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后的反思--金鸡百花电影节焦点批判_电影节论文

盛宴后的反思--金鸡百花电影节焦点批判_电影节论文

盛宴后的反思——“金鸡百花”电影节焦点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鸡论文,百花论文,电影节论文,盛宴论文,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作为本世纪最后一次国内影人的盛会,以空前的规模在广西南宁降下了帷幕。当礼花映照着明星大腕们步上长长的红地毯时,当经过组织的观众挥舞着花环和彩带向被簇拥着的影人们表演着欢呼喝彩时,众多媒体对电影节的批评、质疑与责难,也达到了高潮。其实,很多人心中非常明白:中国电影的生存危机和信任危机正面临着同样空前的严峻考验。中国电影的命运恰恰正与那一时刻用数千万人民币造就的欢歌狂舞形成巨大的反差:轰轰烈烈的电影节过后,冰冷的电影市场却依然冰冷。梦幻与现实就是这样的不和谐。眼见着中国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和沧桑,我们不能不对“金鸡百花”的评奖与办节,作一点必要的反思……

电影节究竟与谁人有关?

从媒体对第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报道中,看到这样两个小细节:其一是开幕式上,主持人李咏“全场几乎没有说对过一次‘金鸡百花电影节’这个简单而重要的名词”。显然,这“简单而重要”的七个大字,至少在堂堂中央电视台知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李咏心中是非常陌生的。其二是本届金鸡被提名者徐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金鸡奖一问三不知”……已经在影视圈摸爬滚打多年的大明星徐帆果真如此吗?徐帆的表现说明了什么?显然,这又体现了圈内人与金鸡百花评奖办节的某种对立情绪,且决非徐帆一人。曾记否:中国电影的百花奖和金鸡奖,是那样被万众瞩目,有过那样的辉煌。“百花”作为百姓对电影观后的褒奖,真切表达了他们心目中的最爱;“金鸡”虽属于专家的肯定,却常常与“百花”不谋而合,更多的则是对市场发生相当的引导作用。它对于我们民族电影的发展与进步,确实起到过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然而,近年来连续几届的“双奖”评选,却出现了一连串十分奇怪的现象:百花奖评选中,若干并未公映或者并未在大多数地区公映,甚至几近无人知晓的影片及其影人能以“绝对多数”的选票当选“最佳”。而在电影市场十分红火并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作品却会名落孙山或者屈从最后。而金鸡奖的评选也是“冷门”不断,专家们推举的作品,一多半只是专家们的“珍玩”,业内不服、市场难见、观众不认。“双奖”评选越来越偏离原有的轨道,圈内人为此勾心斗角,而一般百姓们却从积极的参与者逐步变为冷漠的旁观者,甚至连旁观都不太愿意做。金鸡奖的评选虽然已经到了第20届,可是连被提名者都对其漠然无视。难道是孤立现象吗?观众的冷酷,是因为他们觉得“金鸡百花”与已无关;创作者的不服,是因为他们觉得评奖不公。动辄耗资千万的金鸡百花电影节,究竟与谁有关?除了组织者之外,除了每一届应邀而来的评委和明星之外,除了举办城市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之外,除了想利用明显炒作来撑满娱乐版面的媒体之外,与更多的电影观众有关吗?与更多的电影院有关吗?与中国电影生产质量的提高、运作体制的改革、市场的繁荣有关吗?如果这个盛大的节日仅仅是影圈内部官员与大腕们一年一度的欢宴,与旁人无关的话,有什么价值意义呢?

