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消费与粮食替代战略_畜牧业论文

适度消费与粮食替代战略_畜牧业论文

适度消费与粮食替代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先生关于“谁来养活中国?”公布之后,我国学者曾就粮食问题纷纷撰文讨论,结论是“中国人能够养活中国人”。国内外不同机构模拟估算也表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仅仅达到其最大潜力的30%~45%。在人增地减日益逆增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粮食预期新增生产能力所需技术与物质投入能否保证,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从另一角度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新思路。

一、今后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是增加饲料粮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粮食生产总产以2.36%的年均增长率高速递增。致使人均粮食占有量由70年代平均307.2公斤增加到90年代初的390公斤左右,增加26.95%。与此相反,我国粮食供需缺口却持续扩张。同期相比,70年代我国粮食年均进口量为575.74万吨,到90年代初则增加为1161万吨,增长101.65%。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供需缺口反而不断扩张,其根源何在?

美国Cornell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J.m.mellor对经济发展各阶段食品需求的增长情况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居民收入处于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或高收入转变时,食品需求往往会迅速地增长,如果原来食物消费水平低,则表现更为明显[(3)]。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恰恰处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转变的阶段,食物需求势必会不可抑制地迅速扩张。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需求。

以1980年为基年,我国城乡居民肉、禽、蛋及水产品消费量以5.90%年均增长率递增。与此同时,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饲料用粮的比重不断提高。“五五”期间,饲料用粮增长量占粮食生产增长总量的30.45%;“六五”期间,该比值增长为42.15%;“七五”期间,该比值进一步增加为53.4%[(7)]。表明粮食消费中饲料用粮对口粮用粮的替代势头逐渐增强。饲料粮需求的不断扩张是我国粮食生产压力剧增以及粮食供需缺口扩张的主要根源。

饲料粮对口粮的替代是世界粮食生产与消费模式发展转化中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现象,美国的D·Barkin等将其称为粮食生产替代的全球趋势[(2)]。发达国家粮食替代迅速发展的势头已成为历史。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粮食替代或正在起步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饲料粮对口粮的替代规律可从表1中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当前饲料粮消费与粮食总量的相对量比例关系中推知。美国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研究指出:1961~198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基本食物生产年增长率为3.1%,食物消费年增长率为3.2%。同期饲料消费年增长率则高达4.3%。供需缺口靠粮食进口来予以弥补,在此期间粮食净进口量增加了三倍[(4)]。IFPRI的另一研究报告指出:1966~1970年与1976~198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用于畜牧业生产的谷物及其副产品年增长率为4.6%,而畜产品年增长率只有3.4%。预计到2000年对谷物饲料需求的增长率必须维持在4.7%~5.5%,才能满足畜产品的供给[(5)]。这些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饲料粮对口粮的替代将是世界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变更的主要根源。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由于食物消费毫无节制地在发展中国家膨胀,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高速增长态势下由粮食出口变为净进口国家[(2)]。

表1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当前饲料粮消费与粮食总量的相对量比例关系(%)

国家或地区饲料粮比例

美国70

东欧64

欧共体 57

前苏联 56

巴西55

日本48

中东33

中国20

东南亚 12

非洲撒哈拉(Sub-Sharan Africa ) 2

印度2

二、适度消费与粮食替代战略

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国粮食供需缺口的弥合将更大程度地依赖于从如下两方面着手解决:其一是在保证人民生活随着收入增长而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必须节制食物消费的增长速度,同时引导膳食结构的演变。使食物消费的增长速度和方式与我国农业资源基础相适应;其二是合理引导并积极做好粮食替代工作,一是用高饲用营养价的饲料粮和蛋白质饲料替代粮食总量中的饲料粮,二是用优质绿色饲料以及各种非常规饲料补充饲料粮的不足。同时相应配套地建立和完善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体系。

(一)节制食物消费的增长速度,引导膳食结构的演变

我国人民食物消费刚刚跨越温饱阶段,正在向小康阶段发展,食物需求正在迅速扩张。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需求,以5.90%年均增长率递增,从而造成当前我国粮食日益短缺的严峻局面。因此,必须节制食物消费的增长速度,引导膳食结构的演变。综合大量研究成果,未来我国食物结构的基本调整方向是: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适度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比重;进一步增加豆类、蔬菜、水果和马铃薯的消费量,充分发挥大豆食品的优越性;发展食品工业,把传统加工食品和现代加工食品结合起来,使我国食物结构向多样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把传统的粮食观念扩大为现代食物的观念,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食物结构。要特别注意动、植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切忌片面强调动物性食物的消费,这在营养上既不可取,我国农业资源承载能力也无法达到。因为动物性食物依靠植物性饲料来转化,据估计平均每生产1公斤动物性蛋白质约需5公斤植物性蛋白质转化,代价相当高。目前,正是引导食物消费的最好时机。

