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文森对麦克卢汉传媒思想的继承与修正--兼论媒介的演变及其理论渊源_进化论论文

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继承与修正——兼论媒介进化论及理论来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麦克论文,来源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10)04-0006-07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1947-)是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社会批评家、音乐人,他集科学、文艺、哲学修养于一身。他是北美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①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莱文森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时分别师从约翰·卡尔金、尼尔·波斯曼,而与马歇尔·麦克卢汉也有一段对其日后媒介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的忘年之交。在当今传播媒介研究领域,有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等称号。

莱文森卓尔不群的理论著作是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完美结合。学术成就硕果累累,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大多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主要有:《玩具、镜子和艺术:技术文化的形变过程》(1977)、《看电视的好处》(1980)、《麦克卢汉被误读》(1981)、《网上新学校》(1984)、《麦克卢汉的空间观念》(1990)等,特别是1979年的博士论文《人类历史回顾:媒介进化理论》(1979)首次提出了“媒介进化论”,该核心理论贯穿了莱文森全部的媒介理论。到目前为止共已完成了媒介理论专著6部,除了《学习赛博空间》(1995)一书,其他都在中国陆续出版:《思想无羁》(1988)献给麦克卢汉,是技术、媒介和知识进化以及太空探索的哲学-史学-传播学专著;《软边缘》(1997)献给知识进化论的著名学者唐纳德·坎贝尔,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媒介演化史和媒介演化理论;《数字麦克卢汉》(1999)献给他读硕士的老师卡尔金,是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媒介理论专著,也是数字时代网民的指南;《真实空间》(2003)揭示虚拟空间的不足,剖析其乌托邦面目,而主张网上冲浪和物质空间的结合,指出人类的出路是走向太空,到太空去探索和殖民;《手机》(2004)献给他“精神之父”波斯曼,论述继因特网之后的媒介革命,断言手机是超越电脑的新媒体,预言将来的手机要把因特网纳入麾下。同时,在2007年与中国何道宽教授共同编辑出版了《莱文森精粹》(2007)。当然,莱文森在科幻作品方面也出版了20多部著作,其中长篇5部:《丝绸密码》、《松鼠炸弹》、《记忆的丧失》、《出入银河系》、《拯救柏拉图》。莱文森的社会批评著作也有一部,即《捍卫第一修正案》。②

莱文森已有声名显赫的学术地位,他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其科幻作品也曾多次获得美国和世界级大奖或提名奖。然而,在传播媒介领域莱文森更是理论与实践并行,在上个世纪80年代积极推行网上教育;而其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奠定了当代北美媒介环境学派中的学术地位。

新世纪以来对被誉为“数字麦克卢汉”莱文森的媒介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大多数学者曾对媒介形态或者媒介技术发展做过相关的研究,但并未在研究中正式提及媒介进化这一概念”。③何道宽教授翻译了不少莱文森的著作,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莱文森诸多的媒介理论;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在2008年《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一文中简短地介绍“媒介进化论”是莱文森的首要贡献;浙江大学杨陶玉《媒介进化论——从保罗·莱文森说起》从技术进化和文化进化两个维度论述表明向深入研究莱文森“媒介进化论”迈出了一步。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主要有三个理论来源,即进化论——查尔斯·达尔文和唐纳德·坎贝尔等;哲学——康德和卡尔·波普尔等;媒介环境学——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尼尔·波斯曼等。如上图。

“媒介进化论”与进化论

进化论是莱文森媒介思想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达尔文把“进化论”概念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拓展,例如,与G·孟德尔的遗传学结合奠定了现在意义的生物学;卡尔·马克思深受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赫伯特·斯宾塞建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传播学的鼻祖之一,达尔文对传播学的影响主要是:对芝加哥学派帕克、库利等产生的大众传播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非语言传播;对“媒介进化论”的影响——这正是罗杰斯有所遗漏的。罗杰斯指出“除了非语言的研究外,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被今天的一批传播学学者积极地推向前进,这些人一般来说也不承认达尔文在开创他们的研究传统方面所发挥作用。”④保罗·莱文森在1988年出版了《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一书中积极地借鉴并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了知识演化的三阶段论:生成——批评——传播。“我们的研究并不是当前的论战站在哪一边,既不主张进化的阶段论,也不接受进化的突变论。诚然,两种观点都是具有隐含的命题,知识的发展或为渐进,或为革命性飞跃。两种观点都能够和一个基本的观点相兼容:知识是一种生物的和技术的活动。”⑤莱文森把生物的进化和知识的进化有效的结合起来,把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莱文森还从哲学层面论述了进化认识论,是进化论与哲学、技术有机结合。比《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更早的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⑥里,其实已经阐述了相关进化论与传播媒介的问题。简言之,“媒介进化论”是从生物、知识、认识、技术、媒介一步步深入论证的逻辑体系。

