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变动、市场化改革和资源配置效能关联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联性论文,所有制论文,资源配置论文,效能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初步确定并日臻发挥作用。尤其在十五大和十六大后,中央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所有制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实践不仅使传统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得到了较大改变,而且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为突出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资源配置方式已基本上向市场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有经济的改革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市场已经在资源的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个结论还很值得商榷。从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改革的大关并未闯过,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市场经济运行质量,仍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
所有制结构的优劣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条非常准确且得到公认的标准来评判所有制结构的优劣,但一个基本的现实却是无可非议的:凡是非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比例比较大的,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比较好;相反,凡是非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比例比较小的,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比较差。实际情况可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在所有制结构变动中,非公有经济成了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据统计,2002年底私营企业突破20万户的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和山东6省市,其GDP占全国的比重为42.7%[1],其中浙江省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0%,前者比上年下降了1.6%,后者比上年上升了1.6%,全省实现GDP约7670亿元,人均16570元,比上年增加11.7%;而反观甘肃省,2002年GDP为1161亿元,人均4493元,增长9.1%。两省GDP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巨大悬殊差距可以从两省的所有制结构中找到答案。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连续20多年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基础和加速作用,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所有制结构变动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非公有经济对社会的贡献率迅速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2002年,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8.5%,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5%,广义的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64%左右。第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民营经济上缴税收比重不断升高,到2002年底已接近37%,2002年广义民营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14.8%,全社会税收平均增长率为12.1%,民营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率从1995年以来连续8年超过50%。第三,对投资的贡献。从1981—2002年,民营投资年均增长25%,2002年不包括外资的民营投资达到117万亿元,同比增长22.4%,占社会投资的比重40.3%。第四,对出口的贡献。在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中,营业收入总额在1.2亿元以上的1582家企业中,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有1024家,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2000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的平均出口增长速度超过150%,2002年个体、私营企业出口总额达到1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8%,大大高于当年全国出口的增速。第五,对社会就业的贡献。据全国工商联统计,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7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63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经济(含农业劳动力)就业占到全社会的90.3%,如果不包含农业劳动力(3.36亿)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为3.09亿人,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1.33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70%在个体私营企业工作。
民营经济能有如此巨大的贡献,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产权明晰,不仅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天然特性,而且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完成配置的,市场配置资源往往借助于价格机制,价格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刺激企业把资源转移到价值最大的项目(行业)上。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先天的优势。因为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价值最大化,而没有效率就没有竞争力,非公有制经济最能解决效率问题,因而它能够促进和引导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二、市场化改革、所有制结构与资源配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实际上是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回顾过去,这是一个艰难的、充满冲突和曲折的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远未结束,挑战依然存在。但立足于现实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即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最有效的政策措施。上述改革阶段性成功的事实证明,由于市场化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福利水平显著改进,市场机制在社会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反之,则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强。从理论上分析,市场机制高效运作的内在条件必须具备众多的市场主体,换言之,这就要求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要多样化,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反过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所有制结构的完善有助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交易频繁发生的经济,必须首先能够保证所有权的可交易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投入交易的所有权应该是纯经济性质的权利且能够接受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竞争规律的约束,因为作为超经济性质的权利,如政治的、行政的等权利的存在,它接受的是超经济性质规则的约束,市场的硬约束对它不能构成限制。与农村经济创新改革不同,城市的改革主要是从培育市场主体着手,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全面推行承包制,乃至今日仍在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慢慢形成。同时,伴随这一过程,非公有制逐步在夹缝中获取了合法地位并迅速发展起来了,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才真正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因为它生存的依赖不是非经济性的权利,而是从竞争性市场中获取生产要素,从竞争性市场中赚取利润,从利润的获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效果是它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正外部性,经济学家一般用“鲶鱼效应”来形象地概括它对国有经济的示范作用和所形成的压力,从而拉动了更多的经济主体加入到市场竞争中来。