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动”起来论文_王秋琴

让音乐课“动”起来论文_王秋琴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

我也不例外,虽然上过音乐课,也听过很多音乐公开课,但对音乐欣赏课总是不敢兴趣甚至刻意回避,自己在上欣赏课的时候往往是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这首乐曲是管弦乐或器乐曲”,而且往往是听了几遍后孩子们已经坐不住不想听了便草草了之。留在孩子们心中,是一片茫然。每个音乐老师心里都有数,孩子们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并不表示他很认真的在听,也许他在想别的事情,也许他的心早已飞出窗外了,也许……。这个学期,我教的是一年级的音乐课,说句实在话,这个作为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我是很担心上不好的,因为我知道新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曲,大都以管弦乐曲为主,独唱合唱曲为辅,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是一个很大的难度,更别说去表现它的情感,延伸它的内涵。他们对很多欣赏曲并不是很感兴趣。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是摆在我面前的重大难题!若想要让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近一个学期的一年级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实践,我改变了以往对欣赏课的“偏见”,从以往的觉得音乐欣赏课难上到比较容易上,从不感兴趣上到有兴趣上,而学生的感受我也看得出,不但能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很投入地聆听,而且听了以后能争先恐后地说出欣赏曲的情感内涵、音乐的表现形式或作者创编意图,还喜欢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针对这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本文就如何对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谈一些初浅的想法和认识:

一、让心动起来,体验音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探究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制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渠道之一。”兴趣是第一导师。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或参与活动的情景下一次又一次入境,使学生自发地想动,一次又一次的心动起来,体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

在欣赏课教学中,我常常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我知道孩子们都喜欢玩玩具,也喜欢当兵的感觉,欣赏前我就先提问“你们喜欢玩具吗?”“喜欢当玩具兵吗?”“你是怎么玩的?”“喜欢怎么玩?”……孩子们对问题很感兴趣,都抢着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就接着问:“那我们来听一首乐曲,听听乐曲里的玩具兵是怎么玩的?”直接引出课题,孩子们就很安静地带着问题进入了聆听角色。又如,在欣赏《三个和尚》时,我先安排了动画片《三个和尚》的观看,孩子们通过影片的欣赏,不仅理解了故事的内涵,同时也知道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当他们自己聆听时是那么的投入,深情……

当听好后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七嘴巴舌议论开了……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一句“好”,“很好”,“对”,“不错”,“真棒”,“加油”;对学生点头、微笑及温柔的凝视等;或竖起大拇指或顺手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这些语言和行为鼓励都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动起来。这时你触动的是孩子的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你的学生这时一定能跟着你,跟着音乐“动”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让思维动起来,想象音乐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动”,在“动”中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与创造,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大胆地表露自已,释放自已,真正体会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音乐不能给人提供实见的景物、形态和色彩,却能以音韵、旋律、节奏给听众营造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根据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来“看到”情景、物像、色彩和形态。音乐是开启人们丰富想象力的金钥匙。

音乐本身并不具备自然彩感。它不像绘画,具有人的视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色彩,而音乐却只能让鉴赏者自己通过想象去创造一幅幅浓妆淡雅的自然画面。

这里我们就不由得会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艺鉴赏论中的“空白”论。“实中见虚,虚中能实”,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给学生“留白”,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如:在欣赏《快乐的一天》中,我就让学生整体聆听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想象,让《快乐的一天》通过学生们自己元素的加入:上学去、上课了、做游戏、睡觉了这些学习与生活场景做生动有趣的音乐描绘,并对不同音乐元素所表现的欢快、活泼、宁静、抒情等情绪变化,能作出正确的反应,激发了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

又如《快乐的小熊猫》这首管弦乐欣赏,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意境。同学们又是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有舞蹈的,有情景剧表演的,有表演唱的,有配节奏乐器的……

三、让身动起来,展现音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心灵的触动,有了思维的迸发,就会有身体蠢蠢欲动的欲望。就让他们动起来,动中学,学中乐,让他们去体验音乐,想象音乐,展示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体验到乐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他们的想象力就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乐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在欣赏《快乐的一天》时,我与学生先聊了自己快乐的一天是怎样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快乐一天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快乐的一天的几个学习、生活场景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的兴奋劲别提有多高了。当让他们随着音乐舞动起来时,每个人都洋溢着真实快乐的笑脸,还一次又一次地表现个没完。而在学生这不知不觉的很投入的表现中,不仿可以看出,学生们对音乐的欣赏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正体会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表露自已。

总之,我们的音乐教学就是努力使每个孩子动起来,全身心地动起来,好好地动,真正的动。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做为教师,我们要用多变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学会欣赏艺术,参与实践艺术,学习创造艺术,从而使他们爱上音乐课,融入到音乐课堂。真正的“动”起来!

论文作者:王秋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  ;  ;  ;  ;  ;  ;  ;  

让音乐课“动”起来论文_王秋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