在查尔斯·达尔文与莱文森的理论之间,还有一位著名的进化论学者唐纳德·坎贝尔。坎贝尔比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媒介理论的影响显得较为直接,因为他认为生物进化分三步进行:生成新器官和/或有机体——淘汰不适应的特征和/或物种——繁殖幸存的特征和/或物种。⑦莱文森借用坎贝尔的理论推出了知识成长也有类似的三部曲:生存或创造新思想——借助批评和检验淘汰那些不正确的思想——通过教育和大众媒介传播那些尚未被证明为不正确的思想。⑧莱文森批判地吸收了坎贝尔的理论,认为坎贝尔是直截了当、并非比喻的论断。“我们长着肺,用肺呼吸,因为我们的呼吸系统在大气里工作;同样的道理,我们有大脑,用脑子思考,因为我们的认知系统很适应环境,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认识世界,以便我们这个物种能够生存。”⑨莱文森用暗喻的手法,升华了坎贝尔的理论,把生物进化论结合哲学思辨提升到了进化认识论的高度。莱文森在论述进化认识论中,还提出了知识进化的非完美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么多,那是因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我们对环境的进化适应,认知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环境的手段,我们的认识又准确到使我们足以在世界生存,当然,我们的进化适应未必完美:正如我们用手时会犯错误一样,我们用脑时也会犯错误……高效、灵活的脑力不仅认识世界而且凭借技术去改变环境。”⑩莱文森的进化认识论理论,回答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非完美主义,另一个是进化论与哲学的问题,如理性问题。这两点正好是莱文森“媒介进化论”的两大核心理论“技术乐观主义”和“人性化趋势”的缩影。因此,在莱文森的全部的理论体系中,进化认识论是“媒介进化论”是理论基石,而“媒介进化论”是进化认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而在这基础上派生出两大核心媒介思想。

“媒介进化论”与哲学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的哲学问题根源于进化认识论中,因此通过对进化认识论的哲学解读,看得出莱文森独特的技术观、媒介观。进化认识的观点给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解释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我们怎么对世界有如此多的认识?”莱文森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用进化论的观点来回答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可见,莱文森在为自己的媒介理论铺路的时候,很好地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融在一起。首先,莱文森给进化认识论提出了两个具有鲜明哲学含义的假设,“一方面,由一个真实的、独立于人脑的外部世界(这一点和主观主义的论点相对立);另一个方面,心智中的很大一部分有继承性或遗传性,因而是先天固有的、先验的和个人感知的(这一点和极端经验主义的论点相对立)(11)第一个假设前提很好地回答了进化与真理的关系,进而提出了“进化论真理说”。“进化论真理说”指出一个永恒而独立的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一种筛选的力量,他有选择有机体及其属性,包括人的头脑。因为选择的力量也是调节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说,进化就是环境或现实与生活中不适应的东西的冲突并将淘汰的真理。(12)因此,进化是真理的现实。莱文森还指出“进化论的真理说,既没有相对真理的琐屑,又避免了绝对真理的教条。进化认识论把真理置入活生生的世界,丰富了真理的概念。”(13)莱文森用哲学思维——“进化论真理说”给自己进化认识论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特别是“真理选择思想的生存”为他在技术观——人如何通过技术改变环境的真理——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第二个假设与经验主义相对,指出心智很大一部分是先天固有的,先验的。莱文森根据康德和波普尔先天知识的观点,得出了知识滥觞于先天的、没分化的、不完美的智力。在莱文森的阐述下,康德认为认识能力是少量先天精神范畴,而这先天的范畴是走在任何经验和一切经验之前的,但是进化论认为先天结构中,“先验”是环境对物种选择之后产生的东西。前后产生了矛盾,但是,莱文森批判地吸收并发展,指出这个矛盾并不是不可以调和的。“自然选择需要有预先存在的物种特征,环境只能在这些物种特征之上进行选择,一方面,这些物种特征是先前物种环境经验的产物,另一方面,把最初的生殖功能赋予有机体的,是自然选择的模式,而不是环境。”(14)莱文森明确表示康德的认识论更加需要用进化认识论来改良。正如康德的精神-物质互动论在进化论的框架来理解,莱文森就提出了“技术互动论”观点。

