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不合理的制度成本,建立高效、快速的绿色渠道_绿色通道论文

消除不合理的制度成本,建立高效、快速的绿色渠道_绿色通道论文

铲除不合理的体制性成本 建立高效快捷的绿色通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绿色通道论文,不合理论文,快捷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绿色通道提倡多年,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民认为绿色通道并不真“绿”。在今年南方冰雪灾害,全面免除针对农产品的过路费,收到了明显实效;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实行了更加优惠的经济政策。这些临时优惠政策的示范威力为世人带来颇多遐想和启示。即,许多所谓应急措施本来就应是常态的,为什么偏偏要等到灾害发生时才“被迫”施行?这些费用平时就果真该收吗?我们认为,在地震灾害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铲除体制性成本,建立名副其实、高效快捷的农产品绿色通道,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情况值得认真对待

1.我国农产品、生鲜产品费用越来越高、损耗越来越大。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且80%以上采取常温保存和流通。在整个物流链条上,大量鲜销产品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造成在物流过程中腐烂损失每年高达750亿元。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中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物流,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2.区域分工加深,原来的“就近城郊供给”大幅减少,远距离、跨区域供给的农产品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影响农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流通成本随之增加。据商务部统计,在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50%左右。

3.全球性燃油价格猛涨,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根据农业部调研组最近的调查,由于燃油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从山东寿光到北京来回油钱就需要1800元,而去年同期不到1500元。

4.流通过程中不合理的体制性成本有增无减已成为最大公害。“体制性成本”不属于前面三项经济缘由,而是带有纯粹人为性质和既得利益背景,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原本可以避免、本当剔除的行政性额外负担,因而是“最冤枉的成本”。具体表现:

第一,农产品运输的过路费负担异常沉重,农产品绿色通道其实并不真绿。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调查,从山西蔬菜主产县寿阳到上海约1000公里左右,一辆载35吨蔬菜的运输车要交纳过路费达4700元之多。① 而农业部调查组最近发现,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到北京新发地市场一个来回的过路过桥费去年500元,今年700元,增长了40%。据初步测算,从山东寿光批发市场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每斤西红柿运输成本去年为0.075元,今年为0.0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这种体制性成本到底能带来多大的费用,仅以蔬菜过路费为例稍做分析匡算便可见一斑。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为57706万人,农民工(不包括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数量达到12000万人,人口总数约为6.97亿②。我国年人均蔬菜消费量已跃至311.1公斤。远远超过世界人均105公斤的水平,每人日均蔬菜消费量约为0.85公斤③。从海南到北京每公斤蔬菜(以尖椒为例)的单程过路费为0.132元,在全国范围内,每公斤蔬菜过路费我们按此一半来计算,即约为0.066元④。因此,保守估计,仅蔬菜这一项我国城镇居民每年就要至少承担142.72亿元的过路费。

第二,包括农产品收费在内的道路违规收费问题世界罕见。从总体上看,目前全世界收费公路共有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占全世界的70%⑤。车辆通行费所占人均GDP的比例,中国超过2%,居世界首位。我国的道路违规收费问题非常严重,违规设置收费站、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任意延长收费期限等问题尤为突出,违规收费数额之大令人震惊。审计发现,辽宁、湖北等16省市违规设置收费站158个,至2005年底已违规收费149亿元;自1995年,浙江省高速公路各经营企业对车辆加收“车次费”,仅2003至2005年就从中多收19.55亿元。

第三,省际间农产品“绿色通道”的政策性差别构成另类体制障碍。建立绿色通道原本针对的就是打破省际壁垒,降低跨省流通成本。然而,我国开通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基本是属地管理、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仅有的一点儿优惠政策也是“肥水不外流”。因此,农产品跨省流通成本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层层关卡增加了停车次数和收费数额、延长了停车时间,无端增加了农产品在途损耗。比如,四川省装运5吨萝卜前往广东,虽然在四川境内有自家的绿色通道可以节省500多元,但出了四川到广东的这一路上却要经过近四十个收费站,交3000多元的过路费。再加上其他运输费用,仅平摊到每斤萝卜之上的运输成本就高达0.5元钱,尽管产地范围内运输成本每斤只有0.04元。⑥

