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中国女子学院山东分校为例_大学新生论文

女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中国女子学院山东分校为例_大学新生论文

女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院论文,山东论文,为例论文,中华论文,新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07)02-0019-04

为了对女大学新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动态的把握,更好地增强高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她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我们于 2004年10月对我院2004级女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是在近几年全国大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调查的目的和重点,重新设计而成的。问卷内容涉及女大学新生的政治思想、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情感、心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广泛性和针对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2%。

一、当前我院女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状况

1.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在适应环境方面,我院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增强,但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如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已经顺利地由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了吗”,33.6%的同学回答“是的”,59%的同学回答“还没有”;在回答“你适应这种转变吗”时,其中23.8%的同学回答“适应”,62%的同学回答“还可以”,18%的同学回答“不太适应”,4.1%的同学回答“很不适应”。可见,大多数新生都能意识到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相对中学时代来说,各方面都需要转变,尤其是要树立起自立的意识,培养自立能力,摆脱中学时代那种一切都由父母老师包办的生活,希望自己在各方面能独立自强。但在回答“你觉得你需要多长时间适应大学生活”这一问题时,34.3%的同学回答需要“一个月”,41.4%的同学回答需要“两个月左右”,24.6%的同学回答需要“很长时间”,可见这个时间有点过长。因此,针对新生中不能适应新环境我们要重点进行帮助和辅导,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大学校园,适应大学生活。

2.原因与对策

如今的大学生48.8%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衣食住行基本由父母包办完成。一旦远离父母、进入大学,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切都要靠自己处理时,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尤以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或不快都可能感到茫然无措。因此,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过渡,迅速适应大学环境是新生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

大学新生要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应该做到以下几个转变:第一,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与中学生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同。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正在发展中,职业方向和社会角色不够确定;而大学生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标准要比中学生高得多。因此,大学新生要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处处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学做人又学做事。第二,奋斗目标的转变。大学是人生成才、成就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大学生应从高考胜利的满足和陶醉中清醒过来,根据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个人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素质培养方面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略,以增强进取的内驱力,为再创大学阶段的人生辉煌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思维方式的转变。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结交的人多,面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要做到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在思考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要力求做到辩证全面而不要唯心片面,要长远务实而不要目光短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而不要盲目冲动或感情用事。要加强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考虑后果。第四,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中学时,有些生活琐事依靠父母亲友的帮助,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都由自己处理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应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自主而合理地处理好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注意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当前我院女大学新生的学习、就业状况

1.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我院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自主学习观念提高,大部分学生学习欲望强烈,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业。如有43%的同学认为“革命尚未成功,还要继续努力”,49%的同学认为“稍作一些调整后,好好学习”最符合自己目前的心态。在回答“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大学生活”这一问题时, 21%的同学认为应该一心一意学好专业课,55%的同学认为应该多阅读一些书籍,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同时调查数据也表明,我院大学新生在经济、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较大。如在回答“你生活中感觉最苦闷的问题是什么”时,有36.6%的学生认为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22.6%的学生认为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60.7%的学生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可见我院学生普遍存在经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院学生对待压力的理智性和承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待经济上的压力,大多数同学既不埋怨国家的收费政策,也不埋怨家庭。62.1%的学生支持在校生打工,通过家教、勤工俭学来解决,不想给家长增添负担。在学习和就业上,我院学生普遍认为,时代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追求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如在回答“你觉得大学学习与中学的最大不同是什么”的问题时,71%的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学能力要求更高,在问及“你最想从大学里学到什么”时,52.34%的学生认为是综合能力。打算在大学毕业后“立刻进入社会就业”和“考研”的比例分别是39.4%、 47.9%;在回答“以下职业,如果选择机会均等,你首先选择什么”时,选择党政机关、私企、教师、深造的比例分别是26.5%、10.5%、18.4%、33.8%。可见,大多新生都能意识到在当前“知识恐慌”的时代学习的重要性,有不满足于大学专科文凭,决定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决心。由此可见,我校新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比较务实,对就业问题的思考略显理智和成熟,在对待经济、学习和就业压力方面的承受能力逐步增强。