有关进化论与不确定的先验的论述,莱文森也受到哲学家的卡尔·波普尔的影响。早在1935年,波普尔就提出了非完美主义论断,莱文森从中导出了“媒介乐观主义”,这恰恰是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波普尔的系统认识论进一步强调认识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先天性,批判地发展了康德的观点,他把知识看成不完美的探索产生的结果,人用思考能力去探索,以适应环境的现实。(15)对莱文森媒介理论来说最大的影响是知识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来自于预期的失望或猜想的挫折,通过批评和经验冲突可以找出错误的思想,可以暂时把错误思想从猜想知识中剥离出去。这个非完美观点和自然选择中“尝试-错误”的过程极为相似。康德的观点是进化认识论的基础,而波普尔对非完美主义和错误难免观点的提出成为康德观点的改良。莱文森提出的知识进化三阶段论:生成——批评——传播,其第二阶段批评阶段正是从“错误”中收益,从而改进知识,被淘汰的错误本身就是知识的源泉。莱文森的子理论——“补救性媒介”进一步阐述了某一种技术都是对先前技术不足的补偿,也正是波普尔所提出的非完美主义在媒介进化上的体现。

莱文森把进化认识论的两个假设放在哲学框架下来支持自己的媒介体系,显得更有说服力,然而康德和波普尔和认识论哲学观点,与进化论结合来阐述,显得更加有血有肉。莱文森认为技术是知识的物质体现,“泛化的‘技术’说”中“第三界”的技术把“第一界”的物质和“第二界”的思维完美地联系了起来。“因此,技术是中介。通过技术,我们的体现和延伸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客观世界,把我们的理论扩散到宇宙遥远的角落。……技术的故事实际上是进化、思想、技术三者的故事,思想是进化的产物和结果,它如何产生技术并表现于技术之中,以便反过来驾驭进化——这也是技术的故事”(16)在前面两大前提下,认识进化论的充满哲学思辨的核心问题:1.有意识地用理性去安排活动是否可能,即理性问题;2.对人类命运充满希望还是绝望感到,即非完美主义。换言之,“媒介进化论”框架的建立是有严密的哲学依据的,两大核心理论是有根可寻的,进化认识论与“媒介进化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媒介进化论”与媒介环境论

1968年,“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由纽约学派的尼尔·波斯曼正式公开提出使用的,但是该词的首创者却是多伦多学派的马歇尔·麦克卢汉。1998年8月4日,媒介环境学会(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在纽约宣告成立,其章程的第一条对媒介环境学做了非常明确的界定:“媒介环境学研究符号、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间那一套复杂的关系。”(17)即把媒介当作环境来研究。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理论有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时空论”、欧文·戈夫曼的“媒介场所论”、刘易斯·芒福德的“媒介容器论”、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约舒亚·梅罗维兹的“媒介情景论”等10余种理论,(18)但是从研究莱文森媒介理论的视角,第一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与第二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斯曼对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影响较为直接;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两位媒介先驱的理论。