电影节应当有怎样的成效

在电影市场持续冷清萎靡的现状下,“金鸡百花电影节”却依然坚持举办到了第九届,显然还要继续举办下去。究竟这个电影节要达到什么目的?能发挥什么作用?说起道理来,似乎谁都都可以夸夸其谈,但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么?世界各地每年都有若干电影节举办,影响大的有嘎呐、威尼斯、柏林、莫斯科、东京等电影节,虽各有其办节宗旨,但总起来说无非是通过办节评奖达到艺术交流、市场交易两大目的。这些电影节在推动国际间的电影艺术创新、电影营销利润方面,成效显而易见。而我们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呢?尽管我们电影节的属性是民族内部的,但艺术和市场的追求则应当是完全一致的。可悲可叹的是:我们的电影越来越没人要看,电影节却还越坚持要办;我们的电影越拍越少,而电影节的奖杯却越发越多。不可否认,本届金鸡奖获奖作品中确实有叫好又叫座的佳作,如《生死抉择》、《我的父亲母亲》分别以揭示当今社会民心所向的反腐败问题和表现普通百姓在特殊年代的纯洁情爱而取得巨大票房收益和广大观众的厚爱。可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年度生产中属于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当然,给这样的优秀作品颁奖,鼓励其再创作再生产是应当的。但我们有多少实力,有多大必要办这么个“节”呢?美国人的电影生产,可谓全球独霸。每年度拥有成批的作品票房过亿、影响全球。论财力物力影响力,我们无法与之相比。但人家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只有一个,颁奖典礼也不过就一个晚上四小时左右。可全球有多少电视台在转播,有多少观众在收看,其获奖作品获奖影人有多少市场占有率,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说到底,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实质性内容,其实就两个:给已经揭晓的百花奖和当场揭晓的金鸡奖颁奖。两个奖项的颁发充其量有四个小时也足够了,如若再加上演艺人员与观众的见面、参观百姓生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活动项目等,至多有一两天时间也可以了。1991年前的十一届就叫:“金鸡百花电影颁奖大会”,然而今天胀成了一个“节”,讲求的是大气势、大铺张、大排场。应邀前来与会的大腕明星们、评委们吃住高级宾馆,赶赴现场采访的各地记者们要交纳一笔可观的会议费用……还有许多本与电影无关的政府行为、商业活动等等,多少人可以借此名义公款旅游、吃喝玩乐。很明显,我们这个电影节已经带着金钱的铜臭,却没有能够让我们的电影得到应有的市场的份额。这个电影节一届一届地办到现在,生产却在不断减少,市场却在不断萎缩。电影制片厂一家比一家难以为继,电影院一个接一个地关门倒闭。想到这些,年复一年到这个电影节上相聚的电影人,还能够有兴致狂欢吗?

电影节巨款投资搭花架

有报道称:为举办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南宁市政府“一举投资三千多万”,这三千多万能给当地财政和百姓带来多少效益,有没有人作过检验?而明年的举办城市浙江宁波还不知道又要投入多少个“千万”。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值得不值?当然,举办城市似乎有了些面子和荣光,似乎多了点知名度。而为了那面子和知名度就如此兴师动众,当真就能够得到百姓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弄不好适得其反,给电影评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旨在表彰优质生产,刺激创作繁荣。如若反过来,把评奖当目的,把颁奖活动当作经营项目,那就必然会把中国电影引入歧途。

中国电影呼唤真正的市场规则

金鸡百花奖评选及其电影节长期以来暴露了许多问题,舆论批评的声音一年比一年高涨。诸如百花奖的公正性和金鸡奖的权威性、诸如沈阳电影节上的《红娘》获奖风波和今年电影节的《一声叹息》无提名风波等。媒体是善意的,他们总希望中国电影能与市场更接近,与观众更接近;能够借此向影界传达广大观众的愿望,不断推动国产影片的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然而,似乎有关方面并不领这个情。传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见不得批评,进而你批你的,我玩我的。电影界相当部分目前停滞不前的状况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们业内弥漫着不良空气、流行着浮躁心态有关。电影业的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于其他行业,我们的电影从业人员有数十万之众,但真正的电影艺术家、企业家有几个?我们不是反对评选金鸡百花奖,我们也不一概反对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只是,我们希望它不是在一个怪圈中表演着不属于自己的魔术。中国电影若要真正的发展前进,就必须真正地按自身的规律办事,遵循市场规则。电影评奖并不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终极结果。真正的艺术精品,不是评委评出来的,不是发奖发出来的,还需得到市场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而《不见不散》、《一声叹息》之所以接连成为两届电影节媒体向主办者质疑的焦点,也在于其艺术语言有许多让人叹服之处及其在电影市场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力。这些作品并非十全十美,但只要创作者精心制作并能够给人以真正的精神享受了,就应当得到回报。

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并没有求全责备。

标签:;  ;  ;  ;  ;  

盛宴后的反思--金鸡百花电影节焦点批判_电影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