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教材顺序,理解文本含义--教材第三单元的分析与教学建设

理清教材顺序,理解文本含义--教材第三单元的分析与教学建设

理清教材顺序领悟课文含义——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课文论文,顺序论文,单元论文,含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单元教材包括三篇讲读课文、一个基础训练和一篇看图说话、写话教材。还有一篇阅读课文,根据实行新工时制后课时调整意见的规定,改为课外阅读教材。三篇讲读课文中,《称象》是古代人物故事,《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是成语故事。每个故事中都蕴含着一个道理。

《称象》讲的是曹冲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如何称象的问题。先写了曹操带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然后写官员们议论大象有多重;再写官员们和曹冲各想出了怎样称大象的办法;最后写按照曹冲想出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想出称象办法是重点;象大,看象的人想知道象有多重是想办法称象的起因;称出象的重量是结果。

想出了称象办法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讲官员们想出的两种称象办法:一是砍一棵大树造一杆大秤;二是把象宰成块称。这两种办法都不行。第二层讲曹冲想出了称象办法,曹操很满意。把两层意思联系起来就可以分析出曹冲称象办法的思考过程。造大秤没人能提得起来,但船在水里却能载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象不能宰成块,可用石头代替象块。曹冲就是这样从官员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联想平日观察水能载舟的现象想出了称象的办法:象上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线(用船称象);象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船上石头与象重量相等);称石头(用秤一秤秤地称),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教学本课要围绕“称象的办法”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学习第1段,引导学生思考谁和谁一同去看象?看一头怎样的象?使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和被称的大象有初步的认识。学习第2段,引导学生具体说说从哪儿看出象大,官员们议论什么?要想知道象有多重应该怎么办?学习第3段,先让学生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办法,引导学生把握段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具体说说两种称象办法及其不能采用的理由。学习第4段,引导学生对照图分步说出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理解“下沉”、“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为止”等词句的意思。弄清大象和石头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一秤一秤地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学习第5段,弄清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最后讨论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用心听别人意见,善于观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把宝剑掉进江里,他在船上刻了个记号,想等船靠岸后再按记号下水捞剑。全文共4段,段与段之间是这样联系起来的:第1段讲有个人坐船过江把剑掉进江里。这是刻舟求剑的起因。“坐船过江”点明船在行驶,剑掉江里后船会继续前进。第2段讲的是“刻舟”那个人一点也不为剑掉进江里着急,只是用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第3段接着讲同船的人对掉剑的人的表现不理解,催那个人赶快捞剑,并告诉他刻记号没有用。引出了第4段中那个人说得话。第4段讲了那个人的一句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刻舟”是想“求剑”,与第2段相呼应。他能不能“求”到剑,留给了读者自己思考。

