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郊野线性景观带的规划探索和建设实践论文_刘松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由闽粤古驿道而生,因324国道而兴,以花卉产业而名,它见证漳州的变迁和成长,也迎来新的历史使命。在漳州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背景下,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工程是落实福建省宜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规划旨在以漳州市级1号绿道为纽带,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整合串联资源点,将体育、农业、旅游与绿道建设相结合,带动沿线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线性景观带;乡村振兴;郊野绿道

一、规划背景

324国道是漳州重要交通要道和景观带,沿线花卉产业发展迅速,有“百里千家万亩”之势,但由于沿线村庄、园区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合力,功能混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突出。因此,漳州市政府提出以324国道“公路花园”为载体,打造一条融历史人文、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景观长廊,建设为漳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规划范围北起荔枝海公园,南至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全长25公里,全线共涉及九湖镇、程溪镇、官浔镇和长桥镇的12个行政村。

图1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规划范围图

二、相关涵义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区别于常规的城市或郊野绿道,它是以闽粤古驿道为历史脉络,以沿线324国道花卉产业区为腹地的大型郊野线性景观带。线路依托乡村道、风景道、盘山道和景观栈道等自然或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花卉产业区、乡村、自然景点和历史古迹。

三、规划布局构想

(一)规划目标

规划以“传承驿路文化、提振乡村经济”为核心目标,充分挖掘、整合现有资源要素,将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打造为山水相依、苗圃相映、绿道相连的全线旅游大景区和现代农业大观园。

(二)线路组织

(1)选线原则

由于324国道是区域重要交通干道,规划选线与国道保持合适的距离,并避免过多的穿越国道;同时考虑到建设成本和效果,选线还尽量避开建设密集和地形复杂的区域,而是选择自然景观较好或者人文景点集中的区域。

(2)线路类型

根据线路途径区域的景观资源和人流活动特征,规划对步道和骑行道的组织进行了分类指引,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需求。

混合型 并列型 分离型

图2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绿道断面示意图

(三)服务设施

(1)选点原则

驿站是走廊全线重要的配套设施,规划选址参照闽粤古驿道(漳州段)驿铺分布情况,尽量结合用地条件较好、景观优越、周边人文资源丰富的区域设置;尽量靠近周边村落,通过植入闽南古厝建筑形式和历史主文化主题,打造闽南风情主题驿站,成为漳州本土文化的展示窗口。

(2)服务功能

驿站除必须满足管理服务、交通换乘、商业服务、安全环卫等基础服务功能外,还需拓展游憩展览、农产展销、民俗活动等功能,与周边村落实现设施共享。

图3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马坪新驿平面布局及效果图

(四)街道整治

规划选线途径衍后村、马崎村、木棉村、浮山村、东头村和溪坂村等村落,由于缺乏统筹,现状村庄立面和街道环境呈现空间失序、品质不高等问题。规划希望通过沿线村庄风貌整治呈现完整的闽南建筑风貌,通过典型的村庄治理反映漳州乡土民俗,通过街道空间的统筹利用营造更有活力的生活场所。

(1)重塑建筑风貌,凸显闽南地域文化特征

通过现状建筑高度、质量、色彩和风格等多要素叠加分析,对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包括重度整治、适度整治、轻度整治和装饰遮挡等。

提取闽南古厝建筑元素,制定建筑风貌导则。对建筑屋顶、门窗、墙身檐口、材质色彩和装饰细节等方面提出改造引导;结合整治分类划分,制定针对性的立面整治策略。

(2)回归街道生活,塑造亲切宜人、安全舒适的街道空间

根据街道空间尺度合理划分交通、游憩、停车等功能空间。

通过铺装塑造连续而舒适的步行空间,同时对入村门户节点进行着重突出,彰显门户形象。

在临国道一侧设置连续的绿化带,采用乔木和灌木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噪音和尘土污染,美化环境;街头公园种植片林加灌木或花卉,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在街道沿线采用统一风格的标识牌,加强方位识别和指引性;根据居民、游客使用需求设置增加座椅、风雨廊等街道家具,丰富街道景观效果;按照服务半径布置环卫设施。

(五)乡村振兴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沿线村庄产业同质、公共服务缺失和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转型发展和环境提升的诉求强烈。

规划以木棉村为样板,探索漳州富美乡村建设的“花盘”模式,即采用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位一体发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历史体验、特色商业、传统手工艺和民俗展示、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打造文化性、休闲性、游览性并存的历史古村落,转变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新型乡村社区。

(1)推进产业转型

探索优势农业地区的创新发展路径。充分利用漳州花卉苗圃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和博览交易等延伸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注重项目策划和实施运营,将花卉展示、科普和交易功能融为一体,带动沿线农户增收致富,同时调动农民参与走廊建设的积极性。

由传统农业向农、贸、游三者融合。

实现农业特色化、生态化转变,整合零散种植,统筹安排农业种植规模和品种,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水平。

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以驿路文化、民俗体验、花田风光和山地运动四大主题策划驿路博物馆、手工艺展示馆、花田民宿、古榕戏台、特色商业街等项目。

(2)改善人居环境

重点打造木棉公园、文化广场等重要节点空间,梳理村落现有斑块空闲地,通过一横三纵的街巷串联山体公园、荷花公园、四季花田、木棉庵和木棉驿站等景观节点,打造“山体公园—五彩花田—街坊绿地”的三级绿地系统。

(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户外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木棉公园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打造古村门户服务区,按照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提供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

(4)美化乡村风貌,形成“生态花乡”,

保护原有“林地—花田—宅院”的传统村庄肌理,美化宅前院后的空间,丰富街巷空间,由“外围的花田林园+内部的花园水系”共同构建“生态花乡”景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引入环保绿色的低冲击开发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四、规划实施情况

针对项目的综合性和实施性,本次规划组成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工程等多个专业在内的“全设计流程”工作团队,全过程跟踪服务;实现从“规划-设计-实施”的顺利衔接,保证了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实施效果。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项目受到漳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漳州市宜居环境建设重点建设项目”、“美丽福建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和“2014年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25公里绿示范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在第六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和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政府、企业、居民和游客的高度评价。

规划的实施,使得漳州、漳浦“两极”互动明显增强,走廊沿线吸引力和投资价值大幅提升,闽南文生态走已经成为漳州努力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重要平台。

结语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绿道景观设计,而是充分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以国道、古驿道、郊野绿道为载体,融合生态、人文、体育、旅游、农业和乡村发展内涵,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郊野线性景观带的规划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9)

[2]徐文辉.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J].城市规划,2010,34(9)

[3]刘云刚,罗启亮.绿道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一广东增城为例[J].城市观察,2014(1)

[4]肖雄方,马宝建.乡村旅游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道建设研究 [J].鄱阳湖学刊,2014(1)

[5]徐东辉,郭建华.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和实施全过程的探索与创新 [A]

论文作者:刘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郊野线性景观带的规划探索和建设实践论文_刘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