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从课堂回归生活论文_朱颦颦

让品德与社会从课堂回归生活论文_朱颦颦

朱颦颦 山东省肥城市河西小学 271600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不仅仅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更要让这门课程回归生活。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的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性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有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等等,是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认知经验。

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得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要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论文作者:朱颦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  ;  ;  ;  ;  ;  ;  ;  

让品德与社会从课堂回归生活论文_朱颦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