(二)合理引导并积极做好粮食替代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口粮生产和饲料粮生产不分,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的不平衡是限制我国饲料转化效率与畜禽个体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因素[(1)]。从我国精饲料资源的能量与蛋白质的构成看,现有饲料中蛋白质饲料只能满足当前需要总量的51.3%~55.6%,能量饲料则为当前需要量的136.2%~141.6%[(6)]。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构成极不平衡,这种饲料结构与畜禽迅速肥育的生理需求极不适应,是限制畜禽个体饲料报酬、出栏率和出肉量等指标提高的根本症结所在。国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家畜日粮中可消化蛋白质缺少20%~25%,畜产品就减少30%~40%,饲料消耗量和畜产品成本则增加30%~50%[(1)]。因此,合理引导并积极做好我国粮食替代工作,同时配套地调整并完善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体系,则是现阶段减缓我国粮食短缺、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措施。

作者等在不改变现状生产条件和技术投入水平,同时保证口粮、棉花和食油生产的前提下,以可消化植物蛋白质最大为目标调整陕西省种植业结构,同时根据饲料报酬与饲料能量与蛋白质构成指数(PES1)关系模拟模型推算可变PES1条件下的饲料报酬水平,由此求得不同类型农业系统的畜产品产出较现状增加68.7%~82.4%,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增加70%~80%的饲料粮。欧洲共同体在过去十几年通过推行共同农业政策(CAP),即维持国内谷物的高价格,极大地鼓励并促进了非常规饲料的使用,如油饼粉、木薯、柑桔粉、糖蜜和甜菜渣等其它产品,这些都能在配合饲料中取代谷物,从而促使总的精饲料利用量迅速增加。用作饲料的非常规饲料迅速增加为占精饲料量的40%,而用作饲料的谷物饲料几乎没有变化,仍维持在7000万吨[(9)]。同期畜牧业产量则迅速增加。另外,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人工脱水方式加工生产的绿色饲料,可替代禽类的粮中的精饲料5%~7%、猪日粮的10%、而在牛羊日粮比重中最高可达100%;而采用湿加工技术生产的叶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0%~60%,是猪禽饲料中鱼粉、豆饼的理想替代品。即通过发展优质绿色饲料可替代20%~30%的饲料粮。

三、建立和完善三元种植业结构与粮食节约型畜牧业生产体系,推进我国粮食替代战略的实施。

(一)我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与区域体系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由“粮、经”二元型向“粮、饲、经”三元型的转变,其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调整我国粮食集中产区的种植制度,把用作饲料部分的口粮品种,调整改种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并要根据能量和营养标准由单纯收籽粒调整为收获整株营养体。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因地制宜调整种植制度,充分利用冬闲田,将玉米、绿肥和牧草等高产优质饲料作物纳入轮作复种之中;二是扩大种植大豆、紫花苜蓿、籽粒苋、狼尾草、黑麦草等高蛋白饲料作物面积,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饼粕资源、鱼粉、骨粉等工业下脚料,重点解决蛋白质饲料紧缺的矛盾;三是积极扩大作物秸秆的利用,大力发展草食畜。

南方稻田区,年饲料粮消费占全国饲料粮消费总量的62.3%以上,而饲料粮能量与蛋白质构成则变化在45~52(千卡/克)之间,平均为47.9,是我国饲料质量最差的地区。该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禽产品基地,猪肉产量占全国猪肉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70%以上。因此,也是我国粮食替代战略实施成败的最关键的地区。其主要改革方向是要将一部分早稻—晚稻—冬作物(油菜、绿肥、大麦、小麦)种植制度改为玉米(或间作豆类)—水稻—冬作物或青绿饲料。另外我国南方稻田冬闲面积有1.9亿多亩,年空闲时间约5个月左右,种植耐湿性较强的饲料大麦、蚕豆、豌豆、青绿饲料是开发这部分资源的良好途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上述调整后,由于改善了作物轮作结构,实施地区粮食总产可增加10%~20%。若冬闲田上所有产出全部用作饲料,可折合饲料粮高达5000万吨[(8)]。

北方灌区饲料粮消费量约占全国饲料消费总量的30%,饲料粮能蛋比为32.5,饲料质量相对较高,主要是蛋白质饲料较为缺乏。种植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发展蛋白质饲料以及优质高效的能量饲料。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主要是要将一部分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制度改为小麦—玉米间作大豆或豆科饲料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在东北平原区,主要是把现有玉米品种的一部分改种为高产优质饲料玉米或其它饲料作物。

南方丘陵旱地占全国耕地面积38%,其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或小麦甘薯复种为主,应逐渐将这种复种制度改为麦玉薯带状套作三熟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光热降水资源,而且可显著改善当地饲料供给不足的局面。

北方旱地农业生产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资源过度利用与农产品供给短缺,致使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力低而不稳,畜牧业饲料极为短缺。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多年研究结果表明;扩种紫花苜蓿,实行粮草轮作,走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能给畜牧业提供大量优质牧草,而且能降低水土流失,显著改善土壤肥力。例如,西北农业大学在陕西省澄城县薛家庄试验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试验结论是:以扩种苜蓿为突破口,使种植业结构由改前的92.0∶7.5∶0.5(粮、经、饲占地比例)调整为76.3∶13.5∶10.2。1985年与改前的1980年相比,粮食总产由3.14万公斤增加到5.36万公斤;农田载畜量由4.5(羊单位/亩)增加到14.6。畜牧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7.37%、189.35%和204.37%[(7)]。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体系

