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习得论文,理论论文,语言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普遍认为是以Corder于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错误的意义”和Selinker于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两篇论文为标志的。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R.Ellis,1985)。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理论便是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他的语言监控模式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即“习得与学得的假说”“监控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习得与学得的假说”,他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结合习得与学得,教师应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符合其年龄、接近生活的语言习得环境,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任务帮助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转化为“习得”。“输入假说”解释了学习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的过程。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这样,输入便可被学习者接受,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会因此而得以提高。所以教师在进行新课呈现活动设计时,应创设丰富的语境,在输入可理解性语言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听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充足的语言基础,从而才能要求学生达到语言输出。“情感过滤假说”阐述的是情感因素(动机,焦虑,性格,态度)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克拉申认为,学生的情感屏障较低,有利于语言输入达到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吸收。由于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才能变成语言的“吸入”,即将学得的语言内化为技能。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长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积极创建宽松、友好、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小学英语教育现状

1.教学状况

首先,我国的很多小学英语课课时偏少。一般每周只有三节英语课,若某些学校师资不足时甚至只有一二节课,有些学校或者不重视英语课,改上语文数学课,因此,教师熟悉各班学生比较困难,也难以达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目的。其次,大多数的小学班级容量超过60人,这种“超载”现象十分突出。教师难以组织场景教学和课堂实践活动,而且课堂秩序也难以控制,并且,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我表现的机会,课堂的互动环节难以实施。第三,教师仍以单词句子翻译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2.师资情况

首先,师资不足。我国大多数学校自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一半以上的学校教师周课时在18课时以上,有些甚至超过21课时,而且大多数教师是跨年级教学,备课量大,教学任务繁重,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深入备课、进行教育科研,所以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不高。在现任的小学英语教师中,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其中非英语专业(师范类)毕业的教师占很大一部分,甚至有一些只经过几个月的英语培训。这些教师对英语教学规律及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更谈不上对各种英语教学法进行选择优化了。

3.学习效果

首先,大部分小学生存在着语音问题,如吞音,减音,缺乏节奏的现象,读句子也没有按意群断开,还有用中文拼音或汉字注音英语单词的习惯。第二,大部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薄弱,缺乏用简单日常口头用语交际的能力。第三,小学生没有指导实践的学习策略。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学的内容下课就忘,课后也不复习,没有温故的意识;很多学生对英语缺乏正确的认识态度,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足,自觉性不高,对学习消极应对。最后,家庭学习条件欠理想,大部分家长无法辅导自己的孩子学英语,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二天也不一定去问老师,问题日渐增多,这便加重了学生对英语的畏惧心理。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年龄与小学英语教学

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一。西方研究者通过对儿童母语习得的观察提出了“关键期假设”,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过了这段时间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他们认为儿童在具有目的语的环境下较具优势,儿童比成人更能习得接近讲母语者的发音,并且,因学习时间较长,其语言水平可能更高。

我国已开设的小学英语教育是针对年龄在10岁左右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上占有重要的优势。在自然习得环境中,儿童的大脑灵活,适应性强,儿童的记忆力和模仿力也胜过成人,儿童的口语发展能力也比成人的强。因此,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更适于语言学习,小学英语教育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根据年龄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意义记忆能力不高,机械地识记事物,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游唱和简单的英语拼读方法教授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Let's chant,Let's talk等方法。四至五年级的学生意义记忆能力逐渐提高,逐渐理解性的识记事物,因此,教师可以在此阶段加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利用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六年级的学生能力迅速提高,兴趣广泛,思维逐渐逻辑化,抽象化,因此,教师以教授浅显的语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简单的英语表达思想,提高日常交际能力。

2.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与小学英语教学

可理解性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如果接触不到可理解性输入,他们的语言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强调对语法规律的讲解及反复的操练,而抛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去发现、运用和归纳语法规则。这便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基于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听力先行法),小学英语教师应建立起一种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语言输入的渠道,为学生呈现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并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应提供真实性,趣味性的语言材料(如简笔画,歌曲,小故事,动画等),还可让学生扮演动画中的角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

3.沉默期与小学英语教学

沉默期反映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语言输出是语言输入的目的。因此,学习者是不断地接受语言输入而习得某种语言的。“听”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形式,通过“听”儿童可以积累大量地语言材料,并能以加工的方式内化输入的语言。

基于“沉默期”对外语学习的巨大作用,我们应该把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听说能力上,建立一种以听为主,以说为辅,听说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沉默期”内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材料。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语言材料,提供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趣味性的活动,扩大语言的输入量,有效利用沉默期。

4.学习动机与小学英语教学

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是第二语言习得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Skehan认为,在预示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仅次于语言学习技能。学习动机越高,语言习得越快,学得也越快。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实践就可能是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由于外界各种压力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实践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习者也因此会抓住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外语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外语学习动机越大的人,在外语学得上花的时间就越多,当然外语的输入量也就越大。

由于儿童的外语学习动机主要受情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策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充分反映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从学生的已学知识出发,由简及难,逐步深入,每堂课结束前要总结要点,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定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稳定的兴趣,适当地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从而帮助学习者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课堂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场所,而在我国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语法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无法融入课堂、获得语言习得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有利于小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关键期”获得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共同发展。

标签:;  ;  ;  ;  ;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