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_科学发展观论文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思路,推动国民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着力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性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首先是指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基础,国民经济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解决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牢固的物质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发展,既是指经济增长,这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指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还是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改善,同时也包含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必须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本战略,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决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摒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的陈旧思路,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分量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8年在8%~10%左右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其中2003~2007年连续5年在10%或略高的区位上平稳较快运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但是,从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的要求看,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综合国力不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过度依赖资金、资源投入,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继续拉大。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这个阶段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消耗数量迅速增加的阶段。目前,我国能源以及钢材、水泥、木材等初级产品的消耗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十五”时期以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十五”期间,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分别增长187%、79%和119%。这5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约8.7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耗增加了6.3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耗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出效率比较低,2006年我国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但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的15%;12.4亿吨水泥,约占世界的54%;3.98亿吨钢铁,约占世界的30%;其他资源、材料的消耗数量和比重也很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我国,相应地加大了国内的资源消耗总量,通过能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也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资源已经远远超出国内的供应能力,国内能源资源保障程度持续下降,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资源性产品,弥补国内能源资源的不足,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报道,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铁矿石消费量最大的国家。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约1.52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为47%;2007年上半年进口石油近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约3.26亿吨,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为51%;2007年上半年进口铁矿石约1.61亿吨,进口依存度为53%。

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已经集中出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后果。目前,我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增加能源资源等物质投入,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要素利用率低、效益差,资源和环境代价高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是更加高效地配置生产要素,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我们只有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协调,才能打破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必须结合全球产业分工调整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力争尽快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要更加注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也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特别要注重开发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综合治理技术,开发资源勘探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财政、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改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全面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二要更加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内容。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以及炼焦、有色金属等六个高耗能行业又占工业能耗的69%。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1个百分点,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可以减少约25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个百分点,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277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升级,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力争在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先进制造业上取得突破。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重大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加快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形成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发展专业生产和分工协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置和技术设备。全面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要更加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真正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降下来;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发展方式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投资强度。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着力推进节能降耗技术进步,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出口政策,继续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把节能降耗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和企业业绩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综合整治,推进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逐步使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环保收费标准要达到能够补偿污染治理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发挥价格杠杆抑制不合理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能源、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加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要更加注重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要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忧患意识和节俭意识,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要改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从对GDP的简单考核,转变为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综合考核,引导各级政府按照新的要求去转变自己的职能,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规范竞争秩序,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代价的资源价格体系。加强竞争制度建设,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竞争在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企业自主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贸易结构优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把利用外资和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引导外商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在海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

五要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已经发展到必须更多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要坚持内需主导型的发展道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立足点,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调节机制和宏观监测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加快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继续发展住房、汽车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六要更加注重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提供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劳动者队伍。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人力资源保障。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实施实施各类人才战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注释:

①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标签:;  ;  ;  ;  ;  ;  ;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