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模型的地理学习动机设计&以人文教育版地理相关教学为例_学习动机论文

基于ARCS模型的地理学习动机设计——以人教版地理相关教学案例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为例论文,以人论文,模型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9)06-0113-04

ARCS动机模式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目的是使教师通过了解影响学生动机的因素,分析学生的动机状况,确定动机激励的重点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该模型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对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其有效性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许多教学实验的证实。该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所谓ARCS,是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或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自己密切相关,再次,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学生得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1]。

在平时的调查当中发现,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他们不知道除了考试之外,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呢?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两个重要的支持性条件。而ARCS模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本文依据该模型,探索在地理教学中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吸引注意力——激起学生认知好奇心

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其次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2]。改变媒体的呈现方式一般只是引起无意注意,而使学习者面对有趣的问题则会引起有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初中生适当采用比较生动形象的材料,对高中生要多从材料的知识性角度抓住学生注意力。其次,要注重学科特点。地理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设置兴趣点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地理特性。例如在讲述“洋流”这一节(高中生),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的设计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1.知觉唤醒——好奇心的激发。教师在网上截取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中沉船一部分的片段,让学生观看(无意注意),教师抛出问题“影片中的冰山从哪里来的?如何避免这种悲剧重演?这里涉及到的是有关洋流的知识,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知识,你们有兴趣知道吗?”(有意注意)。从地理的视角对这一事件进行再审视,会使学生觉得洋流的神奇性——“哦,原来可以解释并避免海难呀?嗯,有用,我要学!”激发了他们求知的兴趣,并且此时的注意已经是有意注意,“什么是洋流呀?有什么规律?”这样能够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动机,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2.地理问题探究行为的激发——探究者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集体动脑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让学生试着去提出问题,教师此时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探究道路上,去提出问题-假设问题-验证问题。教师试着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问题,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知识上的帮助,起到点播的作用,而非问题的解决者。

沉船的原因是什么?在纽芬兰东南海区撞上冰山,这里附近并没有冰山,冰山从哪里来呢,最近的冰山在北极海区,但泰坦尼克号并没有进入北极海区,这些冰山怎么来的呢?凭借一定的外力,并且这个外力一定与海水运动有关,什么影响到海水流动呢?风、海水密度,这就是有关洋流的知识,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点出知识点。

3.教学要素的变化——注意力的维持。单一的教学要素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兴趣减弱,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堂情况调整教学手段,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变化。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板图法,在黑板上画出世界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在黑板上找出泰坦尼克号沉船地点,进一步解决问题。

二、提高相关性——生成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提高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相关性,即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生成源于学生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当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不到所学知识对自己有用时就会产生“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呀?”心理上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怀疑或排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具体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1.知识的生活化——脚手架的搭建。在这里需要教师搭建一个脚手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都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空洞的知识,是有血有肉的,例如在讲授“如何确定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如此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名跨国公司的总裁,你要去巴黎参加一个很重要很紧急的会议,那么你将如何去选择你的航线呢,面对如此多的航线选择,你会选择哪一条航线呢?

学生:耗时最短的航线

教师:那么,球面两点间最短距离应该如何确定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形会游刃有余地解决。

2.目标的明确化——内部动机的匹配。在这里教师借助事例向学生说明教学的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价值,或者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给学生讲清知识的重要性和将来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间接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着力点。作为高中生他们学习的一个很大的动机在于实用性——“我现在学习的东西对我以后或者现在有什么用?”教师必须首先问自己:“我是否知道学生的需要?”“我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双向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教师备课之前先咨询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三维目标设置原理,确保知识完备性、易懂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趣味性。

3.知识与需要的结合化——生活需要的匹配。课改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多开发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例如在对“城市的合理规划”中关于城市内各功能区布局的问题,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先展示材料当地日报上登出的“慈客隆商场异地重建和原地改造”新闻,然后让学生分组开展慈客隆商场异地重建和原地改造问题的大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布置必须合理协调。

三、提高自信心——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积极态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怎么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期望成功的态度?”“学生将怎样清楚地明白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努力和能力基础之上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有效的教授法——新理论知识的清晰内化。要想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首先要把知识点讲清楚,逻辑严谨,遵循知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确保学生对新接受的理论知识完全内化,为知识的迁移应用打下基础,教师讲课时自信心满满的,激情高昂的,这种自信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建构知识的良好开端。例如在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讲解“热力环流”过程时要遵循一条主线(见图1)。

图1 热力环流示意图

2.教师巧妙的促成法——自我效能感的强化。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多参加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去,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自我效能感的强化有助于建立更高阶层的自信心。例如可以通过提问,对适当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水平的问题,采用小组竞赛活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成功的机会也就多了,自信心也就随之提高,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是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多给予学生鼓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3.教师慷慨的鼓励法—内归因的激发。教师通过慷慨的鼓励,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鼓励的话要有适度性和针对性,要讲究教师说话的艺术问题,使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而非试题的简单或者好运气,将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恰当的归因,宗旨是不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获得满足感——强化学生的持续性动机

教师需要考虑“我怎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应用他们新获得的知识或技能的有意义的机会,什么东西将对学生的成功提供强化,我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对他们自身的成就保持积极的感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提到过,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使自己更加完备、更完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能力和技能[2]步骤如下:

1.真实问题的解决——“锚”的有效解决。设置一个真实问题情境的“锚”,让他们应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面对真实问题,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德国”一节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结合2006年夏天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杯,思考下列问题:

(1)欧洲哪些国家的球迷可以坐车直接到达德国而不用经过其他国家?

(2)瑞典的球迷从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发,怎样才能便捷地坐船到达汉堡观看球赛?

(3)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球迷要坐船到德国观看世界杯,沿途要经过哪些国家和哪些重要城市?

2.外在奖励的给予——他人认可的获得。外在奖励的不吝给予,使学生获得他人的认可,成就感、被尊重的感觉使得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对自身的满足感,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于此次学习动机的内化和持续。学生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回答,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满足来自于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课后小测试中也可以让学生一试身手,这样学生当堂就可以知道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满足感可以来自多方面的: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家长的鼓励和表扬等等,而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满足感来自于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原来很有意思,可以帮我解决很多生活中常见小事情,从而激励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动机加强。

五、ARCS模型应用的注意事项以及局限性

本文通过将ARCS模型应用到地理教学中,通过注意、关联、自信和满足四个环节说明如何建立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动机,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关联、自信和满足是一个整体。没有本次之分,也没有先后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

2.该模型对地理教师的能力要求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该模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心理和认知系统的观察和调动,教师要有必要的学习理论知识储备,这对教师的心理观察能力比较高。

3.要注意到该模型过多强调的是动机的内在性,而忽略了外在性、社会性和群体性。因此,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我们既要系统考虑到这四个要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要素,同时也要注意到要利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性和竞争性,以及家庭、社会、学校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动机的刺激作用,注意到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的有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4.注意该模型重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该模型每一个环节都重在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利于学生注意、关联、自信和满足,这必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并不是每一个程序性知识都可以进行情境设置,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学习内容都适合这种模型。

标签:;  ;  ;  ;  ;  

基于ARCS模型的地理学习动机设计&以人文教育版地理相关教学为例_学习动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