第四,纳入绿色通道的农产品范围较为狭窄。目前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的主要包括五大类,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和新鲜的肉、蛋、奶。此外其他产品均不享受“绿色通道”运输政策。在具体实施时各个省市由于理解的不同,纳入绿色通道的农产品的品种不同,导致全国范围内农产品流通并不顺畅。最大宗最重要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更是难有绿色优惠,运输成本节节上升。此外,绿色通道主要局限在公路,大都不包括铁路和水运。

第五,在执行农产品绿色通道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执法行为,甚至“假治超(载)、真敛财”。在“绿色通道”运行中,由于地方和部门利益驱动,路面公安交警、路政管理和运输管理等执法人员往往没能执行“绿色通道”政策,随意拦阻、扣罚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行为十分普遍,严重干扰了国家“绿色通道”政策的实施,损害了广大农民和鲜活农产品运输业户的利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打着“治超”之名而行“敛财”之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欺诈、甚至暴力等手段对过往车辆强行收取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在这种场合,经营者或者敢怒不敢言,甚至放弃生鲜产品的营运行当;或者索性更加超载,以弥补乱收费造成的经济损失。结果陷入越治越超的恶性循环,加重了道路破坏和交通安全隐患。

二、降低流通领域的体制性成本是迄今最薄弱、最迫切、最值得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不合理的体制性成本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叠加负担。而缘自计划经济政出多门、九龙治水、自乱其制的现行管理体制,职能权限交叉、重复、遗漏已成痼疾顽症,从而成为与商品流通天性处处“作对”的体制。由此引起的流通成本属于“体制性成本”,它有别于一般所说的企业化、市场化、竞争性的管理成本。因为“体制性成本”带有纯粹人为的性质和既得利益背景,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原本可以避免的、本当剔除的行政性额外负担,因而是“最冤枉的成本”。在基于原有体制的统计框架下,是不大可能把它自己的“体制性成本”独立识别出来的,但可以断定它确实存在。并且,还可以断定,只要相关体制和政策得到改变,与之对应的体制性成本就会即刻消失。例如,诸多过时的不合理审批制度、政策规定、庞杂收费、税制缺陷、行政垄断、地区封锁、标准混乱及其他人为障碍造成的流通开支,都属此列。降低流通的体制性成本是迄今最薄弱、最迫切、最值得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⑦ 农产品流通中隐藏的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就属于典型的体制性成本。虽然我国很早就开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但是在“绿色通道”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有名无实,用菜农和商贩(大多数也是农民)的话说“绿色通道”并不真“绿”。

高收费、乱收费、乱设卡是对全社会的明火执仗的抢劫,是人人痛恨的巨大社会公害。财政分灶、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各种势力纷纷以邻为壑,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来往的农产品流通上,名目繁多的过路费成了最大的过路财,形成了最不合理的巨额的体制性成本,无端加大了农民负担、城市居民负担,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难以计数。这只是中国特色收费公路大行其道、殃及各界的一个缩影,也是体制性成本日益高涨、屡禁不止、怨声载道的真正原因。

三、铲除不合理的体制性成本,建立高效快捷的绿色通道对策措施

1.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当前出现的公路高收费,“假治超,真敛财”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机构改革不到位,政府对自身的定位不清,各级行政部门总有一种扩张的强烈冲动,再加上管理效率的低下,仅靠财政资金无法维持其运行,所以就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敛财”。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政府机构改革入手。切实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先导,特别是要从制度建设的战略高度率先推进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转变,从源头上、根本上釜底抽薪,解决好公权部门化、九龙治水、自乱其制和行政过度参与立法的问题,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思路和公正、精干、效能原则,将现行职能交叉重复遗漏的政府机构大力度地归并为宏观调控类、行为(秩序)监管类和公共服务类这三大类别,对现有机构进行大动作的精简改组、裁撤合并。⑧