未来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中心内容在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体系,它包括节粮型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节粮型饲料发展体系两个方面。

1.节粮型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1994年肉类生产总量为4499万吨,居世界首位,据国外材料推算应消费饲料粮3亿吨左右,占当年粮食生产总量的61%左右。如此巨大的饲料粮食消费规模在我国当前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各种渠道的研究调查结果综合推断,我国当前实际饲料粮消费约占粮食生产总量的23%~25%,即约1亿吨左右。那么,奇迹在那里呢?关键在于我国畜牧业使用了大量的非常规饲料(即非粮食饲料),这样既弥补了我国饲料粮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以养猪业为例,根据从四川省3个典型地区1600农户调查来的资料,农民养猪每公斤增重仅消耗饲料1.86公斤(料肉比仅为1.86∶1),但要消耗青饲料22公斤,还有几公斤粗饲料。以育肥猪的营养而论,消化能40%,粗蛋白70%,矿物元素的绝大部分来自青饲料。对常规饲料(主要是粮食以及粮油加工的副产品)的依赖性较小,这是中国畜牧业的一大特色。再以养牛为例,我国发展了自己的一套低精料养牛的办法。在低精料(每日1公斤棉子饼,氨化秸秆自由采食)饲养体制下,料肉比(精料/增重)为1∶1.66,其转化率之高甚至超过肉鸡。事实上,我们用这样的办法已在广大农区建设了一大批秸秆养牛示范基地。从1992年实施秸秆养牛项目以来,我们仅仅用了3年就使全国牛肉产量翻了一番,增长113.7%。

综上所述,对粮食饲料的较小依赖是中国畜牧业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畜牧业的一大优点。正是依靠这一优势,1984~1994年我们能在粮食生产年递增0.9%的形势下,仍能保持我国肉类年递增9.8%,创造了中国的奇迹。

2.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体系。

(1)积极调整并建立节粮型畜牧业生产结构。

a.调整种群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

我国畜禽品生产性能很低,如果到2000年,我国猪、牛、羊、蛋鸡良种覆盖率能够达到90%、35%、60%、70%,肉鸡基本实现良种化,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3000万吨左右的饲料粮。

b.调整肉类产品结构

不同畜种产品的饲料转化率差异很大。目前我国各种动物性产品的平均饲料(精饲料)转化效率为猪肉5.1∶1,牛羊肉2.8∶1,禽肉3.2∶1,蛋类3.5∶1,奶类0.6∶1,淡水产品1.8∶1。因此,在稳定生猪存栏的同时,重点发展饲料转化效率高的禽肉生产,充分发挥牛羊肉等食草家畜的产肉潜力和淡水养殖业,是优化我国肉类生产结构的基本方向。在区域布局上要根据当地特点突出发展重点:南方在稳定生猪存栏、发展瘦肉型猪的同时要着重发展肉鸡、水禽与淡水养殖生产;中原、东北地带着重发展肉牛养殖;北方旱农区应着重发展养羊业,同时可与相邻的草原区联合经营,草原区提供架子羊,冬季或产草淡季到旱农区育肥。以此为依据估算,如果到2000年使我国猪肉比重由1994年的71.23%降低到66%,牛羊肉由10.84%上升到14%,禽肉由16.8%上升到18.4%,则可节约饲料粮380万吨。

(2)大力发展饲料工业,积极推广秸秆养牛养羊技术,进一步完善我国节粮型饲料发展体系

a.发展饲料工业,推广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比传统的粮食直接饲喂可节约粮食25%以上。根据饲料工业“九五”发展目标,到2000年若完成配合饲料产量7000万吨,浓缩饲料300万吨,预混合饲料150万吨,则“九五”五年共可节省饲料粮18000万吨。因此,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要特别注重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利用。

b.积极推广秸秆养牛、养羊技术。

我国拥有各种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约5.96亿吨,当前实际用作饲料的秸秆约25%,即约1.49亿吨,其中经过青贮或氨化处理的秸秆为2856万吨,节约饲料粮1360万吨。如果全国能够大力组织推广秸秆养牛、养羊技术,发展秸秆畜牧业,其节粮潜力将十分可观。

实施上述列举的粮食替代战略举措的主要技术经济条件在我国是具备的,而且我国拥有较好的群众推广基础。问题在于我们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制约太多,如粮食与工业产品的比价、畜产品与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品的比价、各种饲料类型相互间的比价等既不合理,也不完善。而且我国农业补贴机制很不成熟。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统计口径的局限,许多饲料作物不在粮食总产统计范围之内。因此,实施“三元结构工程”虽然可使饲料总量大大增加,却影响粮食生产指标的如数完成,这直接影响当地官员的政绩,实行起来便有阻力。

为此,必须尽快对我国现行食物生产、经营、管理与统计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使之有利于我国粮食替代战略的实施与粮食节约型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建立与迅速完善。这样才能迅速改善我国粮食供需缺口持续扩张的严峻局面。

标签:;  ;  ;  ;  ;  ;  

适度消费与粮食替代战略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