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电生理分析论文_赵维纳

赵维纳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

摘要:目的:针对多发性硬化(MS)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电生理进行分析。方法。就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三年间所收治的多发性硬化患者50例进行研究,将这50例患者划分为为观察组,对其均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价方法进行诊断,同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在征得志愿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将这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就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对照组做神经检测的时候,主要针对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以及双侧腓神经进行了检测,每种神经都检测出了100条。而观察组中37例患者进行了上述神经的检测,一共检测出神经74条。在观察组患者中,NCV出现了相对减缓的现象,感染传导速度(SCV)与运动传导速度(MCV)相比,MVC出现异常的几率相对较高,相比于脱髓精来说,轴突损害精NCV相对来说更加明显,利用MEP对腰部以及肘部进行检测,腰4点以及肘点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从这一点可以说明,腰骶神经根功能和正中神经远端功能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损害的现象。在50例MS患者中,部分的F波在出现率上略有下降,这就说明周围的神经出现了异常的现象。结论:就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针对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的改变,利用电生理进行检测,可有效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电生理

随着经济发展,各项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医疗相关技术的改善最为明显。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常见疾病,针对这种疾病临床中也展开了多项研究,并且针对多发性硬化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开展之中。就过去的观念认识来说,多发性硬化的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出现了脱离和消失的状况,而针对多发性硬化是否对周围的神经造成损伤,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为了能够有效的验证多发性硬化是否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影响,相关的医学研究人员开始将电生理技术应用到检测中,希望能够为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就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征得50名健康志愿者同意的基础上,将5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划分为观察组,而将50例健康志愿者划分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就笔者所在医院3年间收治的5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检验分析,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人数分别为23例、27例,其中患者年龄最大的为70岁,而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4岁左右,经过详细的检验,这5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检验的相关标准,在临床中有确诊记录。在检验开始之前,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其中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者是病因明确的患者被排除在检查研究之外。采用电生理对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进行检测,将针对轴突变以及脱髓鞘作为鉴定的标准。依据临床资料以及相关研究实际的需求,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4例、26例,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为67岁,年龄最小的为22岁,志愿者的平均年龄在42岁左右。

1.2方法

针对观察组的50例患者,应用F波、行动诱发电位、感染传导速度以及运动传导速度来进行检测,并且要应用在实际的检测实施中,主要采用的检测仪器为导肌电图、肌电图仪以及磁刺激器等。按照常规工作方法以及常规参数来开展检测工作,主要需要检测的神经包括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以及双侧腓神经。针对这四种神经的MCV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电极记录,而电极记录的部位主要为小指展肌、伸趾短肌以及拇短展肌这三个部位。而在对肘横纹内侧以及腕横纹内侧等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主要选用的电极为刺激电极,而针对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的SCV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主要选择的刺激电极部位在小指以及拇指处,针对这两个部位进行相关的电极记录。采用F波进行检测的时候,检测的部位主要在拇短展肌处,针对这一处采用表面电极进行检测,对正中神经进行合理的记录,而在腕横纹处,则需要采用刺激电极进行检测并且进行合理的记录。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对照组做神经检测的时候,主要针对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以及双侧腓神经进行了检测,每种神经都检测出了100条。而观察组中37例患者进行了上述神经的检测,一共检测出神经74条。在观察组患者中,NCV出现了相对减缓的现象,感染传导速度(SCV)与运动传导速度(MCV)相比,MVC出现异常的几率相对较高,相比于脱髓精来说,轴突损害精NCV相对来说更加明显,利用MEP对腰部以及肘部进行检测,腰4点以及肘点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从这一点可以说明,腰骶神经根功能和正中神经远端功能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损害的现象。在50例MS患者中,部分的F波在出现率上略有下降,这就说明周围的神经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传导速度NCV比较

3.讨论

MS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研究中,以往多采用数理报告的方式,可检测技术较单一。应用神经电生理各项技术,对MS患者有周围神经功能异常合并发生的机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周围神经的NCV比较,均呈程度不等的减慢表现,在MS患者中占有较高比例。MCV异常率要比SCV高,提示与感觉神经纤维比较,运动神经纤维可能更易受累,对潜伏期的相关研究中这点得到证实。周围神经脱髓鞘的比例显著低于轴突病变比例,腓神经病变最高,表明可能此神经有易感染,与其解剖因素有密切相关性。

MEP结明表明,腰骶神经根和正中神经远端为主要的损害部位,与MCV的潜伏期一致。F波出现率降低对神经根的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故在早期即可行MS周围神经病变检查,利于干预方法的制定,对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起到有效的防止和延缓作用,也加深脱髓疾病临床角度分析的特点,对多种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优势进行了解,定量对病变程度进行反映,为临床治疗创造条件。

综上,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改变采用电生理检测,可显著提高检测准确率,为临床治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赵维纳,孙丽,杨印东,徐晶.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1)

[2]黄剑,黄文良,肖春蓉.脊髓型多发性硬化15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3)[3]邢爱群.多发性硬化伴周围神经异常25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

[4]叶心国,李翔,谭来勋,彭雪明,阮旭中,刘敦贵.胚胎胸腺细胞悬液输注治疗多发性硬化30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2(08).

课题名称: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电生理分析,课题编号:2012-303。

论文作者:赵维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电生理分析论文_赵维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