第一代是以多伦多双星为代表,伊尼斯的“媒介时空论”或“媒介轴心论”着重将媒介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主要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论述了媒介的时间和空间偏倚性问题。麦克卢汉继承和发展了伊尼斯的理论,在给《传播的偏向》作序的时候,麦克卢汉说乐意把自己的经典《谷登堡星汉》当作伊尼斯的注脚,赞许伊尼斯是研究传播媒介的千古一人。但是从莱文森“媒介进化论”的角度,伊尼斯对莱文森的直接影响不明显,更多的是间接从其弟子麦克卢汉那里吸取的。对于莱文森而言,从他的著作和论文中,都阐述了麦克卢汉的思想,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但他对伊尼斯的媒介理论的阐述却甚少。同时,麦克卢汉、莱文森、还有第二代媒介家尼尔·波斯曼有一定的师承关系。波斯曼和莱文森并非麦克卢汉的嫡系学生,但两人都自认是麦克卢汉的私淑弟子,并且莱文森又是波斯曼的博士生,北美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传承,有偏离,有“反叛”,更有超越。

莱文森在100多篇媒介论文中,跟麦克卢汉相关的论文是最多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莱文森的每一篇论文和著作,几乎都有麦克卢汉的思想。莱文森虽然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持否定态度,但是他仍高度地评价了麦克卢汉的学术地位。“麦克卢汉是对的。至少他提供的框架是对的。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和技术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宇宙的关系。这个框架是重要的。它和理解人的心理、生活和物质宇宙的框架一样重要。”(19)“如今,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问题——在后视镜里回顾他,回顾我最初对他的研究——我可以清楚地看见,用“媒介决定论”来描写他未必是妥当的,虽然我依然认为,那些观点把人放在面对技术时较低的位置。至今,有一个问题我依然与他意见相左:他强调技术,贬低人对技术的控制力。这是他那些观点必然的内涵。不过,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他要反对‘媒介决定论’的帽子。他的抵制和他置身事外、不愿意预告未来有关系。”(20)在《数字麦克卢汉》里这两个经典的评价,体现了莱文森相对“柔和”的辩证批判,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肯定是莱文森对麦克卢汉理论媒介的乐观主义,否定便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当然也有用谦虚委婉的语气以表示对麦克卢汉的纪念。客观上,从莱文森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的态度的确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修正的过程。在1979年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里,他称麦克卢汉为“媒介决定论者”,并提出两种子理论:“人性化趋势”(狭义)子理论和“补救性媒介”子理论;他旗帜鲜明地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强烈的媒介乐观主义态度。他用这两个子理论同时开启日后其理论的两个“战场”,一是反对“技术决定论”,二是反对技术媒介的悲观主义论。(21)但是“修正”不代表“改变”,莱文森最初透视出的两大核心理论,一直贯穿着他全部的媒介理论研究生涯。

1975年到1978年,莱文森在纽约大学攻读博士时,拜读于尼尔·波斯曼的门下。莱文森的媒介观点与波斯曼的观点相左,但尼尔·波斯曼极力辅佐莱文森——这个未来出色的媒介家。由于波斯曼的推荐,莱文森在博士期间能跟麦克卢汉接触。1977年,莱文森在《等等》杂志发表两篇文章,《玩具、镜子和艺术》(22)和《媒介定律》(23)的序,其中《媒介定律》的序文开启了莱文森与麦克卢汉的忘年之交。“序文发表前当然要送麦克卢汉过目,不久,我在纽约与他邂逅。这是我们几年通信和互访的开端……我们在他的住宅区散布时聊天、在餐桌上的闲谈、在电话上的交谈、在开会休息时交换的意见,无不闪耀着他的智慧光芒……可惜我们的交往只有几年。”(24)虽然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里,莱文森与麦克卢汉多次交流中,接过了麦克卢汉的接力棒,预示着“后麦克卢汉时代”的到来。尤其遭到了严重地质疑,麦克卢汉的研究所也惨遭关闭,《媒介定律》也屡遭多个出版社的拒绝。莱文森虽然不赞同“媒介决定论”,但麦克卢汉给莱文森的影响足以使他举起“后麦克卢汉”的大旗,力挺麦克卢汉理论。1980年开始的接连不断发表的有关于麦克卢汉理论的文章中,典型的《麦克卢汉被误读》(25)鲜明地阐述了自己对麦克卢汉的看法,同时认为麦克卢汉的理论在电子时代里需重新审视和发展。在1993年,莱文森在《在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称麦克卢汉为“先师圣人”。在莱文森媒介学术界的努力下,麦克卢汉的理论的学术地位在80年代后半期重新回暖,《媒介定律》也最终得以出版。

