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论文_杜 芳

利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论文_杜 芳

杜 芳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前进小学 510665

摘 要:创新思维本身具有多元性,而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方面、多层次的引导,有效地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于利用多元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式 自主探究式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具有的多元性,也就是多维度,即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对所提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这是因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创新思维具有多维度的特性,要求教学方式和方法与之相适应,也需要多元化,以充分地满足创新思维培养的需要。

一、多元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选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里仅选择其中三种阐述。

1.启发引导式学习。

启发引导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创造音乐。

例如在讲音乐的对比这节课中,我让每一组派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山川”的“川”字,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纷纷推选同学,想看看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写完以后,我叫学生们评论一下谁写的好。他们都踊跃发表意见,大部分同学的意见都集中在其中一个同学写的字上,这时我就开始引导他们:“你们觉得这个字写的好,它好在哪里?”有的学生说:“她写的很工整!”有的说:“她左边那一撇写得好。”有的说:“这个字虽然只有三划,但是她写的每一划都不一样,不像有些同学写的,三划都一样长,象三根火柴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说:“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他看到了问题的关键,这个‘川’字三划的长短和写法都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这就产生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我:“对比。”我说:“你们真是太棒了!没错,就是因为产生了对比所以形成了美。那么音乐也是这样,有了对比才有了美。”

接着我给他们欣赏音乐《地狱中的奥菲欧》与《动物狂欢节——乌龟》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思考音乐中有哪些对比(旋律是相同的),并让他们进行对比的处理(速度不同)。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音乐的特点,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在创作中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段来丰富和突出音乐形象。

2.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创新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相互依靠,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单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而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的思维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这对他们多元创新思维的拓展是非常有益的。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3.自主探究式学习。

所谓自主是指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体,不依赖于他人作出自己的判断,是主动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多,自己探索的机会少。其实,大自然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音乐教学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中强调探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

二、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使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解、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探索、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散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喜欢音乐,作为教师先要了解现在的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他们自尊心强、喜欢表现、喜欢民主、平等。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展开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三、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课程新标准提倡综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将音乐与诗歌、电影联系起来,让学生为诗歌、电影配乐;也可以将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用音乐表现画中的场景或将音乐形象通过绘画、雕塑、陶艺等记录、反映出来;还可以将音乐与戏剧、舞蹈联系起来,将音乐故事改编成戏剧脚本、舞蹈等等。

对于艺术之外的其他教学资源,如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等,也可以融合在音乐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创新思维。总之,要加强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的渗透,让音乐课不再是类似于传统教学的音乐技能课,而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审美课。

参考文献

[1]王安国 吴斌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龚建苏 儿童音乐[M].出版地:中国音乐协会杂志社,2008年,第3期。

论文作者:杜 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利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论文_杜 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