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众奉献遗产新知—单霁翔博士“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读后感论文

为公众奉献遗产新知—单霁翔博士“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读后感

文 / 金 磊

自2015 年至今,经过两年多时间不懈耕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推出了“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700 多万字著作(共三辑,每辑10 册 第一辑2015年6 月 第二辑2017 年1 月 第三辑2017 年10 月 天津大学出版社)。这30 册小书不仅表达了他对遗产保护的态度,更书写了对文博事业发展的渴望和步履,真可谓奉献给社会一套文化遗产的普及“小百科”。

一、“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解答公众热点问题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一辑解读了文化遗产涉及的主要领域及门类,它涉及10 类遗产保护,它们是大运河、大型考古遗址、建筑遗产、民间遗产、20 世纪遗产、线性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的诠释讲到“遗产是历史的馈赠,今天我们与其共存,明天应该将其付诸子孙。”在《20 世纪遗产保护》一书中,单霁翔强调20 世纪遗产就是为剧变的20 世纪留下历史坐标。他就北大红楼、首钢工业遗产、国庆十大工程、黄石工业遗产、洛阳涧西工业遗产、天津碱厂工业遗产的提案针对20 世纪遗产保护的理念。他还尤其提出“认真阅读优秀的20 世纪建筑遗产,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而20 世纪遗产更是承载着鲜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这本小册子,无疑成为新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理念解读的“第一书”。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三辑)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二辑介绍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及有效措施。它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手段逐一分析,展示了理念进步、法制建设、资源普查、人才培养、安全保障、科技支撑、工程实践、社会动员、国际视野与城市文化特色保护的各个问题,几乎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城市文化特色保护》这一册,很切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文城市建设的需要,而“文化城市”观也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城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所以,城市需要提高自己对城市文化的创造能力。该书特别通过国内外大量事例告诉城市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的方法,对此单霁翔解读到“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科学人文精神,才永远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对历史要素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为了陶醉与迷恋在过去的辉煌之中,也不是为了因循守旧而自缚手脚。”一个有信心、有意识去传承自己历史的城市,也完全应该有信心去接受创新、接受现代化,只有这样,城市才能讲好属于自己成长的“故事”。

二、论丛是公众理解博物馆的“课堂”

第三辑的“十书”包括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市场营销、科学管理、文化责任、多样化发展、原生态保护,解答了当代国际化视角下的博物馆建设的系统问题。我尤为关注《博物馆的观众服务》一书的内容,其开篇列入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008 年3 月6 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他全面阐述了为什么要将博物馆免费开放。书中有占相当篇幅在探讨如何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他认为要做到从重“物”到“人”“物”并重,即面对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要满足人们的学习与欣赏需求,让人们找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要实现对“物的关怀”,也要实现对“人的关怀”,使之相辅相成,真正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生活中的朋友;他还指出要做到从服务“观众”到服务“公众”。美国学者阿瑟·C·丹托博士有“博物馆与饥渴的大众”之命题,其意在要让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幸福生活的样板,人人要抱有受教育的心态与愿望前往博物馆。所以,博物馆方面要改变简单生硬的“禁止拍照”“禁止喧哗”等词句,万不可给观众一个倨傲、冷漠的面孔,而要真诚打造亲和力强、开放模式的博物馆。从这些方面看,单霁翔的博物馆“十书”践行了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 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要求。

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记数资料两组优良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除了高能效之外,还实现了流动阻力的最小化,流量调节的简化,以及高水平的可维护性。随着Action Tesa新工厂的启动和运行,印度的下一个MDF工厂正在进行规划。

在《博物馆的文化责任》一书中,他谈到的“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令人印象深刻。他将博物馆定位在“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及“文明的窗口”五个层面上。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和依托。从现代城市发展看,城市的核心资源已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也不仅仅是人才与技术,更离不开人文环境,所以,缺乏文化提升的城市不可想象,因此现代化的城市要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底蕴,强调博物馆是城市“精神的家园”是因为它恰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是“文化的绿洲”是指它可为城市呈现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的非凡景象,除了自然生态环境,也指文化生态环境。文化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驱动力,而且还是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系统的大脑、血脉与灵魂。博物馆的“文化绿洲”旨在强调在博物馆这棵大树下,文化是根脉;从“知识的殿堂”入手,有专家特别强调博物馆可被看作城市一部分的场所,此外还是在城市历史语境中可辩论、可实践的好去处:一座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有位美国文博专家说过“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在单霁翔眼中,一个优秀的博物馆展览不仅仅在于建筑与光彩、韵律与节奏,更在于它是否有高质量的主题思想指导下的设计,这才是博物馆向历史教育、艺术赏析、公众参与、文化传播等一体化发展之方向。

单霁翔博士全书自序的题目“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生动、深刻、鲜活地表达了他执着工作潜心学习的心境。他从实践出发,倡导让读书学习成为新时代风尚,有躬亲调研的学风,勤勉过人的“劳谦君子”态度及不懈追索、体悟自然与人文的境界。

正是靠这一次次的梳理思绪与深化认识,才有了上千万字的记录,其中有“‘一吐为快’的真实感受、有‘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也有‘临阵磨枪’的即席表达”。这更彰显他面对书海与文化遗产保护诸难题,不断奉献观念新、品质高扎实著述的学风和文化品格。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中国文物学会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标签:;  ;  ;  ;  ;  ;  ;  ;  

为公众奉献遗产新知—单霁翔博士“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读后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