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区域差异及其启示_国际收支论文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区差异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差异论文,跨境论文,人民币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地区差异的数量分析

      (一)跨境人民币发展地区差异的量化指标

      本文从跨境人民币业务总量、业务结构、与当地实体经济的适应性、业务覆盖广度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各省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此全部采取相对数进行比较,并运用因子和专家分析法确定每一指标在体系中的比重(权数)(见表1)。

      根据设置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各地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①,采用综合分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公式:

,其中,i=1,2,…,30(参加评价的省份序号),j=1,2,…(评价指标数量),

为第i个省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数量值,

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的全国平均,

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各地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通过各指标综合评价,计算出反映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水平的总得分,进而计算出各地区间的综合差异。计算结果见表2。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省际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可把各省(区、市)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即总得分在0.3以上(意味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主要有7个省,依次为广东、上海、北京、西藏、浙江、广西、山东。其中,东部省份有5个。除西藏外,这些省份经济综合实力强,外向型程度高。

      第二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中等地区,即总得分在(-0.3,0.3]之间(意味着在全国平均水平±30%之内),主要有13个省,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新疆、云南、海南、江苏、福建、贵州、内蒙、天津、黑龙江、重庆、青海、湖北。其中,东部省份4个,西部省份6个。这些省份经济外向度较高,或沿边地区边贸活动较为活跃。

      

      第三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即总得分在-0.3以下的省份(意味着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0%以上),主要有11个省,依次为湖南、辽宁、江西、四川、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安徽、宁夏、山西。其中,中部省份5个,西部省份4个。这一地区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基础薄弱。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如按照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带划分③,则东部省份基本属于第一、二层次,中部省份基本属于第三层次,西部省份和东北省份则主要分布于第二、三层次中。地区计算结果是:东部地区平均为0.435分,西部平均为-0.098分,东北平均为-0.123分,中部地区最低,为-0.475分。分析表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区际、省际不平衡普遍存在,东部与中部基本处于两极,“东高中低”现象明显。

      (三)跨境人民币业务区际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分析

      跨境人民币业务区际发展的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业务规模、业务结构、与实体经济适应性、经济主体覆盖程度等方面。在分析地区差异时,有必要对相关指标作分项比较。

      分项1: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跨境人民币业务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很大。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比分别为86.79%、3.36%、6.98%和2.76%。从各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和国际收支量分别在全国的占比看,东部、西部地区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份额高于其国际收支在全国的占比:中部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则低于本区域的国际收支量占比,尤以中部差距最大,达到1.43个百分点。

      分项2:跨境人民币业务结构比较

      为进一步分析各区域跨境人民币业务内部构成,表4将经常和资本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与对应的国际收支总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各区域的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占国际收支比重,以西部地区为最高,东部和东北次之,中部最低。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占国际收支比重,则以东北最高,东部和西部次之,中部最低(见表4)。相对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占国际收支的比重,各地区资本项下的占比均明显更高,主要得益于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

      

      分项3:跨境人民币业务与实体经济适应性比较

      数据显示,不同区域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当地外贸和投资的服务水平相差悬殊。从对外贸易看,东部和西部地区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量占同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与东北地区则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从利用外资看,由于外资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投资环境良好、投资收益率较高的东部地区,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占比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5)。

      

      分项4:跨境人民币资金收付结构比较

      从资金流向看,东部与东北地区跨境人民币流动表现为支大于收,与全国保持一致;而中部与西部地区由于跨境结汇转收款④和跨境贸易融资业务占比较大,跨境人民币流动总体表现为收大于付(见表6)。分细项看,全国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收支结构分别为1∶1.46和1∶0.65。而中部地区经常项下实际收付比为1∶1.27,资本项下实际收付比为1∶0.54;西部地区经常项下实际收付比为1∶0.7,资本项下实际收付比为1∶0.71。表明中部地区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输出人民币的能力都弱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主要是经常项下人民币流出较少。

      

      分项5: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企业覆盖面比较

      企业是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体。2013年,全国RCPMIS系统中共有企业信息14.5万家,其中,东部占比达85%,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参与数量则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占比(见表7)。说明东部地区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意愿明显强于其他地区。