莱文森对麦克卢汉经典理论的系统修正

莱文森对麦克卢汉理论评价浓缩于《数字麦克卢汉》一书里,这本书集合了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观点的独到解读。如“我不解释,我只探索”是麦克卢汉的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而“勉说其理”则是莱文森在方法论上对麦克卢汉的解释和超越。莱文森知识演化的三个阶段:生成——批评——传播,但麦克卢汉只对第一个阶段有兴趣,“批评”和“传播”留给别人去处理。莱文森在麦克卢汉的基础上结合进化论与哲学系统地提出了三个阶段。莱文森根据麦克卢汉的13条经典媒介理论观点,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媒介即信息”——“网络内容”(前为麦克卢汉观点,后为莱文森新的媒介观,下文类同):这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以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因此麦克卢汉不得不辩护:不能只见媒介的内容,而不见其形式,即媒介本身。莱文森对麦克卢汉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指出“……它要把一切过去的媒介解放出来,当作自己的手段,要把一切媒介变成内容,要把这一切变成自己的内容,……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26)接着莱文森就提出给出一个崭新的人性化趋势理论(anthropotropic)“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我的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做一种‘人性化趋势’(狭义)的理论。”(27)“人性化趋势”特别强调的是人的自主选择能力。

(2)“声觉空间”——“赛博空间的字母歌”:麦克卢汉认为,“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形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拼音文字出现之前的世界里是“声觉空间”,拼音文字出现之后,“声觉空间”弱化,“视觉空间”强化。电视出现之后“视觉空间”弱化,反而“声觉空间”强化。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声觉空间”进行了修正,“让我们觉得电视‘声觉’的,那真是难乎其难,无论他怎么常常引用托尼·史华兹(Tony Schwartz,1973)的话来说明问题:电话把眼睛当作耳朵。”(28)认为电视不是典型的“声觉空间”,“赛博空间”才是“声觉空间”。还认为,未来的“赛博空间”可以是不要文字、只要言语传播的“声觉空间”。

(3)“无形无像之人”——“网上天使”:麦克卢汉认识到,在打电话、听收音机、看电视的时候,就产生这个“无形无像”的效果。电子媒介所发送出去和传输的人,就是脱离了肉体的“无形无像之人”(discarnateman)。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这么说:“人仿佛成了机器世界的生殖器官,正如蜜蜂是植物界的生殖器官,使其生儿育女,不断岩画出新的形式一样。”(29)这思想刚好与莱文森在1979年《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阐述的媒介进化论不谋而和,在1989年《思想无羁》更加深刻地论述。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麦克卢汉认为人是给技术异化授粉的蜜蜂,但莱文森则认为技术是人的思想的体现。人和技术谁是主导者恰恰是两个人的最终的分歧。

(4)“地球村”——“从窥视到参与”: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比喻是引用最多、也是最恰当的比喻,世界各地的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电视使地球变成了村庄。但是,莱文森指出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局限性,认为他只局限于电视这一媒介,只是消极地坐在电视前看,没有参与式。“因特网完成了麦克卢汉的比喻,使地球村成为现实。网上地球村的村民,只要有一台个人电脑,一条电话线和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居住在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和别人聊天,可以搜寻新闻,而不是被动地坐在电视机前接受新闻。”(30)这个论断从“窥视”到“参与”,发展了麦克卢汉的“部分地球村”。莱文森还进一步论述了“地球村”分为“传统地球村”和“赛博地球村”,“传统地球村”又分为“广播地球村”和“电视地球村”。同时还论述了网上地球村的政治和商务。

(5)“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中心的命运”:这是麦克卢汉与“地球村”相关的一个断言。网络时代的非集中化非常强劲,电脑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产生信息,它们成了分散的中心,不是阅读、收听和收看的中心,而且是生产和广播的中心。麦克卢汉指出电子时代的城市不复存在,而莱文森却认为,数字时代的城市,还是充满活力的,一如既往的。(31)麦克卢汉的学术地位是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之后,莱文森通过网络时代对政府权利构成强大的挑战,美国政府起诉微软搞网上垄断等论调来证明非集中化的趋势。尤其是莱文森开创的网上教育正式非集中化趋势的典型。“网上教育教育处处皆中心。只要有电脑、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就行了。”他的《网上新学校》(32)(1984)、《学习无羁:网上教育与精神学苑》(33)等著名网上教育论文是其理论的佐证。

