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八”--浅谈解决史料问题的方法_农业税论文

七“注意”八“审查”——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解论文,材料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也就必然阅读承载历史信息的史料,所以史料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型试题就成为高考试卷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因此,积累做材料题的基本经验是高考考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练习不到位或解答时不得要领的话,在考试中将会无所适从,无从下笔,成为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本文对高考历史材料试题解答发表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可分为五步:读懂材料、审题定位、构思拟纲、行文作答、及时更正。下面分析每一步的方法和技巧。

(一)读懂材料

首先要判定不同类型材料考查的目标不同,进而分析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第一类——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这类分析的重点在:原因、状况、特点、性质、本质、影响等方面。第二类——数据材料。这是历史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含有数据的曲线、折线图;二是含有数据的表格,它们都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图表化,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分析重点在变化、趋势、特点等方面。第三类—图形材料。把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历史地图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分析重点在特点、变化、范围、区域等。形成这样的思维重点,就能和命题者的思维一致,从而事半功倍。

其次,无论哪种类型的材料的分析,都有方法技巧可循,可归纳为“七注意”:

1.注意材料的出处,先理清材料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

2.要注意分清材料的层次,并能概括出每一层的大意。许多材料题中,每一层就是一个得分点,甚至每一层中就有若干个得分点。把握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要求考生依据问题,有效取舍。在阅读材料时,切勿把一大段材料高度概括为一两句话,因为这样的高度概括往往没有着分点。

3.要注意理清材料的主旨和逻辑关系。许多政治家的言论相对隐晦,从文本很难看出他的意图,要求考生把该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及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中去考虑,同时要看到他的言外之意。

4.要注意从标点符号中把握重要信息。一般来说,句号表明这句话已经说完,而且是独立的一层意思;省略号的前面一般是提示性质的,后面的内容尤其重要;两个破折号连续用,通常中间的部分带有解释说明的意思,这和括号的用法基本一致,只不过在读的时候要读出来,但一个破折号则带有转折、加深强化的意思;分号表明在阐述一个问题中并列的几个方面。

5.注意关键词的提醒功效。行文说话,经常有一些具有提醒功能的关键词,如因此、然而、但是、所以、结果、当然、且、即等。如果明确关键词的用法,语句之间的关系就很清楚了。

6.要注意依据问题,在阅读材料时用铅笔做一些标注,便于第二遍提炼、整理一目了然。

7.要注意数据和图形材料。要看图表前文字部分和图表后的解释部分,判断材料的时空;看图例、看变化趋势或特点。

例1(2007年全国卷38):

材料一: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用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谢。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的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1)概括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原因。

分析:材料是1940年12月17日发布的,历史背景是当时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的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进攻英国,从而使美国认识到德国的威胁。材料分三层:按句号判定就可以。三层的观点分别是:接受大不列颠的订货;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借给别人东西对己对人的好处;借给别国军火当时的意义。很明显材料认为接受订货(大不列颠的订货)有利于美国的国防和经济(提供就业、增加生产),既然是接受订货,也就取消了禁运,同时也表明了支持英国的立场。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分析:从表头看,美国对华援助有“直接贷款”和“物资租借”;从数额看,总体上升;再找关键点,表一中1941年比1940年增加了一倍,表二中1942年、1945年猛增。根据这几条分析,得出美国对华援助有“直接贷款”和“物质租借”总体上升,个别年份猛增的答案。后面一问是结合所学知识,回归教材,直接答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可以了。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要从美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点很隐晦,因为“援助中国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二)审题定位

做好材料题,审题定位是关键,可归纳为“八审”

1.审题型。要仔细推敲试题属于哪种题型,是叙述、分析,还是比较、评论,是概括还是说明。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的形式和方法也都不会相同,同一史实也可用不同类型的试题来考核,因此必须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

2.审重点。要求通过分析和比较,注意试题的问法、问什么等。试题提问的方式、角度和侧面不同,回答的重点也就不同。以此确定所答内容范围,答题时才能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决定史料的取舍和详略。

