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反思论文_曹幸

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反思论文_曹幸

——以广州为例

曹 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近年来,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已成热门,在各大城市火热展开,几乎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类型。旧工业建筑因其特有的价值受到青睐,经改造获得重生。本文尝试从更新改造的初始目的和意义出发,以广州“退二进三”[1]背景下的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反思;广州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0-0240-02

1.研究范围的界定

工业建筑在各大城市中广泛存在,随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变迁,见证了人类的工业发展轨迹。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特的研究价值,从价值研究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类:(1)工业遗产。其建筑风格,结构,材料和构造具有特殊意义,见证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工业发展历程,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方面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可列为保护文物。实例包括江南制造局,广州电灯厂。改造以原貌保护为主,适度修缮。(2)“地标性旧工业建筑”。其建筑形态,色彩体量对城市环境有标识作用,对城市有特殊的意义,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方面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实例包括江南造船厂船坞,广州珠江啤酒厂。改造以保护为主,局部更新。(3)“一般性旧工业建筑”。其建筑质量良好,结构坚固,内部空间有较高的改造适应性,在公众记忆中有一定或重要地位,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方面有一定研究价值。实例包括北京手表厂,鹰金钱食品厂。可进行适宜的更新改造,采用新建,加建,扩建,改建等多种手段实现再利用。

本文主要聚焦于第三类,即“一般性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具体指广州“退二进三”背景下的旧厂房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

2.更新改造的目的与意义

旧工业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其更新改造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挖掘并以适当方式实现它的核心价值。更新改造后的旧工业建筑,能以新的身份重新演绎历史。

旧工业建筑的核心价值包括以下几方面:(1)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作为人类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产物,是各时期工业发展的见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历史价值在于它见证了相应时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对文献记载的重要证实和补充,是其最基本的核心价值。(2)科技价值。工业文明的发展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结果。旧工业建筑及附属的机械设备记录了行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在建筑学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建造水准,这都是旧工业建筑的科技价值。它承载和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是其最基本的核心价值。(3)文化价值。工业建筑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录了场地文脉,生产的场所和场景给相关人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以文化精神的形式保留下来,这种文化精神可以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影像资料和口号标语中找到,也能在相关的建筑遗址场地中探寻。旧工业建筑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它凝结的文化精神和延续的城市记忆,是其最基本的核心价值。(4)艺术价值。旧工业建筑是所处时代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其空间组合、结构造型、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共同表现了它在艺术上的价值。工业机械设备则体现出工业美学价值,反映着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艺术观念和精神特质。五、经济价值。大部分旧工业建筑主体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灵活,当原来的经济价值因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调整等原因衰退或消失后,还可以与新型产业结合,再次焕发活力,以“老树发新芽”的方式实现再利用,产生新的经济价值。

3.实地调研

本文一共选取了广州“退二进三”背景下的12家工厂,对其更新改造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①广东水利水电机械制造厂(2005年改造为信义国际会馆)②广州化学纤维厂(2007年改造为羊城创意园)③长征皮鞋厂(2008年改造为白云科技创意园)④鹰金钱食品厂(2009年改造为红专厂艺术创意区)⑤广州纺织机械厂(2009年改造为TIT服装创意园)⑥太古仓仓库码头(2009年改造为太古仓时尚园)⑦金珠江双氧水厂(2009年改造为1850创意园)⑧广州啤酒厂(2011年改造为原创元素创意园)⑨广州电池厂(2012年改造为花城往事美食文化园)⑩珠江电影制片厂(2013年改造为珠影文化创意园) 东方红印刷厂(2013年改造为东方红艺术公社) 国营红星锁厂(2015年改造为COCO大院文化创意园)。调研发现,除了太古仓码头(改造为展贸休闲旅游区),广州电池厂(改造为岭南美食文化园),其余十家的改造均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广东水利水电机械制造厂、广州啤酒厂、东方红印刷厂改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化学纤维厂、长征皮鞋厂改为综合创意产业园;广州纺织机械厂改为服装服饰创意产业园,珠江电影制片厂改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鹰金钱食品厂、金珠江双氧水厂、国营红星锁厂改为文化创意社区。

显而易见,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已成一种潮流,就像“腾笼换鸟”,引入的文化创意产业激活了旧工业建筑,使其有了新的使用功能,产生了经济效益,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如TIT服装创意产业园(前身为广州纺织机械厂),结合服装文化的积淀,以服装服饰为主题,打造了集服装设计,研发,发布,展示于一体的专业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改造而成的大部分创意产业园,构成内容和形式趋于“同质”,相互之间的主题和特色难以区分。早期的创意园尚能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如信义会馆,红专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后期的创意园,如东方红艺术公社,原创元素创意园,在同类园区竞争中能产生多大的品牌影响和竞争力,还有待观察。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新的持续,各园区的发展呈现复合化,综合化的趋势,逐渐演变成包含创意设计,商务办公,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的“综合社区”和“复合园区”,如1850创意园,羊城创意园,白云科技创意园。而许多企业机构看中的是目前园区相对低廉的租金,若租金上涨难以承受,就搬迁到其他园区。换而言之,广州旧工业建筑改为创意园的多数案例,打造的更像是一个个标准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孵化器,看中的是更新再利用的经济效益。

