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冯永辉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冯永辉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155811

【摘要】目的: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研究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5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54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性优于治疗前,差异较为显著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为了进一步探析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给予54例患者以下过程探析以及以下结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5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本次探究中男女比例是32:22,最大年龄是68岁,最小年龄是39岁,中位年龄为(54.7±2.6)岁,临床表现主要是:偏盲、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所有患者均在对本次探究相关性内容(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关手术治疗方法)进行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表示愿意配合本次探究,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术前7d,给予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药物治疗,所用药物是阿斯匹林肠溶片以及氯吡格雷,对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并将患者的腹股沟动脉作为穿刺点实施局部麻醉操作,给予患者静脉滴注肝素治疗,待患者全身肝素化后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资料实施6F/8F合理选择,并将其作为动脉鞘组,在其尾部实施高压输液操作并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支持方法将0.015微导丝顺利送达患者病变血管的远端位置,其中血管狭窄处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利用的办法是导丝交换技术,同时在利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导管对患者病变血管实施扩张操作后将Mini Vision置入其中。

1.3判定标准

利用CBAC V300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仪对54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准确测定。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参与探究的5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利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结果,经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对比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组间数据得出差异性显著的结论,详情如下:54例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明显更优,对比治疗前而言,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详情参见下表。

3 讨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发病率较高,病情较为复杂,致病因素是患者大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1],使得患者血供受阻以及脑组织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预后效果较差、死亡率较高。

临床上主要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来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旨在阻断脑缺血的进一步发展和降低患者脑部受到的损伤[2],对患者大动脉血液循环状态起到显著改善作用并加快患者的血液流通,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见效快、安全性高以及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临床优势且预后效果较为理想[3],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次探究中,54例患者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均显著性优于治疗前。

综合以上结论得出,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良好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存在积极作用,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猛.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179-2180.

[2] 温玉星,顾宇翔,黄绍崧等.颅内外血管重建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1):54-57.

[3] 李远志.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论文作者:冯永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0

标签:;  ;  ;  ;  ;  ;  ;  ;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冯永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