(6)“光透射媒介对光照射媒介”——“屏幕背后的思想”:这个麦克卢汉的理论不如“冷热”媒介一样影响力大,但是还是相当有价值。麦克卢汉认为光照射媒介有照片、电影、传统的绘画,光透射媒介有电视、电脑等等。”“光透射”和“光照射”可以很好地解释媒介的产生和影响。莱文森也给出了看法:既然电脑屏幕也通过“光透射”运作,所以他们既保存了电视感性魅力的优点,又传达了书籍的长处。

(7)“冷媒介与热媒介”——“很‘酷’的文本”:简单的说,“冷媒介”就是要求参与程度较高,而“热媒介”参与程度较低。莱文森对麦克卢汉这个著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莱文森认为“用来分析同一类媒介时,效果最好。最好把电影和电视、散文和诗歌、漫画和照片进行比较,而不是把跨类别的媒介进行比较,比如广播和电视跨了类别,就不适合比较。”(34)又分析几十年来美国的政治人物,认为电视对形象“冷”的有利,对“热”的不利,由于“冷”电视的影响,50年代以来通俗文化经历了普遍的降温。

(8)“人人都出书”——“生锈的守门人”:莱文森提升了麦克卢汉“复印能使每个人出书”的过时观点,认为因特网使每个人出版成为现实。同时认为网上守门人不是不需要,而是依旧需保留下来,只不过他的功能转变了——变成了“红娘”,比如网上书店就是一个例子。

(9)“电子冲浪”——“从物役到役物”:电视时代没有提供多少渠道,让人们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在那些岁月里,工作大体上只能在离开家的地方进行,在物质的、公共的场所进行。在电子时代里,莱文森认为工作和游戏的差别有模糊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工作和游戏的混合正在产生美好的收成。莱文森提出媒介演化三阶段论:玩具、镜子和艺术。任何技术刚考试都具有玩具的功能,其次才开发镜子即工具的功能,最后它就演变为艺术。(35)

(10)“机器把自然变成艺术”——“机器美人”:麦克卢汉的观点指“过时的技术成为艺术”,技术在高峰期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看不见的。莱文森提出了“机器美人”的观点,比麦克卢汉的观点更艺术化。认为电视是大众时代的标志,电脑是个人数字时代的标志。工业革命的机器践踏了艺术和艺术家,而数字时代的电脑是整合艺术经验的机器。个人电脑和因特网革命把电脑变成了艺术,电脑就是艺术,就是机器美人。(36)

(11)“我们没有艺术,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干好”——“巴厘人在网上工作”:麦克卢汉说,电子时代是“神话”的时代。莱文森进一步提出,把神话分为两类:古典神话/“纵向神话”和现代的电子神话/“横向神话”。古典神话要千百年的积累,而电子什么神话的速度却要快得多。前工作的巴厘人,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切事情干的很好,但是那时数量不多,但是现在的巴厘人在信息大量的时代里通过网上工作同样可以实现。(37)

(12)“后视镜”——“用镜子,看的清”:莱文森借用麦克卢汉“后视镜”理论的目的就一方面可以通过后视镜看清楚媒介的过去和未来。另一方面莱文森用后视镜,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论,用子理论“人性化趋势”和“补救性媒介”来反对“媒介决定论”。同时从某种角度也肯定了麦克卢汉在媒介演化理论上的贡献。“如今……在后视镜里回顾他……我可以清楚地看见,用‘媒介决定论’来描述他未必是妥当的……他的抵制和置身世外与他不愿预告未来有关系。”(38)

