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

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

刘淼[1]2001年在《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统治韩国长达十八年(1961—1979)之久的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说明了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权威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第一节论述了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权的两大基本特征:“强有力的政府”和“高效率的政府”。“强有力的政府”主要表现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政府的自主性与政企联盟、高素质的技术官僚队伍叁个方面。“高效率的政府”主要表现在军队文化进入政府和政府职能的分化与专门化两个方面。第二节论述了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权的叁大绩效。涤荡了第一共和国政府只讲“统一”不讲建设的治国谬论,清除了第二共和国的动荡与混乱,为第叁共和国确立了“经济发展第一”的战略方针,是朴正熙政权的第一大绩效。运用国家机器,采取果断措施,压制了权力斗争、官场腐败等政治恶疾,改良了社会秩序、整顿了法律法规、规制了劳资关系,实现了社会和政治稳定,构筑了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是朴正熙政权的第二大绩效。充分发挥了政府培植市场要素的经济功能与作用,创造了一整套经济发展“刺激体制”,扶植和鼓励了市场主体——企业的生成和发展,启动和推进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朴正熙政权的第叁大绩效。第叁节论述了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权的局限性,分析了权威主义政治体制自身难以克服的五大缺陷:权威主义容易导致腐败;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容易导致腐败;权威主义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权威主义阻碍市场结构的健全;权威主义阻碍市场主体的发展。 本文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权较好地适应了韩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极大地推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为韩国未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的经济基础。但是,作为过渡性政治形态,权威主义政体有其结构性的弊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社会的渐趋形成和公民参政意识的日益增强,权威主义为民主政治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赵莉[2]2008年在《韩国产业化与民主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韩国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后,最终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重要一员,基本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随着八十年代的来临,韩国民主化运动更是风起云涌,1987年“6·29”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其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这就往往使得这样一种印象深入人心——即韩国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先产业后民主”的道路。如果按照这一观点,认为朴正熙权威体制时期民主化被极度压制,甚至一度停滞,那么即使有产业化为之提供的物质基础,民主化也不可能在没有自身积累的情况下,一蹴而就。思想与组织上的积累与经验,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才是韩国民主化运动成功的真正原因。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韩国八十年代兴起的民主化大潮,为了更好的理解韩国现代化模式的真正内涵,我们必须追根溯源,探究朴正熙权威体制时期韩国产业化与民主化的真正关系。在探明此问题的过程中,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史学方法论,及其与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具体结合,在全文中得到了贯彻。首先,从朴正熙权威体制与韩国产业化的关系来看,其权威体制建立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被当作重要的背景而首先提及,而政府导向作用的强力与有效,更是在朴正熙权威政权对产业化的态度与实际作用中得到了凸显。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朴正熙权威政权建立的必然性或选择性问题的探讨,是为了澄清误解,即朴正熙权威政权对于韩国产业化的实现虽然确实贡献巨大,但不能因此而把这一时期权威政权的建立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现象,产业化不应成为阻碍民主化的借口。其次,从朴正熙权威体制与韩国民主化的关系来看,朴正熙权威体制虽在其执政前期,因经济发展而获得了政权的“有效性”,但其终将无法取代“民主”与政权“合法性”的天然联系,这一时期韩国民主化运动以在野党的斗争、社会运动及执政党内部斗争的形式顽强的存在着,其在思想动员与组织实践上的成长,对于八十年代韩国民主化运动高潮的来临意义重大。然后,在分析朴正熙权威体制与韩国产业化、民主化关系的基础上,以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相互关系为突破点,对产业化与民主化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具体是以1972年维新体制确立为界,通过对“民主化的弱化与权威体制的强化”及“产业化的强化与权威体制的弱化”这两个阶段的动态分析,探明产业化与民主化并行发展的原因,及其韩国现代化模式具有的产业化与民主化主导势力不同、重产业轻民主的特点。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韩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朴正熙权威体制与韩国产业化、民主化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得出韩国现代化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产业化与民主化的并行发展。

梁志[3]2008年在《韩国政治发展中的美国——1945-1961年》文中指出二战后,美国积极推动韩国反共,促使反共主义成为韩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为了巩固这个"反共堡垒",美国还在韩国建立起了美式民主制度并不断向当地民众灌输自由民主思想。而李承晚政权却将反共主义作为维持和加强独裁统治的工具,1948年确立的民主体制因此变得有名无实。1960年4月,韩国接连发生学生领导的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示威,要求李承晚政府总辞职。美国驻韩大使麦康瑙希暗示李应该辞职。27日,李承晚向国会递交了辞呈。6月15日,韩国决定建立议会制政府,取消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一切限制。但是,执政党内部分裂和政治动荡一直折磨着新上台的张勉政府。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美国采取了旁观的态度。两天后,张勉辞职。通过考察1945年至1961年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揭示出早期冷战中美国对第叁世界意识形态外交的内在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D]. 刘淼.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2]. 韩国产业化与民主化分析[D]. 赵莉. 延边大学. 2008

[3]. 韩国政治发展中的美国——1945-1961年[J]. 梁志.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8

标签:;  ;  ;  ;  ;  

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