      

      分项6: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银行覆盖面比较

      目前全国各类银行机构参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面较广,2013年,共有170家境内银行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除中资全国性商业银行外,还包括56家外资银行和93家地方法人银行。但内陆省份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主要发生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少数几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从地方法人银行分布看,中部地区仅有5家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开展业务,占全国地方法人参与行的比重为5.38%。其中江西3家,湖南和湖北各1家,中部其他3省都没有法人银行实际参与(见表8)。从外资银行分布看,发生跨境人民币业务的56家外资银行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占比较低。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地区差异可能的原因及检验

      (一)模型与变量设立

      为了分析各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出现差异的原因,本文利用省级层面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数据以及经济金融面板数据,控制影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试点时间和地缘特征,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影响跨境人民币业务地区分布的因素。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公式中,因变量⑤ZHCP为表2计算的各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综合测评得分结果。自变量的选取指标基于以下考虑:

      1.地区影响因素(均采用分省数据衡量)

      (1)经济开放度(JJKF)。在对外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区,资金跨境收付量相对较大。出于降低汇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等原因,跨境人民币业务可能得到较快发展。考虑到各省国际收支总额已包括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两方面的数据,本文使用各省国际收支总额与当地GDP的比值,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

      (2)地区贸易结构(MYJG)。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与大陆经济往来密切的港澳台及东南亚等毗邻地区接受人民币结算的意愿相对较强。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各省对亚洲地区进出口贸易占比来考察进出口贸易结构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

      (3)地区投资结构(TZJG)。RCPMIS系统显示,2013年,香港与内地之间以跨境人民币形式发生的直接投资收付金额占全国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71.4%,说明香港是跨境人民币投资的主要业务发生地。为此,本文使用各省从香港地区的引资金额占本省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来考察投资结构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

      (4)技术创新能力(JSCX)。通常而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在对外贸易中谈判能力更强,更有能力采用本币结算。本文采用研发经费支出R&D与当地GDP的比值衡量各地科研实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5)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水平(JSFW)。金融机构规模越大,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金融网点越多,越容易和海外分行联动,获得更优惠的国际结算报价,从而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低廉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考虑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中坚力量,这里使用中资全国大型银行和外资银行贷款余额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衡量该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水平。

      2.其他影响因素

      (1)试点时间(SDSJ)。由于国家在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中,采取的是由沿海沿边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试点政策实施越早的地区获得的政策红利越多,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越完善。这里使用该地区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持续时间进行衡量,如该地区试点持续了五年时间,就赋值5。

      (2)地缘特征(DYYS)。一个地区如果与港澳台毗邻或是与中国贸易友好的周边国家接壤,有利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这里使用虚拟变量进行衡量,如果该地区是边境或重要港口,则赋值1,反之,赋值0。

      为使变量趋势线性化,并消除地区截面数据异方差的影响,对所有变量数据作对数化处理(见表9)。

      

      (二)实证分析

      通过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可知,部分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为修正此影响,本文采取每次保留最显著自变量,并逐次添加回归结果中t值最大的自变量的方法进行回归。考虑到自变量中地缘优势与试点时间存在较大相关性,在回归(1)、(2)、(3)中使用经济开放度、贸易结构、技术创新能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地缘优势为自变量,另一组回归(4)、(5)、(6)则使用试点时间替代了地缘优势,两组回归结果亦可相互作为稳健性检验。表10报告了实证模型的回归结果。

      

      1.经济开放程度与各地跨境人民币发展程度显著正相关。在两组回归方程中,经济开放程度影响因素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需求越大。

      2.贸易结构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正相关。说明对亚洲进出口占比高的地区更有利于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但亚洲地区包含日本等国,我国与这些经济体的经济活动采用人民币结算还不多,导致该指标不显著。

      3.技术创新能力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正相关,但不显著。其原因可能由于各地科研资金不完全来自于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投入,企业自有资金和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也有较大投入;而且总体上我国产品的异质性仍不高,不具有很强谈判能力,这也是我国各地普遍反映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广难的重要原因。

