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思考_胡锦涛论文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时俱进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胡锦涛同志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七月一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精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本质要求和应当坚持的科学态度,是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世纪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现实任务

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理论概括”方面的意义时,胡锦涛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由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是“三个代表”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和新的内容。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各项事业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理论基础”方面的意义时,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他还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由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还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任务,精神文明建设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是“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不可或缺和分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做好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都是踏踏实实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迈进的实际行动,既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又是为创造美好未来夯实基础。

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理论要求”方面的意义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由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建设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样必须植根于人民,走群众路线,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是精神文明建设植根于人民、依靠人民群众和立足于实践的有效形式和生动局面。要从党的政治立场的高度,支持和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途径,创造自己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要求广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参加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来,置身于群众之中,在与群众共建精神文明的过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为人民造福。

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理论视野”方面的意义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由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与时俱进精神提出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赋予精神文明建设以新的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拓展新领域,开创新局面。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力求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吸取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倡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使精神文明建设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造新业绩,提高新水平。要十分注重总结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为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出贡献。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巩固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的成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和创新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新年伊始,中央就对今年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半年多来,中央领导多次就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作批示,针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实现“三贴近”等问题,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对全国各地、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起了有力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中央文明委的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上下大功夫,很好地配合中心,服务全局,产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显著效果。尤其明显的是,在非典灾难突如其来之时,在全国各地、各行业迅速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奏响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嘹亮凯歌;群防群控,恪尽职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良好社会道德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抗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展示了精神文明建设强大力量,也检验和提升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特别可喜的是,经过抗击非典斗争的严峻考验,广大干部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对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要求更加迫切了。群众中蕴藏着的这种内在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只要正确把握,因势利导,就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大步推向前进,创造出新的业绩。

精神文明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尚未解决,如非典肆虐反映出社会道德方面的薄弱环节还很多,社会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还很普遍,人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善待自然界所尽的责任和义务还很不够,等等。还有,精神文明建设落实“三贴近”要面对很多新问题,要不断探索新办法,如非公经济组织、社会服务中介组织和流动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对这类新出现的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怎样增强其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当前,解决好精神文明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抓住巩固抗击非典斗争成果的契机,紧密联系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的实际,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务必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遵循“三贴近”的原则,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改革的勇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是在解决难点上进行创新。如上所述,搞好非公经济组织、社会服务中介组织、流动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难点。我们正朝着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迈进,如果再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办法,或用国有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机制去组织新的社会群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显然不合时宜,也行不通。现在这个问题不解决,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适应时代的潮流,不仅会出现自身发展的滞后,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对于新的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究竟用何种方法去抓才符合实际,时下既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只能靠创新。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难点,无一不是靠创新才得以解决。而往往通过创新,能够使精神文明建设打开新的突破口,从而创造出新的局面。

二是在扩大亮点上推动创新。新的事物总在不断涌现,永远不会停止、不会中断,也不会穷尽,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是如此,这是客观规律。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如此,近几年来在各地、各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都创造出许多新招,实际效果好,社会反响好,成为精神文明新亮点。如大连创建学习型城市、潍坊“文明信用村户创评”活动、厦门对各地来厦务工人员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训和管理工作等,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加快现代化步伐、提高人的素质和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利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有生命力。一些地方组织文明单位与贫困家庭结对子,扶贫济困,为群众办实事,深受群众欢迎。最近中央文明办汇集全国各地、各行业基层单位创新成果,编辑出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很能说明这一点。关键在于我们要深入到实践中去,通过发现、总结和推广新亮点,使精神文明建设别开生面。

三是在依靠群众上实现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是群众事业,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主体,惟有群众实践才是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的永不枯竭的源泉。群众智慧无穷,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群众不仅最有发言权,也最有办法,一定要确立群众在创新上“主角”地位。20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每前进一步,都是群众自己创新的结果。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兴起和蓬勃生机,充分显示了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造力。我们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全局上还是某个局部的创新,都要问计于群众,都要发挥群众的能动作用,到群众实践中去实际感受、去采集、去获取。只要我们切实改进作风,真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善于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不断走出新路。

报国之志

作者:宋哲金

标签:;  ;  ;  ;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思考_胡锦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