2.原因与对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大学生学习情况整体上处于理性发展的状态,学生学习的重心倾向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部分错误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新生教育管理中,首先要培养新生的优良学风,这是完成大学期间繁重学业的保证。其次,要积极引导新生学习方法的调整。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将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自学,懂得掌握督促和自我检查,同时发挥高校的知识集聚创新功能,培养创新意识。再次,要引导他们转变学习意识。要教育新生树立“学习是现代生活第一需要”的观点,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当前我院女大学新生的人生价值状况

1.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我院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积极向上。如在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态度上, 23.7%的同学很乐观,65%的同学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却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

从价值主体来看,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崇尚、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如在问到“择业时主要考虑什么”时,67.5%的同学选择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40%的同学选择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7.7%的同学选择服从国家需要,1.6%的同学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价值取向来看,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 17%的同学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金钱的多少, 34.5%的同学认为取决于生活得是否舒适、潇洒, 40%的同学认为取决于是否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41.6%的同学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总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不成熟,绝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用理想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考虑现实利益,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2.原因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状况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大学生们,求真、务实、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也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和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新的变化。

新的历史条件以及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上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整合成为当务之急。具体措施:(1)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报告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转变德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方式,交流思想,使学生在讨论辩论和实际考察中明辨是非,受到教育。在教学形式上,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寓教于乐,将德育工作通俗化,使其达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目的。(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各种载体的潜在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应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作用。学院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学生情操,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化为自觉行动的内驱力。

四、当前我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基本情况

对于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人际交往和情感两个方面。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如在回答“你觉得在大学里较难适应的问题是什么”时,30%的同学回答是人际交往;在回答“你和同学相处得好吗”时,45%的同学回答一般。当然,调查结果也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如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除了52%的同学由自己解决之外,更多的是求助于朋友(36%)、家人 (13.7%)、老师(2.7%)以及其他人。对于个人感情的问题,新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正处于一种由朦胧走向清晰的状态。长期的情感压抑使得他们渴望大学校园里的纯真爱情,不过,调查表明,我校学生对待爱情的基本态度是开放中不乏保守,时尚中暗含传统。对于情感问题,作为女子院校的女生可能要比男生更为理智和传统,也更为慎重。调查显示,14.8%的同学赞成大学期间谈恋爱,11.4%的同学反对,47.8%的同学认为无所谓;50.8%的同学在高中期间没有比较亲密的异性朋友,18.3%的同学谈过已结束,31.8%的同学仍然保持联系;对“恋人之间可允许的交往程度”,分别有31%、26.5%、11.8%、3.7%的同学选择了在公众场合拉手、两人单独约会、同居、在公众场合搂抱亲热。

2.原因与对策

交往需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的独立生活(除父母之外)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坚决捍卫个人空间的绝对存在,无意中造成了与他人的隔阂。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就要求一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在具体交往中表现为以下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较强。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需要的矛盾,大学生朋友们应该主动学会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如运用谦虚谨慎、平等相待、真诚相处、心理互换与相容等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从而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

至于当前大学生情感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时至今日,大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已是无需讨论的话题。

针对当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突出的现状,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具体可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表》 (UPl)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设置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努力提高个体心理咨询、网上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该要有专职教师担任,专兼职结合。应该根据学生人数设立必要的专职教师,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心理咨询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调查也显示,86%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可见,当代大学生非常希望能从专业的心理咨询员那里获得帮助。(3)重视心理素质的多学科渗透教育。大学生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门选修课的设置,而应当培养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观念,把心理教育和辅导贯穿、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教育工作之中,从而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4-02

标签:;  ;  ;  ;  

女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中国女子学院山东分校为例_大学新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