅财政补助款已超过200亿元;四川省规定 ,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的25%、3州(即甘孜、阿坝、 凉山)开发资金的21%、省上对3州的财政包干补贴的年递增数的100%均用于民族教育或牧区教育的发展,每年达3000万元以上……。甘肃、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亦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毋庸讳言,人民政府和兄弟民族的支持与帮助曾有力促进了藏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不难想象,倘若没有这些支持和帮助,则很难达到今天的水平。同样,它亦是今后藏区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第四,藏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文化愈发展,道德水准愈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愈高。可见,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文化的发展往往依赖于一定的基础条件。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尽人皆知。考察藏区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不仅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各项社会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据统计,到1991年,西藏地区共建成较为现代化的多功能群众艺术馆6座,县级文化馆26座,图书馆17座, 乡级文化站16座,电影发行放映机构650个;现代化新闻媒介遍及城乡, 共有广播电台、发射台、转播台23座,地市有线广播站70个,电视台、转播台、差转台137座,地面卫星接收站240座,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卫星传输、无线电传输、有线电广播传输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网络;1990年,全区有邮电局(所)120处,邮路14676单程公里,农村投递路线56725单 程公里,市话装机容量21290门,通讯手段不断改进,通信能力日益增 强,邮电通讯事业正向现代化迈进;交通事业稳步前进。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改变了西藏地区“高原孤岛”的局面。之后陆续建成中尼、新藏、滇藏等15条公路干线及315条支线,全长21895公里,并开通拉萨至格尔木、兰州、西安、北京、上海、广州及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等国内、国际航线,扩大了与周边地区及国家的联系;教育事业蓬勃向上。1991年,全区共有高校4所、中专15所、中学63所,小学2474所 , 形成了区有大学、县有中学、乡有小学的民族教育体系;卫生事业 发展形势喜人。1990年,共有卫生机构1008个,医务人员10062人。 人民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40多年来,青海藏区各项社会事业亦得到迅速发展(详见表Ⅱ)。

Ⅱ 1993年青海藏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表

从表Ⅱ不难看出,尽管各地情况不一,行业间发展亦不平衡,但有一点则必须承认,各地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详见表Ⅲ)。

Ⅲ 1993年青海藏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表

此外,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区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所有这些对今后藏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对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必须承认,它们是促进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重要因素,但决非全部因素。也就是说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有利条件并非仅限于上述这些。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藏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毋庸置疑,先进的社会制度、党的正确领导、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都是藏族文化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证。40多年来,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民族的真诚帮助下,经过全体藏族人民的努力奋斗,藏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为藏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族传统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现代观念(如竞争观念、奋斗意识等)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准不断强化……。所有这些表明,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条件日趋成熟。

实现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不利因素

如前所述,藏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现代文化的构建毕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或者说不利因素。如果不认真加以消除,它们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制约藏区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宗教是制约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首要因素。众所周知,自佛教传入藏土雪域,进而形成“政教合一”制度之后,便迅速渗入到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支配和限制人们的言行。长期以来,在佛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终日置身于桑烟之中,迷恋在酥油灯前,虔心礼佛,诵经修法,以追求精神解脱,企盼来世之欢乐。毋庸讳言,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藏传佛教及其文化中包含着某些合理乃至积极的因素,曾对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倘若从整体尤其是本质上考察,它与佛教一样,是非理性的,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无神论思想根本对立,严重影响了藏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藏传佛教的消极作用依然存在。因为藏传佛教尽管在有些方面是入世的,但更多的方面则往往表现出出世性。它宣扬“有漏皆苦”,认为人生是一片苦海汪洋,每一个人都无时不为“苦”所扰。而要消除这种苦,进而完全脱离苦海,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虔心礼佛,诵经修法。通过行善积德,消除前世的罪孽,同时为来世的幸福积聚资粮。在这种思想熏陶下,人们终日礼佛诵经,虔心祈祷,而对现实生活中的贫穷与不平等置若罔闻,甚至麻木不仁。很显然,这种完全放弃现实,以今生大苦大难换取来世大德大善的人生态度与注重实际、追求现实幸福的现代观念无法合拍。又如,藏传佛教倡行“忍辱无争”。在佛家看来,今生的一切都是前世宿业所致,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因此,凡事必须“忍”字当头,而不能有丝毫的不满,更不能有任何反抗情绪。而在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满竞争。人们积极拼搏,努力进取,通过不懈努力,彻底改变现状,过上幸福生活。倘若人人与世无争、与事无争,满足现状,不求上进,那么,藏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永远也无法改变,自然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了。大量的事实表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藏传佛教依然是制约藏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而且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消除藏传佛教的一切消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藏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

环境是制约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大凡人,都将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和社会氛围之中。因此,周围环境对人们社会生活及文化发展产生某些影响,这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就藏民族而言,环境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文化受到深刻影响。有目共睹,藏区地势高寒,气候恶劣,生产力长期低下。经济上的贫穷与落后显然无法给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藏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造成相对封闭的局面。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异族文化的参照,藏族文化未能(也无法)得到长足发展。藏族近代文化发展的历史即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对藏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作用显得更为突出。谁也无法否认,在藏区进行现代化建设,远比在中原和沿海地区更为困难,因而也更加艰巨。没有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努力,很难达到条件优越的发达地区水平。文化的发展亦将如此。如果说自然环境是影响藏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社会环境对藏族文化的制约作用亦不容忽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藏区教育十分落后,文盲充斥,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底子薄、基础差,影响了藏区文化教育的长足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尽快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那么,藏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很难实现,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再如,解放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许多旧的落后的观念意识逐渐被新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所替代。但是,也有一些明显地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观念意识(如重义轻利、盲从权威、卑视商人、缺乏参与、竞争等)至今仍深深根植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很显然,它们将有碍于文化的进化。

藏族传统文化中亦存在某些制约自身进步的因素。藏族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曾有力推动藏区社会的进步,而且现代社会条件下,只要有选择、有批判地加以发扬光大,同样将有益于藏族社会尤其是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传统文化,就不会有藏族现代文化。可见,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赖以发展进化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然而,这并不意味传统文化越丰富,现代文化发展就越快,水平越高。有时甚至还恰恰相反,传统文化越丰富、现代文化发展的阻力就越大,包袱越沉重。因为传统文化毕竟是历史上形成并长期服务于过去社会形态的文化,难免被打上时代的印迹。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必然不适应甚至有碍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就藏族传统文化而言,不仅拥有大量的优秀因子,同时也不乏封建迷信等消极、落后的成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宗教(主要是佛教)文化被纳入藏族传统文化之范畴,并成为其重要内容。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藏传佛教的许多东西已经不(或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的甚至还成为制约藏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浏览藏族传统文化宝库,则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大部分属于基础理论的范畴,而应用科学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况且,仅有的一些科学、技术(如藏医药学、天文历算学等)还长期被纳入佛教文化之框架,成为佛教宏传的辅助工具。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亦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如果应用科学发展迟缓,科学技术不能普及,那么,她将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将为时代所抛弃。有鉴于此,在藏区现代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们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藏区社会进步、经济腾飞、文化进化,进而实现现代化。

附记:

本文所引数据大部分来自《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专辑)、《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稳定与发展研究》、《藏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及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材料。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标签:;  ;  ;  ;  ;  ;  ;  ;  

西藏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可行性研究_藏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