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引致多元性竞争主体的产生,它们按照市场规则从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出发,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可以说,没有多元化、多成分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2.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但这种优化不能靠人为力量,而是在制度的保障下,依赖于客观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市场体系来实现的。市场体系是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在内的各种市场要素的统称,它们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要保证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首先必须保证市场价格信号的真实和灵敏。作为市场运行机制中最基本的机制之一,价格机制如果不能发挥作用,价格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合乎规律地形成,价格对市场供求的反应就会失真,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就得不到保证。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会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干扰,促使人们遵循市场的游戏规则。所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条件,它的直接结果便是引起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并促进其进一步优化。
三、所有制结构变动与市场化程度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所有制改革带来经济增长,加深了市场化进程,但如若我们进一步深究,则会引发这么一个问题:市场化与所有制结构变动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存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对市场化的贡献率究竟有多大?下面我们通过实证分析进行说明。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市场化程度究竟如何?在国内,对市场化程度的测度,有八个课题组进行过量化分析。(注:卢中原,胡鞍钢(1992);江晓薇,宋红旭(1995);国家计委课题组(1995);顾海兵(1997);陈宗胜等(1998);徐明华(1999);樊纲,王小鲁(2000);李晓西(2003)。)本文主要借用陈宗胜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选择下列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所有制结构与市场化程度关联性分析数据表
年份
19781980
1984
1987
199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9
2001
市场化 0.174.09
10.79 17.81 20.37 26.37 35.44 37.72 39.40 41.44 50.00 69.00
非国有化0 28.63 33.44 37.69 38.06 43.49 48.42 50.45 52.76 54.62 66.25 76.61
显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和深化,从图1来看,两者的变化曲线都呈上升趋势,尤其在1992年后,两者间的垂直距离越来越近,但是否我们就可以直接断定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关性的存在还有赖于回归检验。
图1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和市场化趋势变动图
利用表1的数据,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归检验。假设非国有化程度(X)为自变量,市场化程度为因变量(Y),回归线形方程为Y=a+b[*]X,用OLS法和Eviews3.1计算软件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Y=-10.33+0.88[*]X
t=7.38
R[2]=0.86 F=54.42 S.E=6.052
在上式中,R[2]=0.86,表示这个数值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坏,方程的拟合程度可以接受。显著水平为5%时,F分布的临界值为4.96,而计算出的F值为54.42,大于临界值,我们可以判断在显著水平为5%时拒绝零假设。同样,在显著水平为5%时,t分布的临界值为2.228,小于计算出的t值,因此,我们也以5%的显著水平拒绝零假设。其经济含义是非国有程度每变动1%,则市场化程度就提高0.88%。但考虑到样本的容量,这个结论仅仅是初步的,有可能放大非国有化程度对市场化的贡献。根据李晓西的研究成果,在16项测度市场化程度的指标内,非国有经济的贡献排名第四位,贡献率在61%左右(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著《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第217页,61%的计算结果是根据本书表11-5计算出来的(计算过程是用非国有经济的贡献得分除以总分值)。)。两者差距虽然比较大,但总体说明一种现象,即非国有化程度有利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从判别系数R[2]=0.86也可以得出类似结论)。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或市场机制被称为“看不见的手”,而政府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可以说,政府与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对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或制度安排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选择与组合,将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高低与成本收益大小的差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都有各自独立发挥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同时也存在二者作用交叉的地带。在政府与市场都能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情况下,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边界就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从上面论述中可知,市场优先原则应该首先得到尊重,因为迄今为止,市场经济制度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最佳的一种经济制度,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为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提供了可能,这一点已被“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证明,因此,必须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上述事实、理论和实证三方面的结论说明非公有经济对市场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有利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则促使资源配置能够达到合理有效。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逻辑是所有制结构调整有利于推进市场化程度,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而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则可以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在我国影响市场化程度的诸因素中,虽然所有制结构的贡献率比较大,但它仍然受制于其他因素的约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共同促进的结果。因此,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化程度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目前来看,束缚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和延缓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还存在不少,现行经济体制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行为也有些模仿计划经济的色彩,政府管制的短视行为、权力失衡、腐败行为和监督不力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进一步改革释放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潜能空间依然很大。因此,在下一步改革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市场竞争主体行为的规范、劳动力市场化的推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资本市场宏观效率的提高仍然是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的领域。
标签:国内宏观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