3.审时间。明确题意所限定的时间上下限至关重要,倘若试题给出了从……年至……年,那就没有什么审题障碍,就是要求你在这个范围的史实中考虑问题。但如果给出的是一个大致的时间上下限,那就要仔细推敲一下,为什么时间断限这样表述,应该从什么事情开始作答。

4.审概念。一般来说,历史主观题往往会涉及对概念的理解,试题中的概念也可以称之为关键词,如果对试题中的概念或关键词不理解,就无从下手。如:国体和政体、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

例2: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

材料一: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抒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丈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5分)

分析:审题型为“概括”题,先分类或分层,再提炼中心内容。审重点:问的是“情况”,只回答状况,不要分析。审时间:“明朝中后期”。

参考答案:丝织业发达;从业人数多;有一定分工;出现雇佣关系;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5分)

分析:审概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审题型:“论证题”。

参考答案:(2)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材料二:“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里的机户(主)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匠)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形成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5.审关键词。接触一道问答题,从语法和修辞的角度,即把这道题的关键词找出来,如:提示语、主干语、条件限定语、答案项目语等。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清王朝虽然在18世纪有过康乾盛世,但毕竟是落日余晖。

根据材料的提示,简略分析18世纪清王朝兴衰的重要原因。

分析(提示语);18世纪(条件限定语);清王朝(条件限定语);兴衰(主干语);原因(答案项目语)

6.审代词含义。高考历史问答题中,常常有一些指示代词,其取代的内容对解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旦弄错其含义,势必所答非所问,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例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骤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是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分析:此题中的“此”是指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的原因、内容和结果,考生必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对其进行概括。如果审不对,答题就偏。

7.审题意。读懂题意,实际上就是解读命题意图。历史主观题分成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它的特点和考查能力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试题命题意图和所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也不尽相同。历史主观题的每一题,所有的材料都体现一个主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或主线),如或者是“民主政治”,或者是“维护统一”;或者是“主流思想”,或者是“三农问题”;或者是“改革开放”,或者是“科教兴国”;或者“和谐发展”,或者“继承与发展”等等……如果审题能够抓住试题的核心和深入程度,那么解答就能紧扣题意,围绕试题所问核心展开。

8.审赋分。赋分为考生答题的重点和详略提供依据,分值的多少往往意味着答案要点的多寡。审赋分在答完题后的检查中尤应使用。分数不是白给的,高考卷中的试题都经过再三推敲,赋分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当你察觉到自己的解答与试题赋分不相符时,也许就会及时发现疏漏。

(三)构思提纲

审好题目后,就要严格按题目中所限定的范围和方式来回答。首先把限制词和中心词在草稿上一一列出,以便做题时能时刻注意题目的要求;其次在每一问题之下想好几点作答,坚持宁多别深的原则,并及时标出。

(四)行文作答

要求序号化、段落化、史论结合、文字美观准确、使用学科语言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回答,不要杂乱无章,头脚倒置。

(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

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几问几答,要点分明,逻辑清楚,语言通顺,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例5:(2009年全国卷37)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第(1)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根据标点符号分为四层。第一层说的是“初税亩”实施的原因,提供赋税制度变化的隐性原因。第二层说的是两税法实施和特点。第三层说的是两税法实施前后税收的特点,是答题的依据。第四层说的是两税法实施前后税收变化的原因。通过审题,答案不仅来自材料,还要依据所学的知识。于是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第(2)问根据表格提取信息,读懂材料。审清问题是时间:1950-1965,限制: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主要分析第一列和最后一列;问题是:趋势和原因。审出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审题意:本题围绕中国古今农业税的变革为线索组题设问,时间跨度大,涉及知识点有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唐代的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建国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以及2006年我国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相关史实。材料都为大家所熟悉的内容,既体现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也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社会热点相关联。体现现实问题历史考查,历史问题联系社会现实的命题思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平时要注意对社会热点、国家时政方针、政策的关注,因此本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应该从“为什么能取消”、“为什么要取消”、“取消带来的好处”、“给我们什么道理”等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

(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以上是本人对于回答材料试题的粗浅看法,我相信只要大家用这种方式练习,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合理的答题模式,就有可能取得优异成绩。

(审稿:刘连军)

标签:;  

七重“八”--浅谈解决史料问题的方法_农业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