2.建立长效机制,还公路以“公共物品”的本来面貌

所有公路不再对农产品运输车辆收取过路费。公路作为“公共物品”本应主要由政府提供,对于由企业出资修建的道路,如果已经收回建设成本,政府应取消其继续收费的权利。对于由政府出资建设的道路,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应约束自身行为,不再对过往车辆尤其是农产品运输的车辆收取费用,还公路其“公共物品”的本来面貌。取消这类费用对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农产品综合成本、还利于民有巨大作用。

与此有关,建议将应急措施常态化。在今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非常时期,有关部门紧急下文件,全面取消了针对农产品的过路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产品价格回落非常明显。例如,使得春季蔬果运销节省了大量难得的费用。一车从海南运送到武汉的辣椒,不仅降低成本近2000元,而且也使当地的椒类蔬菜批发价,从一周前的4元/斤降到了2.2元/斤。这些临时优惠政策的示范威力随后为世人带来颇多遐想和启示。即许多所谓应急措施本来就应是常态的,为什么偏偏要等到灾害发生时才“被迫”施行?这些费用平时就果真该收吗?现行某些做法确实折射出平时乱收费已经见怪不怪、成为常态的窘境!因此,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跨省的农产品流通日益增加,中央应制定统一、长效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打破省际间的政策壁垒,降低跨省流通成本。对政策观念淡薄的执法人员,任意阻拦、扣押运输农产品的车辆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并依法追究其主管部门的责任。

3.延伸和拓展现有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绿色通道一体化

从横向来说,鉴于农产品物流节点转换的高效率和连续性,除在公路上开通绿色通道外,还应开通相关铁路,航运,水运通道,形成各个运输途径并联和串联运输的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格局,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运输资源,并最大限度地缓解公路运输的压力。比如,长途运输可以选择以铁路为主的方式;中短途可以选择以公路,水运为主的方式;保鲜期短,单位价值高,体积不大的产品则可采用航空为主的方式。

从纵向来说,可根据农产品特点,推动绿色通道向产地和销地两头延伸,涵盖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采购、销售、分拣、包装、装卸、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从根本上降低农产品总成本和总损耗。

4.整合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自身的成本

整合农产品流通的渠道资源,降低“涉农产品”的物流成本至关重要。包括来自种养殖业的农产品、满足农民需求的工业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等等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为此,要整合商贸流通服务业资源,促使现有的各自为政的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企业系统等等整合成农村采购和农村销售一体化的流通体系,注重资源存量提升、调整,避免重复建设,消灭各自为政、多头储运配送造成的“跑空率”,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切实解决“出村的贱,进村的贵”这一“剪刀差”问题。

总之,在地震灾害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铲除体制性成本,建立名副其实、高效快捷的农产品绿色通道,显得尤为迫切。一来可以剔除数百亿元体制性成本负担,还利于民,深得民心,立竿见影降低农产品—食品价格,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二来还可以“四两拨千斤”,激活生产、搞活流通,低成本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直接、间接的政策实效都将十分可观。

注释:

① 党国英撰写的商务部研究报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农家店成本与效益研究。

② 中国统计年鉴(2006)。

③ 光明日报(2002年8月7日)。

④ 农业部农产品价格专题调查总报告:农产品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调查(2008—04—29)。

⑤ 高速公路?高价公路!——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总收入将是投资额的10倍,有关部门宣布将介入调查。

⑥ 央视报道(2004年5月7日)。

⑦ 宋则.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项大战略[N].现代物流报,2007—05—20。

⑧ 宋则.市场变异是破坏社会和谐的总根源——兼论一种改革悖论[N].经济体制改革,2007,(6)。

标签:;  ;  ;  ;  

消除不合理的制度成本,建立高效、快速的绿色渠道_绿色通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