(13)“媒介定律”——“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麦克卢汉雄心勃勃地想建立一个最高层次无所不包的媒介理论,虽然他生前未能发表,但是最后由他儿子艾里克·麦克卢汉在1988年出版。每一种媒介都有四种功能“提升、过时、再现、逆转”。(39)特别是“逆转”这个阶段,媒介投射到未来,媒介达到潜力极限之后,它逆转或摇身一变成人们暂且看不到的媒介。莱文森用自己的“三元论”——知识演化三阶段和媒介演化三阶段跟麦克卢汉的“媒介定律四元论”比较分析,充分肯定了“四元论”麦克卢汉了不起的成就是对事物分析的广度和精度的分析。最后,莱文森又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麦克卢汉“逆转”带有潜在性、不确定性、未知性等,莱文森有力地再次暗示麦克卢汉不作价值判断,只是简单的因果地位,而且提出自己与麦克卢汉相左的根本点,就是人的理性和判断力可以对未来产生正面的影响——我们可以驾驭“逆转”的方向,使之向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数字时代,媒介的活力正在转换成为人的活力,这个活力是人类业已得到增强和提升的控制能力。”(40)这里充分体现了莱文森的核心理论“人性化趋势”,并且对未来媒介发展的乐观主义态度。

[收稿日期]2010-02-20

注释:

①何道宽教授和林文刚教授把“media ecology”译成“媒介环境学”;而邵培仁教授主张译成“媒介生态学”。本文采取“媒介环境学”一词。

②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文第3页。[Levinson,P.,The Selection from Levinson,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7,p.3(Preface).(in Chinese)]

③杨陶玉:《媒介进化论——保罗·莱文森》,《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Tang,Taoyu,"The Evolution of Media:From Paul Levinson",Southeast Communication,2009,3.(in Chinese)]

④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66页。[Rogers,E.M.,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ress,2002,p.66.(in Chinese)]

⑤⑧⑨⑩(12)(13)(14)(16)Levinson,P.,Mind at Large:Knowing in the Technology Age,Greenwich(CT),JAI Press,1988,p.1,p.52,p.3,p.5,p.6,p.8,p.12.

⑥Levinson,P.,Human Replay: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9.

⑦Campbell,D.T.,"Unjustified Variation and Selective Retention in Scientific Discovery",in Ayala,F.J.&.Dobzhansky,T.(ed.),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pp.139-161.

(11)Levinson,P.,"What Technology Can Teach Philosophy",in Levinson,P.(ed.),Pursuit of Truth,Atlantic Highlands,Humanities,1982,pp.157-175.

(15)Popper,K.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London,Hutchinson's,1935,pp.130-133.

(17)参见纽约媒介环境学会网站www.media-ecology.org。[See the website of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www.media-ecology.org.]

(18)邵培仁、廖卫民:《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Shao,Peiren,& Liao,Weimin,"Thoughts,Theories and Trends:A Historical Review of Media Ecology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8,3.(in Chinese)]

(19)(20)(26)(27)(29)(30)(31)(38)Levinson,P.,Digital McLuhan: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London,Routledge,1999,pp.1-2,pp.183-184,p.32,pp.40-41,p.56,p.7,p.94,pp.183-184.

(21)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的原理:适者生存》,《莱文森精粹》,何道宽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72页。 (《媒介进化的原理:适者生存》原文为莱文森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第六章,1979年。) [Levinson,P.,"The Evolution of Media",The selection from Levinson,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7,pp.33-72.(in Chinese)]

(22)(35)Levinson,P.,"Toy,Mirror,Art:The Metamorphosis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et cetera,1977,vol.34.

(23)(39)McLuhan,M.,& McLuhan,E.,Laws of Media:The New Science,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8.(麦克卢汉在1977年就提出了“媒介定律”,但是到1988年由其儿子整理合著才出版)

(24)(28)(34)(36)(37)(40)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27页。[Levinson,P.,Digital McLuhan,Beijing,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2001,p.27,p.7,p.13,pp.210-230,p.18,pp.284-289.(in Chinese)]

(25)Levinson,P.,"McLuhan's Misunderstood Message (Letter to the Editor)",The New York Times,Feb.24,1981.

(32)Levinson,P.,"The New School Online",unpublished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excerpted as "Basics of Computer Conferencing,and Thoughts on Its Applicability to Education",in P.Levinson,Dec.,1995.

(33)Levinson,P.,"Learning Unbound:Online Education and the Mind's Academy",Analogy:Science Fiction and Fact,Mar.,1997.

标签:;  ;  ;  ;  ;  

莱文森对麦克卢汉传媒思想的继承与修正--兼论媒介的演变及其理论渊源_进化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