      4.金融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显著正相关。两组回归方程中,使用以全国大型银行和外资银行贷款余额占比衡量的金融服务水平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均显著正相关,符合我国各地当前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体力量仍依靠国有大行和外资银行的现实,也说明各地金融发展差异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进具有正向影响。

      5.地缘优势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显著正相关。回归(1)-(3)中,地缘优势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在1%之内,表明沿边或重要港口地区,与周边地区经贸往来频繁,确实存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基础。

      6.试点时间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显著正相关。回归(4)-(6)中,试点时间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程度相关的显著性也在1%之内,表明试点时间是影响各地跨境人民币发展的显著因素。市场准入越早,试点时间越长,推动经验就越丰富,体制机制建设就越完善,获得的先发优势也越明显。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设计跨境人民币业务综合评价体系,从省际和区际两个维度对各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差异进行量化评分,发现当前全国各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水平不一,尤以中部地区最为滞后。为进一步观测影响各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因素,本文从经济开放程度、地区贸易结构、金融发展水平等地区因素和试点政策、区位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作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各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跨境人民币业务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试点政策、地缘优势等因素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相关条件不具备时,如果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强行推动,如对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较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使用财政资金奖励,短期内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成本较大。要促进各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均衡稳健发展,关键在于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并在顶层设计中对业务发展缓慢地区实施有针对的结构性的政策倾斜。

      (二)对江西等中部内陆地区的启示

      江西属中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2013年跨境人民币业务综合测评值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第23位,中部6省中排第3位。研究江西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对策,以点带面,对于促进中部乃至全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外向型经济实力。近年来,江西对外开放度提高较快,但仍存在外贸和外资规模小、占全国比重低的问题,2013年江西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国际收支总额分别在全国排第19位和20位。江西应树立“开放先导”战略,一方面积极改造本省传统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批量大、无公害、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成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工业化的现代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区域和产业出口基地,加快口岸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外经贸新兴市场,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位置和产业特色,通过获得更多跨境人民币贸易与投融资便利,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2.克服地缘劣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征,将为内陆地区克服地缘劣势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江西省应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江西企业特别是微商群体突破传统结算模式的限制,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跨境商贸活动,推动外贸方式转型升级。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活动。近年来,江西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效果显著。2013年,江西省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22.7亿美元,位居全国第14位;对外投资规模达15亿美元,矿产开发、光伏、医药及农业等优势产业已成功实现“走出去”;执行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累计超过128个,涉及亚非拉50多个国家。随着产业国际间转移步伐加快,江西应结合资源秉赋状况、产业发展特点,有选择地加大跨境人民币海外投资力度,推动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过剩加工能力的输出。同时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庐山风景名胜、景德镇陶瓷文化等国际旅游资源的优势,在劳务输出、政府采购、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工程、入境旅游等领域,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4.实行反梯度的地区政策,发挥政策因素对落后地区的激励作用。为促进江西等内陆地区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在政策引导上应赋予相对特殊的激励政策,包括允许江西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试点,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跨境人民币融资、信贷、保险同业合作试点等,通过给予相对沿海沿边地区更优惠的政策来激励内陆省份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以消除现有的“梯度地区政策空间差”,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江西应充分发挥与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毗邻的地理优势,加快推进与东西部地区的密切合作,促进东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与本省的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同时鼓励省内商业银行加强境内外金融合作,探索创新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产品。鼓励省内企业积极到上海自贸区设立“窗口”,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利好政策,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

      ①本文所有跨境人民币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RCPMIS系统;经济金融数据来源于万德(wind)数据库、2013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及《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②考虑到资本项下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以经常项下贸易为基础,且由于套利原因业务量有所放大,故赋予的权重低于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文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大区域:东部地区(10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6个),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河北和湖北;西部地区(12个),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东北地区(3个),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

      ④跨境结汇转收汇业务是指在境外结汇价格高于境内结汇价格的市场行情下,商业银行境内分行与境外分行合作,根据境内客户的委托,委托境外分行将境内客户贸易项下外汇收入款项,在境外兑换成人民币,并将兑换所得的人民币资金汇至境内客户的人民币账户。

      ⑤考虑到测评分值有负值,在此全部取相应数值加1处理。

标签:;  ;  ;  ;  ;  ;  ;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区域差异及其启示_国际收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