教学《刻舟求剑》要以第4段为重点,从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中了解各段的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办事情不考虑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变化是会碰壁的。学习第1段,先读一读第1句话,理解“从前”是什么时候?(古时候)“坐船过江”是什么意思?(坐在船上从江的这岸到那岸,说明船是在江中行驶的。)再读第2句话,回答:“在行驶的船上发生了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掉剑的是你,你会怎样做?”帮助同学们认识停下船立刻想办法捞剑是正确的做法。可是那个人是怎样做的呢?学习第2段,引导学生先弄清那个人的做法:“一点儿也不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一记号”。再说一说如果你看到那个人的做法会产生什么疑问,会怎样劝说他?接着学习第3段。理解“催”和“赶快”的意思,体会同船人替他着急的心情,从第2句中思考同船人为什么这样替他着急?(在船上刻记号没有用)既然刻记号没有用,为什么那个人还要这么做呢?他是怎样想的呢?带着问题学习第4段。先让学生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一读那个人的话,再让学生理解“这儿”是指哪儿?(记号)掉剑时船上的记号指向哪儿?(看图认清是江中的一处地方)等船靠了岸船上刻的记号又指向了哪儿?(岸边的一处地方)这时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不能?(船在行驶,船在江上的位置在不断地变,船上刻的记号的位置也随着变了。从江中移到了江的岸边,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剑自然是捞不到的。)最后让学生谈一谈从那个人不考虑时间、地点变化,刻舟求剑肯定失败的事情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狐假虎威》主要讲的是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的故事。课文先讲正在森林里寻找食物的老虎把狐狸逮住了。照常理,饥饿的老虎会马上吃掉狐狸的,事实却与此相反。课文的第二部分讲的是老虎被狐狸蒙住了,松开了爪子。怎样蒙住的呢?开始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想出了一个应急的主意:拉着长声装出一副神气的样子反问老虎:“你敢吃我?”老虎不明白狐狸今天为什么会这样,一下子愣住了。狐狸的这一手使自己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接着说:“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的,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口气之大,理由之不可争辩使老虎蒙住了。但狐狸知道这是暂时的,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老虎清醒之后还会把自己吃掉的,所以狐狸想出了借老虎威风吓跑百兽,使老虎彻底受骗的方法。这就是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这部分先讲了狐狸说出了证明自己威风的方法:“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接着讲狐狸和老虎是怎样按照狐狸的方法走的。“一前一后”是讲走的前后顺序,从“我带着你”和“狐狸和老虎”等词语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是讲走的不同神态。狐狸装得神气十足,老虎还不完全相信狐狸,想看个究竟。再讲这样走的结果。百兽先看见走在前面的狐狸与往前很不一样时(因为有老虎壮胆子,所以是大摇大摆地走),只是“纳闷”而并不怕它,可是一看见它身后的老虎吓得撒腿就跑。百兽跑得这么快说明它们太怕老虎了。可是老虎并不知道。最后讲老虎受骗了。狐狸本来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老虎还以为是狐狸有管理百兽的威风。到口美味落空了。

教学《狐假虎威》,教师要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段学习课文,了解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并领悟其中的含义。学习第1段,看图回答:老虎把狐狸怎样了?(逮住了)它是怎样把狐狸逮住的?(扑过去,动作很快)为什么逮?(做食物)学习第2~5段,带着“狐狸怎么做的?老虎吃掉狐狸了吗?”的问题读2~5自然段。然后回答:①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是在干什么?扯着嗓子说了什么?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狐狸的话起了什么作用?②狐狸得到了再说话的机会,接着说了些什么?(读第4自然段)③狐狸说自己是谁派来的?派来干什么的?老虎吃“我”是什么行为?④老虎怎样了?学习第6~9段,回答:狐狸为了使老虎相信自己是管百兽的,想出什么办法?(带着老虎在百兽面前走一趟)狐狸和老虎是怎样走的?(看图做动作,理解它们不同的神情)百兽先看见谁的?为什么纳闷?狐狸为什么和往常不一样?(借老虎的威风)百兽见到后面大老虎又怎样?(“呀!”说明大吃一惊,“撒腿就跑”说明太怕老虎了,所以跑得快)为什么说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可是老虎却以为是狐狸的威风)最后一句解释了题目。在一段一段学懂课文之后可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段着重练习分角色朗读,第7~9段着重练习背诵。

基础训练3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看图选音节填空的练习,把复习汉语拼音和观察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完成抄写动宾词组,选词填空的练习,训练学生恰当搭配动词、名词和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完成看图补充句子,进行观察和词句的综合训练;读儿歌训练朗读能力,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总之要根据每道题的训练意图,进行严格训练,注意训练的综合性。

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教师要先指导学生依据图的题目从整体上看图,说一说谁告诉谁不要捕蜻蜓。再让学生仔细看图说出:①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蜻蜓怎样?②两个小朋友干什么?③一个少先队员走过来向小朋友说了什么?④小朋友会怎样说?然后让学生们连起来说图意。最后再说说自己从图意中懂得了什么?(蜻蜓吃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不能捕捉。人类还有许多好朋友,我们都不要伤害。)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图意以及从图意中明白的道理写下来。

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要求学生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领悟一定的道理;一篇看图说话、写话要求学生看懂图意,从图意中懂得一定道理。要注意二者的联系。

理清教材顺序,理解文本含义--教材第三单元的分析与教学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