4.深度访谈

实地调研后,笔者选取了红专厂,太古仓两个案例做深度访谈,红专厂艺术区的前身是鹰金钱食品厂,2009年对外开放,是集设计,艺术,文化于一体的创意社区。太古仓时尚园的前身是太古轮船公司的旧仓库码头,2009年对外招租,是集展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客厅”。两者的更新定位不同,都是广州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早期案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进一步发现存在的问题。访谈的对象为社会公众,包括园区的使用者和游客。访谈的内容包括:整体印象的感知;景观细部的感受;场景片段的理解。

4.1 整体印象的感知

主要指对建筑形象,整体氛围及所含历史价值的感知。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更新了原有旧厂房,进行了使用功能转化。如红专厂的三段式红砖厂房,修缮加固了内部结构,将内部空间转化成工作室,展厅,时尚店铺等场所。保留修复了原有建筑立面,以营造历史感和沧桑感。而太古仓的货运仓库,则采用“屋中屋”的设计方法,在原仓库内部嵌套构建新的建筑空间,用作红酒坊,展示库,俱乐部等场所。

“红专厂,听名字以前是生产红砖的吧,这里很多房子都是用红砖砌的啊!”(红专厂游客)。“喜欢这里的氛围,比较文艺,不是说哪个具体对象,而是整体感觉,很有味道。”(红专厂拍客)“看得出是旧码头和仓库,但具体用途不太清楚,还好仓库门前有历史用途说明牌。”(太古仓游客)

4.2 景观细部的感受

主要指对遗留的工业设备,机械装置,以及所代表的生产工艺和科技价值的感受。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保留了一些难以拆除的设备遗迹,构筑物,并选取了一些有视觉冲击力的机械设备进行艺术加工,重新布置在园区内,作为景观小品存在。

“这个机器挺酷,但不知道是干嘛用的,孤零零的摆在那里,看不出和你说的罐头生产的联系啊。”(红专厂游客)“这些旧机器摆在店门口挺好,就像特殊的招牌,很多人都过来合影拍照,顺便喝杯咖啡。”(红专厂餐饮店主)“这些栈道,码头,水塔,铁敦挺怀旧的,但不太清楚那些装卸运输的百年历史,太久远了。”(太古仓游客)

4.3 场景片段的理解

主要是对具体的场所场景和其反映的时代文化精神的理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保留甚至重新涂刷了一些时代口号和标语,保留了部分铁轨、栈道、码头设施,并配以相应的人物、小品雕塑,尝试营造一种场所氛围,使人可以回想当年的场景和片段。

“看到这些旧机器挺有启发,但具体想象当年的生产场景比较难,因为我没有这种经历。”(红专厂游客)。

“我喜欢这里的艺术氛围和感觉,这些标语,铁轨,机器能启发我的创作灵感,至于当年的文化精神倒没想太多。”(红专厂艺术家)“人们来休闲就餐,主要是体验独特的环境和新鲜的氛围,能否回想当年那种繁忙的装卸运输场景,因人而异吧。”(太古仓餐饮店主)

由访谈得知,改造为文化创意社区的红专厂和更新为“城市客厅”的太古仓,其更新改造的重点,都是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艺术和休闲消费场所,以获得新的经济价值。旧工业建筑和遗留的机器设备在外观和用途上进行了改造、加工,与时尚和艺术相结合,以营造一种文艺,怀旧的情调,给人不一样的体验。但在这个过程中,旧工业建筑及设备遗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价值却被拆解成碎片,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展示与再现,这与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初衷有所偏离。

5.结语与反思

本文从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初始目的出发,以广州“退二进三”背景下的12家旧工厂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了广州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已呈现普遍、潮流的趋势,主要是看中旧工业建筑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后快速产生的经济价值,但各园区的构成内容和形式趋于同质化,少有鲜明的特色特点,更像一个个标准的创意产业孵化器,一旦泛滥,将面临恶性竞争和快速过期的危险。“现在好像每个区都有创意园,但真正从事创意产业的并且有成绩出来的,有多少个呢?有部分园区没有人才输送,也没太多特色的项目,不如因应市场经济和需求转型成新的饮食城、购物城、服装城,总比半死不活的要好。”

问题二:时下广州的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包括创意产业园和商业休闲区,重点都是利用旧工业建筑来打造新的文化生产和休闲消费场所,这种再利用,主要是借旧工业建筑的“躯壳”塑造一种潮流和时尚,以产生经济价值,但并没有较好地发掘和实现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难使其“灵魂”重生。如果所有的旧工业建筑都这样改造,那真正的工业文明记忆又在哪里?

参考文献

[1]谢涤湘,陈惠琪,邓雅雯.《工业遗产再利用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研究》,《工业建筑》,2013年第43卷第3期.

[2]范晓君,徐红罡.《建构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和意义诠释——广州红专厂的案例研究》,《人文地理》,2015年05期.

[3]徐艳芳,王蔚.《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 》,《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0期.

[4]岑迪.《“退二进三”背景下的广州创意园新常态》,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5]卫静雯,林涛.《旧厂房改造 “壳”在“魂”已去》,信息时报,2015年10月14日.

论文作者:曹幸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  ;  ;  ;  ;  ;  ;  ;  

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反思论文_曹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